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教育,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27 01:2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学教育,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听孙剑秋教授《国学探究》有感
嘉兴南湖区余新中学  张彦
国学,这是一门听起来让人肃然起敬的学问,也是一门离我们的感觉有点遥远的学问。今天“国学”之意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
此次南湖区名师台湾理论研修阶段,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的孙剑秋教授为我们做了《国学探究》的讲座,我兴趣很浓,感触颇多。孙教授极具谦谦君子风范,亲和严谨的讲座风格,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国学的魅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职责,然而我会扪心自问——我可曾重视过国学教育呢?我对国学教育究竟有多少教学的策略和成效呢?孙教授的讲座让我在茅舍顿开的同时,不禁会躬身自省起来。孙老师的《国学探究》讲座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国学发展历程和《易经》的研究方法。
他首先向我们介绍的是国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国学教育的内容。他由汉字“女”的象形文字,联想到“母”“每”“繁”等繁体字的识字教学,最终引入到对国学发展历史的介绍。他由“孔孟之道”讲到“独尊儒术”,由“儒道释的融合”讲到“程朱理学”,最后讲到台湾的“读经教育”,可谓是如数家珍。在他的滔滔讲述中,我明白了台湾日据时期的“读经教育”的真实情况,他指出“读经教育”能够唤醒两岸同胞共有的“历史记忆”,这种记忆包括共有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孙教授认为:成人无从教导儿童,儿童具有自发学习的能力,能够建构出他独特的世界,儿童心灵如同一块海棉,无意间就吸收了周遭所有的事;而成人只要提供环境,知道如何呼唤蛰伏在儿童灵魂内部的人格,来唤醒儿童,让他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这些也许就是我们给儿童读经的缘由。我曾听过杭州郭初阳的《弟子规》的教学,也曾听过宁波刘飞耀的《汉语形象性教学》的讲座,也曾翻阅过中小学课外读本《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和《孙子兵法》等,但大陆的读经教育与台湾的读经教育似乎都处在体制之外,很少受到大家的关注,实施很成问题,成效自然无从谈起了。但是,当孙教授提及两岸语文教学的交流,讲到宁波刘飞耀老师汉语形象性教学的时候,我当时就兴奋地与刘飞耀老师通过QQ聊起了孙剑秋,刘老师谈到了他前年曾和王荣生、李海林和褚树荣这些著名的语文教育名家来台湾讲学,与孙教授相谈甚欢。这似乎让我看到了“寻根”教育的希望,我相信这种有利于“文化认同”与“民族扎根”的语文教学交流必将掀起国学教育的热潮,而国学教育也必将在这些语文名家大家的推动下,规范有效地影响到我们这些一线语文老师的身上。
当然,讲国学绕不开的是博大精深的《易经》。常言道:“不读《诗经》不会说话,不读《易经》不会算卦。”听到关于《易经》的讲座已经算是第二次了,而孙剑秋教授的讲座则相对科学严谨一些,更见其“研易以明数”的造诣之深。他最先由编码表的测算游戏来验证《易经》的科学性,从而引出易经的研究方法。开篇,他就提出了关于读《易经》的见解:“读书要了解次第与方法。有了次第,才能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遍览群籍;懂得方法,才能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地成书立说。”我想这岂只是读易经的方法,它也是治学的方法。“有次第、通大义”,只要循序渐进,便可触类旁通。对于易经的玄妙,曾经被人神乎其神地用来算命行骗。而孙教授则引用宋人程迥的话:“易以道义配祸福,故为圣贤之书;阴阳家独言祸福,而不配以道义,故为技术。”来阐述面对易学所应采取的观念和态度。他指出研究易学的形成应该着力于它对政治、军事以及社会人心的影响。我突然想起央视的百家讲坛台湾师范大学的曾仕强教授的《易经的奥秘》,知道易经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人们却“日用而不知”。在讲到“易经研究须重视体验实践”的时候,他则特别提出了“时”“位”“中”“正”四个字。“时”可分为“趋势”和“时机”,逆趋势者不仅无成,尚且有灾。运时机者,转危为安,随意春生。“位”可分为“本分”和“职分”。本分是不可变的绝对关系,而职分是利害对待的关系,合则来不合则去。“中”是两权相害取其轻,两权相利取其重。“正”则是“虽千万人我往矣”的慷慨胸怀。听到这些闻所未闻的讲解,我突然醒悟了,原来《易经》还教会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我想这些道理,远比那些算卦解卦的技术传授要通俗易懂得多。至于“潜龙在渊”“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的卦辞之类,还有那“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概念理解,都远比不上做人道理上的参悟与修行。唯有如此,我们也就会趋向于“天人合一”的境界。
著名学者资中筠曾多次提到“启蒙”对当下中国的重要性,她认为的“启蒙”是要恢复自己的头脑,按逻辑和常识来思考问题。“国学热”曾经在大陆一度流行,但是我们面对国学更需要运用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如何去粗取精地加以继承与发展?如何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如何让国学教育促成学生的人格精神的成长?如何促使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兼容并蓄?……这些都是我们两岸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孙剑秋教授的讲座让我不禁发问——国学教育,离我们究竟有多远?此刻,我想起了余光中的中文情结,想起了他的那首诗《民歌》中的倾诉:“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鱼也听见/龙也听见。”但愿国学教育的“歌声”,激荡在中华大地海峡两岸,健康美好的旋律滋润着每一个学子的心灵世界,成为中国孩子们成长的精神养分!
                                
                                  2015年6月7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3 00:16 , Processed in 0.09101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