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年福建高考作文题评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28 17:5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5年福建高考作文题评论

                                    孙绍振

今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是,被媒体简称为“路路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和其它许多省份都以感性材料命题不同,直接以抽象的格言式的话语命题。显然暗示着思辨的导向。不知为什么一些一线老师,居然看不出。例如一位特级老师说:“去年的题目有对立的方面,但是,今年没有。学生要打开思路,不能狭隘地局限在一分为二看题目看问题层面。”(海峡都市报6月8日是A01)这可真是闭着眼睛说瞎话了。整个命题的精神就是对立的统一的思辨。第一句是地上没有路和后来有了路的对立,第二句是走错和新路的对立,第三句,走不通的路和不敢走的对立。不过,命题的对立,一分为二的。命题的要害还在于,矛盾(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例如,没有路,变成有路,条件是,走的人多了。这是辩证思维的起码规律。同样第二句,走错路,也就是走不通了,没有路,但是,可以变成“发现新路”,从错路到新路,这也是对立面的转化。不过,这里的命题是把转化的条件作了隐性的处理。第三句“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仍然矛盾对立的转化。路走不通是结果,不敢走是原因。反过来说,只要敢走,联系到前面所说,走错路,走不通,恰恰是发现新路,走通一切路的条件。

这个命题的思辨性,很明显,而且不是一般的思辨性,而是直接的以抽象的话语,而不是感性经验材料作思辨的基础。表现上是三句话,实际上包含着三个方面,三个层次有机统一。和美国托福的二律背反式命题有些相似。但是,又不简单是两个相反的观念,而是把对立面的转化隐含在转化的结果之中。从精神上说,有点类似法国式的哲学性命题。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水平极高的命题。比之我省零四年的十个名人的命题,更有思维的深处和发挥的空间。

但是,这样的命题深邃内涵,却得不到特级教师的领悟,这也暴露了我省议论文教学的薄弱,主要是老师哲学基础的薄弱。正因为此,对此命题的不理解,在特级教师中并非罕见。另一位特级教师“近几年福建的命题导向是写议论文,如果学生按照命题的角度去写记叙文是不太好写的。而今年的题目是比较好写的。”其实好使写记叙文,如果没有一定的思辨基础,仅仅为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或者走错了路,经过努力又发现了新路。举些经验性的,或者名人名言,或者传奇故事。主题仍然是单层次的。学生的作为有限,有些就不得不借助一些华丽词藻来装点门面。其结果是很难逃脱套话。因而,也就没有竞争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0 22:26 , Processed in 0.10205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