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华文化的基本脉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3 21:2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华文化的基本脉络

唐加文的博客


(2012-09-24 06:25:48)

我们一般说中华文化五千年,其实它真的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是离现在4200年。现在是公元21世纪,那个是公元前21世纪,等于对折一下,一张纸对折一下,我们公元后21世纪,那是公元前21世纪,中国文化跨入了成熟文明的门槛。那么文化成熟的标准是什么?第一这种文化必须有文字,第二这种文化必须有城市式的居住方式,城市可以小一点,但必须有居住的方式。第三必须有青铜器,所谓有青铜器就是必须有金属冶炼,青铜的冶炼熔点很低,人类最早能冶炼青铜器就是能冶炼金属的初步了。4200年前我们跨入了成熟文明门槛,那在世界上是第几名呢?就像运动员比赛一样总得有个名次,究竟是第几名?肯定不是第一名。我们中国人喜欢称大王,不是第一名就很难过,但事实上的确不是第一名。第一名是谁?第一名是现在日子过得很不好的地方伊拉克。那个地方古代叫巴比伦文明。如果说得更大一点叫两河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文明在西方叫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那是人类最早发现文明的地方。文明最早成熟的地方。某种意义上就是它的文明高度成熟的时候,中华文明仅仅初露曙光,相差比较远,他们比我们早得多了。
那第二名是谁呢?也不是我们。第二名是尼罗河边上的埃及,这是第二名。第三名照理应该是印度,第四名才是中国,一共四大文明。但是由于这六十七十年来印度的考古发现很少,而中国的考古成果是较多的。于是就有一些人在国际上把中华文明说成了第三名。然而,真正有可能把中国的名次往前推的,推到第三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遗址是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文化,这个比较早,但这还需要国际上的认定。四大文明,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
您可能会问,一个对后来世界影响极大的希腊文明怎么没算上呢?是这样的,希腊文明,这是利比亚事件以后中国拆桥,拆到希腊一个岛,叫克里特岛。在这个岛上发现的文明确实很早、很优秀、很灿烂辉煌。但是经过全世界的学者们的研究,这种文明是原来讲的巴比伦文明第一名和第二名埃及文明二者在地中海上的遇合,尽管后来有所创造但不是原创,所以不能算四大文明之一。还有一个文明,就是现在伊朗,当时叫波斯,波斯文明也很早,但经过研究以后是第一名巴比伦文明和第三名印度文明在陆地上的遇合。因为它们都缺乏原创性,所以具有原创性的文明是四个古文明。这四个古文明我们不管中国是第三名还是第四名,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不中断的发展到今天,没有灭亡的只有一个文明就是中华文明。不中断的发展到今天的也只有一个文明——就是中华文明。
有一点很奇怪,文明的原址,现在为什么总是恐怖主义频发,永远是灾难不断,炮火连连,这完全是一个逆反的状态。留存到今天比较完整的文明确实只有中华文明。伊拉克是很少能够看到巴比伦文明的遗留的,虽然文明古老,但是它没有任何存档,永远是战场,几千年来永远是战场。所以他们自己也搞不清古代的东西是什么了。甚至于他们的文化教育情况更是非常的差。我在伊拉克的街头看到两个小男孩在推车,一个11岁一个9岁。我说你们为什么不上学?通过翻译问他们,他们说爸爸死于战争,妈妈生病还有妹妹,所以我们只能劳动。我很难过,口袋里掏出两只笔想送给他们,他们居然不知道这是什么,因为他们没读过书、没有上过学、没写过字。所以我当时心里面非常难过,我说我多么想告诉这两个孩子:这叫笔,写字用的,你们的祖先是全人类最早创造文字的人!
在埃及那是另外一种情形,他们如今连什么是象形文字都不懂。更严重的是在埃及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法老的后裔,在亚历山大我们现在所能遇到的几乎都是白种人,这是欧洲侵略的混血结果,在他们的首都开罗遇到零星的阿拉伯人那也是战争以后混血去的结果。法老的后代在哪里?金字塔时代的后裔在哪里?血缘找不到了。我们在尼罗河南部的西岸找到了一个法老村,但是由于几千年的近亲结婚,他们在体力和智力上都特别羸弱,而且他们现在也是信仰伊斯兰教,法老的后代荡然无存。
那么印度呢?印度表面上看起来都在,都有遗留,但遗憾的是他们无数次的中断、无数次的灭亡,连这个过程都没有人记述下来。他们的历史已不清晰但是有一点知道,《大唐西域记》里面歌颂的佛教是在十三世纪的时候,现在该佛教在印度已经消亡了。现在他们的佛教是道传进去的。
所以,我们很难设想一个地方还有一些孩子,能够很正常的朗诵着2500年前的老人家的话,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那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这个在中华热土上真正发生了,所以这是一个从4200年前进入文明以后一个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
我们平常讲五千年是不是讲多了?没有。因为既然我们成了到现在为止唯一还在延续的文明,如果说我们跳远跳得特别好,就是因为起步的助跑动作应该是有很多到位的准备,热身赛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4200年前中国进行了700年到800年的热身赛。在这个热身赛的过程当中,在这个起跑的过程当中,有六位伟大的王者,引领我们完成了这700到800年的准备。第一位是炎帝,第二位是黄帝,第三位我们可能有点陌生叫蚩尤,一个很难听的名字,但是他依然很重要。后面三位是尧、舜、禹。这六位伟大的王者,为我们4200年的跨越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严格讲起来是传说中的人物,可能我们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资料,但大体上是这样的:炎帝是个农业科学家,神农氏,他教会了我们中国人耕种,这很重要,在炎帝之前我们是采野果子吃,打野兽的,这完全是被动的。耕种,播种收获这是炎帝,第一。第二炎帝发现了火,使我们能够吃熟食,我们能够在夜间工作,而且我们可以用火来防止野兽。第三炎帝亲尝草药,发明了中草药,避免了中华民族最早就有可能完全灭亡的一个原因,就是传染病,防止了。
那这么伟大的人为什么后来被黄帝打败了呢?黄帝也许是这样想的,黄帝觉得你虽然做得很好,但是我们现在的对敌情形太严重了,敌人是野蛮的力量,他要打就打过来了,所以我们要武装自己,我们要冶炼金属,我们要锻造武器,我们要骑上战马,我们要巡视在我们的周边,我们要发动战争来消灭那些野蛮的力量。炎帝觉得我安安静静的在过日子,老农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好?黄帝和炎帝就打起来了,打的结果黄帝胜了炎帝败了,打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河北省。这两位老人家浑身鲜血,面对面站着的时候,不知道几千年以后世界上最多的人群把自己说成是炎黄子孙。如果知道的话,他们有可能就不打了。但是他们没有听到我们的呼喊,他们还是打起来了,我们拉不住我们祖先的衣袖啊!炎帝打败了,黄帝胜利了,黄帝把炎帝的文明接过来了,所以我们叫炎黄子孙。但黄帝也有一个人打不过,那就是蚩尤,蚩尤管着现在山东、河南的东部和安徽北部那一带,地方也很大,黄帝打不过他,因为他也有金属冶炼,他也在制造武器。黄帝就像我们常人一样,对于打不过的人对自己的部落讲他是妖怪,因为文字是黄帝发明的,所以他把汉字里面最难听的两个字给了他,叫蚩尤。后来由于自然的原因,蚩尤反被打败了,黄帝又一次胜利了。那么蚩尤的后代就只能不断的逃跑,有的就归属于黄帝了,有的继续往南迁徙,黄帝的部队接着再追。追到什么地方呢?贵州附近,现在的苗族据考就是蚩尤的后代。在此特别强调,苗族的祖先不是妖怪,您看苗族姑娘的漂亮,看苗族小伙子的英俊,证明他们的祖先绝对不是妖怪,他们的美貌和善良勤劳是对祖先的一个最有力、最好的平反。
尧、舜、禹是黄帝的继承人,一代代继承下来,完成了这个准备,然后进入了中华民族更加重要的4200年,到了我们跨入文明的门槛。
古代的历史我们要跳跃性的来看,再过好多好多年,到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中国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一起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全人类最聪明的人一起诞生了,公元5世纪前后。我们很难相信,我们都以为我们聪明,以为我们越来越聪明,其实不是,我们最多是他们的学生。最聪明的人那个时候都诞生了。这话怎么讲呢?我们来列个时间表,孔子比释迦牟尼小14岁,孔子死后10年,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诞生,古希腊最聪明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比孟子大12岁,比庄子大15岁,阿基米德和韩非子只差了7岁。这个座次大家还可以不断的排下去,给大家造成什么印象?聪明人那个时候全出来了,差10岁、14岁不就是同一个时期吗?大家前后跨入了文明的门槛,然后量变到质变。到了公元5世纪以后智能大爆发,人类一起成熟了,聪明的人都一起产生了。那个时代被德国的法兰克部学派称为轴星时代,就是人类智慧的轴星就在那个时候。关键时刻中华文明没有缺席,古希腊虽然是不原创,但是它那个时候表现得特别优秀。所以说古希腊的哲学家在希腊海边思考的时候,印度的哲学家在恒河的岸边打坐,中国的哲学家在黄河的岸边散步。而且他们使命当中也有一个分工:希腊哲学家主要是考虑人和物的关系,印度哲学家主要是考虑人和神的关系,中国哲学家主要是考虑人和人的关系。中国哲学家不管诸子百家哪一家,他们不太去考虑物,他们也不太考虑鬼神,民间信仰到处有鬼神,哲学家不思考,你看诸子百家,他这两头都不太思考。他就思考人和人的关系。印度哲学家思考人和神的关系,这个神不是迷信,按照我们现在的科学讲超验世界,就是超出我们经验世界之外的另外一个高层抽象天地,这就是中国哲学所缺乏的。不要以为他们迷信,恰恰是中国哲学所缺乏的。所以玄奘他们要从印度取经回来。西方哲学思考人和物的关系,主要不是考虑完全物质利益,他主要考虑人和客观世界的事情。所以现在他们自然科学特别发达。
公元前5世纪前后,人类智能大爆发以后马上进入到了帝国时代。虽然这批人在海边思考,另外一批人在河边漫步,思考再高深的思想,如果没有行政资源的加持,没有国家力量的保护,他们的思想,也将会随风飘散。孔子算得厉害了,他的讲话如果没人听,就算学生听后记了下来,但学生的笔记也会很快被烧掉。那又怎么能够留传下来呢?世界上聪明人多得很,为什么留下了他们几个?必须有行政力量的加持。必须由国家的力量来抵抗野蛮,来捍卫文明。巴比伦王国,波斯王国,印度的孔雀王朝,一个个帝国起来灭亡、起来灭亡,最后地球上有两大帝国,长时间的并肩共存,西半球的罗马帝国,东半球的秦汉帝国,秦朝太短,汉朝时间比较长,秦汉帝国,压住了地球的分量。这两大帝国遇到了共同的敌人,叫做北方蛮族,野蛮力量,遇到北方的野蛮力量。中国的野蛮力量叫匈奴,对付匈奴秦汉帝国有两个方法,秦始皇是造长城,汉武帝是打仗,汉武帝在位50几年一直在打仗,培养了魏青霍去病这些大将军和他们打仗,打的结果呢,匈奴打败了,跑掉了,汉代也打得非常疲惫。我们在这打匈奴的时候,罗马帝国也遇到了北方蛮族。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了,被北方蛮族打垮了。那么北方蛮族是谁呢?就是被汉武帝打跑的匈奴,跑到西边去了。他和当地的蛮族联合在一起,经过几代的努力,把罗马帝国瓦解了。那是公元前5世纪了,地球上两大帝国,一个帝国灭亡了,欧洲从此进入中世纪,慢慢长夜一千年哪!
此刻,我枯坐在静静的清华园里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话,就是担心当今和未来的年轻人在历史书上往往看不到这样一些很关键的东西。我们有些历史书总在讲着哪个皇帝和他的弟弟搞什么阴谋,和那个妃子谈恋爱,永远讲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重大的事情都没有讲,这个重大的事情就是这些东西,帝国灭亡了。那么中国秦汉文明遇到什么问题?也遇到了大麻烦,也遇到北方蛮族的进攻,匈奴虽然打跑了,但是北方还有很多蛮族。当时的中国被一个少数民族占领,这个民族叫鲜卑族。鲜卑族来了以后立刻就要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中国的汉族他们会种地,我们不会种地,我们无法统治他们。所以一般认为应该是废除农田,恢复牧场,恢复到游牧文明,那我们就可以统治了(他们熟悉的是游牧文明)。那么有两个策略,一个就是鹰派的策略,把汉族人全部杀光,鸽派的策略是不要杀光,让他们成为奴隶在那劳动,两派。但是值得炎黄子孙永远万幸的是在鲜卑族里面居然出现了两个极其优秀的人物。一个是女性,她其实血缘是汉族,在那做了太后,叫冯太后,我们不得不叫她文明太后。另外就是她的孙子,是鲜卑族里面有一个拓跋氏,他一个字的名字叫拓跋宏,这个人在汉族的历史书上叫做北魏王朝的孝文帝,这个人我恳请大家记住他,他非常重要,他年纪很轻,他死的时候才33岁,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王者,但是他做的事情非常重要,在他奶奶的带领下(奶奶死后,他一个人掌权的时间不长)。在八、九年的时间里面规定了几个东西,一个就是我们在军事上是胜利者,但是在文化上我们是汉文化的学生。因此,第一,废除鲜卑语,所有的官员都学汉族。第二不准再穿鲜卑服装,必须穿汉服。第三迁都,从他们原来的首都,现在陕西大同迁到河南洛阳,迁到农耕文明的中心地,然后实行《均田法》等农耕文明的法律。最后一条鲜卑族的贵族,努力的和汉族通婚,造成血缘相通。大家不要小看,这几条规定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成果,这个成果是人们无法想象的。首先中华文明不但没有被消灭(差一点被消灭,罗马文明其实当时已经被消灭了),而且更强大了,为什么更强大了?我们的诸子百家好是好,有一个毛病就是太斯文了。
光有他们能不能搞成一番伟大的文明事业?不可能,缺少生命力,缺少强悍的力量。这一点,鲜卑族给予了,他们可以丢掉自己的鲜卑语言,可以丢掉自己的鲜卑服装,他们丢不掉的是马背上的雄风,他们丢不掉的是我前面讲到了,天苍苍野茫茫的气概。这一点一旦加给我们的儒家学说,加给我们的诸子百家,中华立刻强大无比。大家理解吗?所以我们有的人不了解,以为光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就能建立伟大的社稷,不够,一定要有北方少数民族的阳刚之气,野性的加入,中华文明才会平衡。这是第一。
第二,这个北魏孝文帝觉得自己没有文化,那就拜汉族文化为老师,而且也可以拜其他文化为老师。所以他又拜了印度文化做老师,因为当时正好佛教传入了以后。佛教里面有亚历山大东征的时候留下的希腊文明的遗留;他又拜希腊文化做老师,印度文化和波斯文化很近,他又拜波斯文化做老师;拜巴比伦文化做老师。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都被请进来当了中华文明的老师。您如果不相信,可以到陕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去看一看,你进去就感到跟奇怪,上去以后怎么感到是罗马的廊柱呢?那是希腊文明的余留。那些佛像是印度文明,不然为什么都是高鼻梁深眼窝的呢?这是希腊雕刻家的余留。希腊雕刻家经过几次转折以后,通过迦陀螺文化等等的余留,还有波斯文化,还有巴比伦文化,都在那里,仅仅是云岗石窟就成了世界文明的大聚会。请允许我为您做个比喻,这些文明本来都很骄傲,互相之间没什么关系,就像我们大学里面那些教授都很骄傲,互相之间见面的时候,礼貌点头互相不理,但没想到来了一个年轻的办公室主任,把每个教授都当成他的老师,殷勤的找他们喝茶、吃饭,拉到一起开会,结果这些教授关系良好了,融合在一起了。这个年轻的办公室主任就是我们北魏的孝文帝,文明融合了。多么了不起!第一中华文明突然走向了健全平衡,走向了雄气勃勃的强大。第二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优秀因子融合了,这样的话诸子百家两个毛病克服了,诸子百家一个毛病就是太斯文没有执行力。第二他们太封闭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别的文化。我们现在老在讲国学,讲文化,我们要看到它的毛病,毛病就是这两个,一个没有执行力的斯文,第二个就是不了解其他文明的封闭。但是在公元5世纪在北魏孝文帝的时候,这两个毛病已经克服了。这两个毛病克服以后,第三个优点又出来了,就是它不是主张通婚吗?主张通婚以后,就造了新一代身体强壮,受良好教育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统治者。所以,一个伟大的朝代马上就要来了,这个朝代就叫唐代。
一个伟大的朝代就要来了,这个朝代就叫唐代。所以,大家如果有机会去看陕西大同的云岗石窟,里面那么漂亮的石窟,中国由此迈向大唐。中华由此就迈向大唐了,一个了不起的时代就开始了。而且大家注意,大唐之前的隋炀帝和大唐开创者唐太宗,他们的血缘二分之一是鲜卑族血缘。到了武则天的先生唐高宗他四分之三是鲜卑族。所以一个小小的民族由于它的英明的决策,把它的血缘输入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创建了一个伟大的朝代。所以,我们对北魏孝文帝这个33岁去世的皇帝要表示一种尊重。因为,他不但避免了中华民族的一次非常有可能的灭亡,而且还一次性补强了中华文化所有的重大缺陷。
这个时候公元5世纪以后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那个时候罗马帝国不是已经沦落了,已经进入黑暗的中世纪了。但中国由于孝文帝等人的努力又经过一百多年进入了伟大的唐朝,公元7世纪的唐朝,到现在为止还是让人激动万分。我们不管是在哪个地方来的人,只要是中华民族的子民对大唐都可以持有一种非常大的骄傲之情,非常了不起。当时,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罗马城的人口不到五万,当时欧洲一个一万人口的城市已经是一个像模像样的城市了。而当时大唐的首都长安城内的人口不算城外就是一百万,70几个外交使团,三万多个外国留学生,城里面吃的是阿拉伯面食,用的是罗马医术,通用拜占廷的金币和波斯王朝的银币。世界各国的宗教在那都有道场。物价非常便宜,刑事案件极其的少,这我们从唐代的历史书里都可以看到。人们的幸福指数极高,证据之一是几乎人人都在写诗,上至太后下到船夫轿夫都写一首好诗,而且写得水平很高。《全唐诗》里面任何一首诗都超过乾隆皇帝写的那些自鸣得意的诗,唐朝是让人羡慕的。我有一次到埃及南部的一个地方去,那个地方叫底比斯,一个英文的讲解员在讲解,他说我们这个底比斯很可能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城市。刚一说完她自己赶紧用英文加了一句补充,当然除了唐代的长安。她必须讲当然除了唐代的长安,不讲就没有常识了。因为唐代太伟大了,太辉煌了。有人说人类历史上真正的文化中心有三个,一个就是公元7世纪的长安,19世纪的巴黎和今天的纽约。什么叫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就是全世界的文化创造者都集中在那。而且把文化成果在那发布,这叫文化中心。公元7世纪的长安19世纪的巴黎和现在的纽约比还有一个缺点,就是缺少诗意。长安那可是充满了诗意,晚上是宵禁,宵禁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管理秩序,108个坊,坊的门关了,人只能在坊里面活动。所以下午就很重要了,有很多很多酒吧,这些酒吧都是中亚,按照现在讲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那些国家的漂亮女孩,叫胡姬来开的。傍晚时分,李白、王维这些人骑着白马就到胡姬酒店喝酒,这都有大量的记述,他们自己也有大量的诗歌来描写这个情景。如果你更开放,你受不了宵禁,那么你可以往东走到洛阳,洛阳也很繁华,不需要宵禁。如果你更浪漫一点,那你继续往东走,到扬州,那是什么限制也没有的了。所以他们的梦想就到扬州去,当时除了这些城市之外,成都也已经很繁华。这是唐代,公元7世纪到8世纪的唐代,中华文明发挥得非常优秀非常精彩,而且由于丝绸之路和日本的交往,所以它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不可动摇的中心了,这一点全世界都公认。
唐代很好,宋代是不是就不好了?宋代你看不好的理由很多,我们打仗老打不过人家,两个皇帝都被人家抢走了,这个很丢人吧?好不容易有个会打仗的人叫岳飞又被杀掉了,你看宋江活不下去了、武松活不下去了、林冲也活不下去了,都只能上梁山了。好像没人能够打仗了,所以只能依靠一个家庭负责所谓的国防,这个叫衙门,衙门里的男人不知道到哪去了,衙门是女将在守着国防。那么他们的司令员是谁呢?叫百岁挂帅的老太太佘老太君,一百岁挂帅,你想这个国家多么的荒唐?皇帝被抢走了、英雄上梁山了,国防由一个家庭的女士们管着,总指挥是个老太太。这个好多都是小说和戏剧的产物,大家不要完全相信。看看蛮好玩的,因为小说戏剧有的时候不完全讲历史,我们不能用历史的真实来要求艺术。所以吴晗说过,我们这些搞历史的人最喜欢看杨门女将这样的事了,因为它没有发生过所以看着特别轻松。这些年人类的历史观已经从朝廷兴旺式转向全民生态式。我们过去相信的全是朝廷兴旺式,这个哥哥怎么把弟弟杀了这个阴谋,这个宰相,完全是朝廷兴旺式。其实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全民生态式。宋朝如果从朝廷兴旺来讲不太好,但是按全民生态式来讲就非常好,主要的证据是一幅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汴梁的一个商业景象的展现。按照我们现代经济学家的概念,宋代的GDP是唐代的两倍,它的各行各业都很发达,你看看清明上河图就知道了,从全民生态式来说宋代很不错。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文明确实打不过游牧文明。几十万匹马队浩浩荡荡南下,你在农田里面抓壮丁抓来的那些士兵是很难抵抗的,有再多的岳飞也很难抵抗。最后把宋朝灭了的是谁的部队?成吉思汗的部队,成吉思汗的部队世界上谁抵得过他?没有人抵得过他!他把半个亚洲占领了,把半个欧洲占领了,在要渡过地中海占领非洲的时候,我们现在可以读到非洲皇帝的日记,说成吉思汗要来了,我们赶快准备投降的仪式吧!其实,那个时候已经不是成吉思汗本人而是他的后代了。宋代,也是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朝代。
蒙古部队来了元代就不太好了吧?有的汉族教科书里面老是说元代不好,说元代汉人的地位很低,时间也很短才90几年。其实不,这是汉族历史学家太狭隘的思维,我们今天用当代的世界思维来考虑,元代很优秀。我们举几个证据来证明它的优秀。第一大家知道后来欧洲终于醒来了,醒来以后有一本书使他们激动不已,他们的航海家拼了老命都要根据这本书去开抢新的地盘,新的地理大发现的这样的一个时代,把它开拓出来了。哥伦布的驾驶台上放着一本书,麦哲伦的驾驶台上也放着一本书,达伽马的驾驶台上还放着哪本书,这本书叫《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这个旅行家是欧洲威尼斯人,威尼斯在欧洲是最美的了,但是马可波罗告诉欧洲人说我的家乡不算美,世界上最美丽、最高贵的地方在中国,他去了杭州去了北京去了好多地方,说最美的地方在中国,又富裕、又文明、又有礼貌,结果那些航海家疯了一样往中国走,哥伦布到死都不知道,他发现的是南美洲,他以为是印度离中国已经不远了。那让整个欧洲激动万分的《马可波罗游记》,它写的是哪个朝代?当然是元代。所以元代不是像我们现在有些历史老师讲的那么糟糕,元代是非常精彩的。你看看马可波罗的描写就知道了,非常精彩,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觉得元代不错的地方是蒙古军队的强大,是它把中华帝国的版图安定下来了。我们现在外交部发言人说新疆从元代开始,中央政府就实行有效统治,西藏从元代开始中央政府就实行有效统治。因为在唐代文成公主嫁过去那还不是有效统治。不仅是新疆、西藏,广西、贵州、云南也是从元代开始实行有效统治的。就是那个蒙古马队,正是它把大中华的国境大体安定下来的,这是元代的第二个功劳。
元代的第三个功劳艺术特别繁荣。富春山居图是什么朝代的画?元代。青花瓷出最优秀的产品是什么时候?元代。大家记住这是不到百年的一个短暂的朝代,什么都产生了。那时候似乎中国文化什么都有了,遗憾的是就缺了一个项目,戏剧。什么意思?孔子没看过戏,孟子没有看过戏,艺术成就那么高的屈原也没有看过戏,这倒罢了,连李白杜甫都没看过戏,中国好奇怪!2500年前,希腊悲剧很繁荣,印度梵剧很繁荣,中国一直没有戏,中国为什么没有戏剧?但是到了元代这些问题全解决了,元代停止了多少年的科举制度,结果使原来要考试的人,他没有饭吃就到流浪的那些杂技班,戏班子里面去,说我给你们写点东西吧?这些人里面有关汉卿,有写西厢记的王实甫、有写赵氏孤儿的纪君祥、有马致远这么一大群人,结果元代产生的戏剧使中国的戏剧快速的赶上了古希腊悲剧、古印度梵剧,使中国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而元代的统治者汉文程度不高看戏很高兴,所以结果戏剧大繁荣,后来昆剧、京剧其实在文学上都赶不上元杂剧,赶不上关汉卿,赶不上西厢记,赶不上赵氏孤儿,都赶不上。所以元代很了不起,短短的90年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元代是非常不错的。遗憾的是明代清代反而不好,明代清代有几个问题一个是辉煌的时间太长了我们产生了自满保守不开放。第二朱元璋是草根出来的,他实行了文化专制主义,文化专制主义就是文字狱,你有一个字说的不对全家杀头,有的时候还株连九族,这个字写得好不好对不对,完全看人怎么解释了。朱元璋过生日,人家说生日的生,他说你是不是讽刺我,我做过和尚,是唐僧的僧的谐音,把他杀了,拍马屁都被杀了。在这种思维下就造成了文化思维文化创作力的严重的落后,再加上我们的封闭。结果从明代开始,明代国力开始很强,从明代开始一直到清代开始走向衰弱。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欧洲突然迅猛发展。欧洲夜实在太长,所以他们对黎明的感觉特别深刻。文艺复兴的时候欧洲就是这样,他们经过一千年的沉睡,夜实在太长所以他们对黎明的感觉特别深刻。而中国唐代宋代历史上太辉煌,所以我们对黎明没有感觉,反而走向平庸了。这是明代和清代的问题。这里面让我们现在有一点痛心疾首的一点就是我们明代清代的皇帝,他的脑子只管着北方的长城边疆。实际上,世界上三种文明形态,一种叫农耕文明,一种叫游牧文明,成吉思汗他们叫游牧文明,另一种叫海洋文明。中国主要是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我们和他们打交道,造长城打仗都是游牧文明,后来关系好了不怕了,到清朝已经不修长城了,关系好了。但是对海洋文明我们一直都是井底之蛙,明代的时候出国一次郑和下西洋,但是回来都疯了,我们连郑和先生死在哪里都不知道,他的墓在哪里我们一无所知。就是海禁的时代,结果这个教训我们今天还在承受。海被武装了,但是我们不知道。海被瓜分了我们也不知道,我们现在东海南海有多少问题都和明代清代有关。我们在历史书上经常会看到一个章节,明代的时候打倭寇,我们出现了像戚继光这样的英雄,打倭寇确实需要打,因为有很多的海盗,但是已经被严重的扩大化了,有好多当时做海外贸易的人我们把他当作了倭寇。因为海外贸易在当时情况下需要武装保护,武装保护自己,明代的皇帝觉得你们怎么能有自己的武装?就把他们当做寇打了。所以如今经过历史研究我们发现,当时的倭寇我们以为是日本人,倭当时以为个子矮的人,以为都是日本人,其实所有倭寇的最高领袖是中国的安徽人叫汪直,他死的时候留下了遗言,给朝廷讲意思是开放海禁,鼓励贸易。如果开放海禁的话,寇也成了商人。如果不开放的话商人也成了寇。这是汪直的遗言,汪直还说如果你们承认我的话,东海66个岛屿都能归入中华版图,都是我管的。但是我们还是把他杀了。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历史误会,就是我们的封闭、我们的保守、我们的失误,我们的文化专制主义使明代清代两个漫长的朝代跟原来完全没法比了,和中国历史上原来没法比了。我们在文化上经明清两代能够和以前的文化相比,就是和孔子孟子屈原苏东坡,和李白杜比相比的人有几个呢?很少,也许只有两个人,明清两代几百年只有两个人能够和早期的那些杰出人物相提并论,一个是明代的哲学家王阳明,一个是清代的小说家曹雪芹,他们能够和前面的这些人比一比,其他的都比不上了,文化专制主义。当然我说句更悲哀的话就是近代和现代,我们连王阳明这样的哲学家也没有出过,连曹雪芹这样的小说家也没有出过,文化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创造力不断的降低。而欧洲醒来以后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结果就造成了19世纪的中华文化的悲剧。什么悲剧呢?就是每一个仗都是海上来的,不是长城来的。第二每个仗我们都失败了,输得一败涂地。开始我们败在远方的英美手里,英国和法国手里。但是最后又败在我们原来一个小徒弟日本的手里,甲午海战。至此,中华文化自信崩溃。现在,中国签订一个条约过去了一百多年,这个条约规定中国要向列强支付四亿五千万两白金,这个条约是最耻辱的,因为中国当时的人数正好是四亿五千万,就是我们的曾祖父都承受过这样的耻辱,他很可能是很普通的老百姓,没见过白银,但是也必须在血汗中赔出一两给外来的侵略者。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当时英国德国法国的一些学者写的书,说这么大的一个赔款,如果落在任何一个富裕民族的头上,叫谁赔,谁也将贫困得万劫不复,万劫不复就是多少年都翻不过身来、永远都翻不过身来了啊!这是当时那个条约签订以后的时候,有良心的欧洲哲学家们所说的话,今天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我们今天可以给我们的曾祖父的在天之灵讲了,我们没有万劫不复,我们的外汇储备还是全球第一。想到这里我忍不住泪流满面,咱中华民族实在是饱经风霜啊……毕竟中华文明走过来了,为什么突然这一百年又过来了呢?这是4200年前的一种雄浑支撑着,在灾难的时候这个民族一定有一种临危意识,在灾难的时候这个民族他有一种历史的光荣被调动起来,其中有一些是孔子他们的优秀的设计使他调动起来了,所以他又回过神来了,成为到现在为止还是生机勃勃的一种文明。
从4200年前,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我们进入了一个智能大爆发,孔子他们和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一起思考问题。然后进入了帝国时期,我们成为地球上两大帝国之一。到了公元5世纪那个帝国灭亡了,我们中国的帝国反而浴火重生建立了伟大的唐代,又建立了宋代,很了不起,元代也不错,但是没想到人家醒来了,人家一醒把我们比下去了,到19世纪我们被逼得非常狼狈,逼得最狼狈的时候,中华文明过去的一种优势又被唤醒,所以到现在为止还不错。这里面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比如为什么公元5世纪聪明人一起诞生了?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分工?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还有两个我们完全不理解的事,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华民族马上要灭亡的时候,节骨眼上防卫北京的一个官员叫王懿荣,就是他发现了甲骨文,恰恰是他发现的甲骨文,他在八国联军进入的那一天自杀了,书桌上还放着甲骨文的残片,而甲骨文告诉我们中国人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商代,四千多年前。然后就是在那两天,八国联军进入北方的那两天,敦煌发现了藏经洞,告诉大家中国有个唐代。请您允许我对这两件事情做个比喻,就是有一个武士被人家打败了,浑身都是鲜血,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听到自己童年的歌声,他又拄着棍子站起来了。这童年的歌声就是那个时候的甲骨文,就是那个时候的唐代曾经辉煌证据的发现,他又站起来了。

这是一位久经磨难唯一不死,永远也不会被打垮的伟大英雄!他的名字,叫做中华民族。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0333-830799.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柏舟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楼宇烈: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2014-11-12

【提要】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国的文化不是靠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而是靠人自己道德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中国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人的道德的自觉和自律。

【灼见按】第十一届“北京论坛”7日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论坛发来贺信。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宣读了李克强的贺信。今年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中国与世界:传统、现实与未来”为主题。
  本届论坛主旨报告紧随开幕式进行。主旨报告由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主持,199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Robert E. Lucas、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教授王赓武、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校长Nicholas B. Dirks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带来了各自专业领域的精彩演讲。在微信公众号“灼见”中回复“北京论坛”即可获取4位大家的演讲全文。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记者团授权灼见推送,在此表示感谢!

以下是楼宇烈教授的演讲全文: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国的文化不是靠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而是靠人自己道德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中国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人的道德的自觉和自律。这就是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在我们很多人的观念里,现在的人本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而根本不知道它原来是中国文化的土产、特产。而西方文化中近代以来所高扬的人本主义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人本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中国文化中,从西周以来就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而西方在公元以后奠定的是以神为本的文化,直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高举起人本主义的旗帜,启发人不要做神的奴隶,要做人自己。它的思想来源之一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而更重要的来源是16世纪以后传教士们从中国传回去的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他们以中国的人本思想去批判欧洲中世纪以来的神本文化,高扬人类理性的独立、自主,把中国看作是最理想的一种社会。所以欧洲的人本主义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受到中国文化很大的影响。
  对于中国这样一种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我觉得我们一定要知道中国文化中的两个优秀传统。一个是“以史为鉴”,一个是“以天为则”。关于“以史为鉴”,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新唐书·魏征传》)强调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历史著作在全世界是最系统、最完备的,中国有二十四史或者说二十五史,还有很多野史或辅助性的历史资料。中国每个朝代等到政权相对稳定以后,第一件做的事情是制礼作乐,第二件做的事情就是修前朝的历史。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以史为鉴”总结出来的,是这个传统的一个成果。
  西周初期人们反思夏商两代兴亡的原因。通过对历史的观察,他们看到夏代开始是大禹治水。当时天下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大禹把水灾治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大家拥护他才建立了夏朝。可是到了最后一个君主夏桀,荒淫暴虐,老百姓一天到晚在诅咒他,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尚书•汤誓》)就在这样一个“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尚书•西伯戡黎》)的时期,商部落在成汤的带领下终于推翻了夏朝,建立起商朝,老百姓歌颂他把人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了出来。商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代,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早期相对成熟的文字就是商代的甲骨文。商代人很信天命。到了最后一个天子纣王,也是荒淫暴虐。他在位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民心叛逆,大臣祖伊告诉他民心都要归向周部落了,得注意了。纣王却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在中国文化里我们把皇天也看作是自己的祖先,祖先去世以后就在天上保佑着子孙。他自认为周人也奈何不了他。可哪里知道,西北地区的周部落在民众的拥护下,在文王、武王的带领下,推翻了商朝,纣王兵败就自杀了。商灭夏,周灭商,在历史上称为“汤武革命”(《周易•革卦•彖传》)。
  这两代的历史给了周王朝非常深刻的教训。以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周王朝一开始就认识到一个道理:“天命靡常。”(《诗经•文王之什•文王》)天命是会被别人革掉的。那天命怎么变化,根据什么变化呢?《尚书》里记载了周对历史的总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因此周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敬德”,而且要“疾敬德”(《尚书•召诰》),努力地、快快地提升自己的德行。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特性,即决定命运、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的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上天是根据民意来做事情的,《尚书》里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等等。春秋时期齐桓公和管仲曾有一段对话:
“齐桓公问于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非苍莽之天也。王者以百姓为天。”(《韩诗外传》卷第四)
  所以中国文化里的“天”不是简单地指天空的天,也不是一个造物主的天。天的含义很丰富,是自然而然天道的天,也是代表民意的天。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重点就在于人不是听外在的力量、命运主宰的,不是做某一个神的奴隶,而是要靠自己德行的提升。
  所以,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大学》的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个“明”是发扬光大,第二个“明”是形容这个德是光明正大的。每个人都有明德,我们要把它发扬出来。这几句是《大学》的“三纲领”。《大学》还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中间修身是关键,所以说“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自我德行的完善和提升,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认识上,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实践上提升自己。
  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其核心就是决定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是人自己的德行,以“德”为本,而不是外在的“天命”。人不能成为“天命”(神)的奴隶。
  而为了保持和不断提升自我的德行,就必须防止物欲的引诱和腐蚀,人不能成为物的奴隶。先秦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在书里记载着一条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谚语:“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意思是说,君子能够控制和管理物,而小人就会被物控制住。古代还有一本书叫《管子》,其中有篇文章叫《心术》,这篇文章讲得很清楚,“心”在人体中处于君的领导地位,五官处于臣的地位,“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官要受心的统治和管理。五官与外界接触之后是去管理外物的。眼睛看到美色、鼻子闻到香味、嘴巴尝到滋味,得去管理物,不能反过来让这些物管住感官,不能让感官管住心,一颠倒就变成小人了。能够用心管住五官,用五官管住外物,这就是君子。所以要成为一个有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的人,就不应该被物管住,不能被物欲腐蚀,否则会丧失品德。
  我曾对中国文化这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特色做过一个简单的描述,即:“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
  上文提及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欧洲由中世纪进入近代社会曾起过重要的启蒙作用和推动作用。其实,其影响尚不至此。20世纪上半个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源地都在欧洲。人类竟然发生如此残酷的互相残杀的战争,究竟是什么原因?追究战争发生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资源财富的争夺,人为了得到资源和财富,而不顾道德、不择手段地去相互残杀,人完全被物欲所左右,人又一次自我异化,丧失了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而沦为了物的奴隶。因此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批有见识的思想家,又一次提出了要确立人本主义的问题,高举起新人本主义的大旗。而且几乎一致地认为,这种新人本主义的思想资源要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如果说,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到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文化是为了使人从神的脚下站立起来,不做神的奴隶,而做一个有独立主体、理性自由的人,那么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后高举新人本主义的大旗,就是为了使人从物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做一个遵循人道、关爱人类、懂得自觉自律的人。
  然而,人要自觉地从物欲中解脱出来是何等地不易,人要自觉自律地奉行“为人之道”又是何等的艰难,当今世界人与人之间争斗不已,民族、国家内部、外部大小战争不断,新人本主义的大旗仍需要继续高举,再高举。
  至于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潮在欧洲,在冲破中世纪神本主义文化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开展出来西方近代以来的理性文化,取得了人类社会史无前例的科技、人文文化的大发展、大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欧洲西方文化的传统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异。那就是,在西方传统文化中,那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分离乃至对立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问题。即当人类从神的脚下站立起来以后,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得到肯定以后,人就要替代神来主宰天地万物了。那时的人随着理性的肯定,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技力量的增长,都喊出了“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认为人类应当,而且能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并且在作为人类理性力量的成果——科学和技术的日益发展、进步下,“科学主义”、“科技万能”的思想日益滋长。人类自以为凭着人类理性的力量,科学、技术的力量,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主宰宇宙。原来与神本文化相对的人本主义逐渐被异化为人类要去主宰天地万物的“人类中心主义”了。而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又异化成了对自然资源财富的过度开发和掠夺以满足人类的物欲,使人沦落为物欲的奴隶。这也是现代西方社会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根本原因。
  其实,在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中是不会异化成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原因是在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优秀传统,即“以天为则”的传统。
  中国的以人为本是强调人的自我管理,是向内的管住自己。不仅要管住自己的感官,更要管住自己的心。人只有管住自己的心,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管子•心术上》)“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管子•心术下》)“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篇》)人要保持品德,就要警惕物欲的腐蚀。如果放纵自己,对欲望无止境地追求,人就会被物控制住,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而成为物的奴隶。
  本来西方用人本主义对抗神本主义是要强调人在各方面理性的意义和人道德自觉的意义。但在西方文化的传统下,他们的价值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是非此即彼、二元分离、对立的思维方式,好就是绝对的好,坏就是绝对的坏,导致了人本主义的变异。这个变异是造成后来很多问题的根源。他们看到神本文化束缚了社会的发展,束缚了人类理性的能动力量,而人本可以让人从神的脚下站起来就是绝对地好,因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原来是上帝决定一切,现在是人决定一切,自然界万物都要听人的主宰,人替代了上帝。人本主义蜕变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人们没有想到,人要决定一切,结果人却被一切决定了。西方近代社会发展起来以后,为了争夺资源财富,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人反而失去了一个自我。
  中国文化中的第二个重要传统是“以天为则”。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中国人非常强调以天地为榜样,向天地学习。如果去孔庙,人们就可以看到,我们是用“德配天地”“德侔天地”来赞扬孔子的。圣人的品德能够与天地相配,与天地一样高明博厚。所以人绝对不能去做万物的主宰,相反,恰恰是要向天地万物学习。道家讲的道法自然也是这样。“自然”不是现在自然界的概念,而是说事物的本然,是自然而然、本然的状态。道法自然就是强调人应尊重事物的本然状态。
  天地有很多品德。我们看到天地从来没有因为喜欢不喜欢而舍弃一些东西,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也是光明普照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礼记·孔子闲居》)天地是这样地广大无私,广阔包容。人们首先就要学天地的这种品德。很多人说中国的文化讲的是天人合一,其实更准确地说应当是“天人合德”,即人与天在德行上的一致。天地是非常诚信的。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用一个字表达就是诚。《中庸》里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这也就是说,人道是从天道学来的。天道是诚,所以我们人也要诚。这一说法在《周易·观卦·彖传》里也可以得到印证:“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里的“神”不是造物主的神,“阴阳不测之谓神”“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周易•系辞上》)在中国文化中神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万物的变化。过去我们对“神道设教”曲解得一塌糊涂,以为就是抬出一个神秘的高高在上的神来教化大家。其实,这里一点儿神秘主义都没有。我们观察天的变化之道,看到春夏秋冬四时是没有差错的。这就是诚。圣人按照天的这样一种神道——“诚”来教化民众,天下就太平了。所以说,人最主要的品德都是从天地中学来的。
  我们不仅要向天地学习,还要向万物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中,描述小草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要人们学习小草坚强的生命力。又有两句诗描写竹子的,诗句这样写的:“未出土时已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是用竹子做比喻,人们要学习它那样从根子上就要有坚持做人的气节,地位身份再如何显赫也要虚心谦下。而最值得人学习的物,那就是“水”。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也就是说,水具有最高的品德。很多书里记载说:孔子遇水必观,中国最注重向万物中的水学习。水的品德太多了。水总是往下流,普润万物,从来不居功自傲,要求回报。这是谦虚的品德。水也能够包容万物,它没有自己的形状,而是随器赋形。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水还有坚忍不拔、以柔胜刚的品德。水滴石穿,最柔弱的水滴穿了坚硬的石头,就是因为水有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滴、一滴地滴,一年、十年……,最终把石头滴穿了。古人说女人是水做的。女人柔弱,可她又有一种韧劲儿。以柔克刚,刚柔相济,这是双赢。如果以刚对刚,一定是两败俱伤。现在社会上能懂得柔的道理,运用柔的方法的人太缺少了。现在社会上女性的作用日益凸显,人们常常用阴盛阳衰来评说,其实这只是从现象上看,说它是阴盛阳衰,而实际上是阳盛阴衰。因为本来应该阴的、柔的,现在都变成阳的、刚的了。拿人类与整个自然来说,如果说整个自然是阳,人类是阴,现在人要去征服自然,人就变成阳了。以阳对阳,所以我们人现在遭殃。我们是阴,就应该顺自然。很多人认为老子的自然无为是无所作为。其实,无为者非不为也,“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而总起来讲是“推自然之势。”(《淮南子•修务训》)这也就是老子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辅助当然要有动作、行为,但不敢以自己的私志、嗜欲去干预事物,不仅要遵循事物本然之理,还要看所依靠的环境、条件是不是成熟。所以说,自然无为恰恰是最积极的有为。
  因此,在中国的文化中,一方面强调人不能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做物的奴隶,而要做人自己,保持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但另一方面也不能狂妄自大,去做天地万物的主宰,反而要人们虚心地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就是中国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优秀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结合,保证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不可能异化为“人类中心主义”。
  纵观,近几百年来的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社会)的关系、人自身身心的关系,日趋紧张、恶化,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丢失。因此,现在亟需重振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而扬弃异化了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主义”、“科技万能”等思想。正确地阐释和弘扬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的真正意义和精神,将它贡献给世界,是当前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1 14:31 , Processed in 0.14810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