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风研究述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17 16:4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校风研究述评
范丰慧 史慧颖
20039月外国教育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重庆400715)
[摘要」文章从校风的研究历史、界定方法、结构研究、相关研究领域等几个方面全面地回顾了国内外对校风定童的研究,并讨论了在我国开展校风定贵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校风;组织风气;有效学校;组织文化
[作者简]介范丰慧(1974一),男,河南焦作人,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生;史慧颖(1973一),男,河南焦作人,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
一、校风的研究历史
校风在英文中为“school climate,国内也有人译作“学校气候”。在英文中相近的词或相近的研究还有“sehooleulutre”、“sehoolehtos”、“sehoolenviromnent”、“sehoolorganizationalelimate”、“shcoolsrit”、“schoolife”等等。
校风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组织风气研究和默里、培斯与斯特恩(MurrayPaec&Stem)的论著中。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校风研究达到了高潮,然后趋于平稳。
校风的量化是校风定量研究的关键。美国作为校风研究最为全面深人的国家,编制了众多的校风测量工具。在美国,有六个校风测量工具在研究和文献中被反复使用和引用[l]:1968年利特文与斯准格(Liwtin,Stringer)的风气问卷;海尔频与克罗福特(Hni,Cor)ft的组织风气描述问卷(ocDQ);利克特(Likert)的学校结构问卷;乔治·斯特恩(GeoesrStem)的组织风气指数(OCI)和高中特征指数(HSCI);布鲁克瓦(Borokover)的小学社会风气问卷;凯特因(Kettenrig)量表。除美国外,文献中还提到了澳大利亚的学校水平的环境问卷、日本的班风量表、挪威的校风量表、塞浦路斯的校风问卷。
我国对校风的定量研究刚刚起步,其中以黄希庭的系列研究最为系统。
二、校风的界定
长期以来,校风一直缺乏公认、清晰的界定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校风的定量研究。但总体上,校风的界定一般遵从如下三种独立但并不相互排斥的取向。
(一)组织属性多重测量取向
最早获得广泛认可的组织风气定义是由弗汉德与戈尔摩(Forehand&Gilmer)[7]1964年阐述的。他们对组织风气的定义如下:描述组织的一系列特征,1)把这个组织和其他组织区分开来;2)相对持久;3)影响这个组织中成员的行为。
在这个框架下,校风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术语。其主要成分包括结构、学校背景、系统价值和规范、过程、物理环境、以及各种子系统(如各个班级)和分部(如各个部门)的环境和物理环境、过程、系统价值和规范以及结构。
(二)组织属性的感知测量取向
1970,凯姆贝尔、道奈特、劳尔乐与威克(Cmapbell,Dunneett,lwaler,Weiek)把组织风气看作是组织环境的一个部分,相应地界定为“特定组织的一套具体属性,从组织对待它成员和环境的方式推导出来”。他们也据此提出了组织属性的感知测量方法。
根据这种理解,一方面,校风自身被看作是一个环境变量或一个学校的主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校风对于学校内的成员,采用态度和期望的形式,从静态特征和行为结果以及结果的相互影响来描述组织,因此校风的关键成分是个体对学校的看法。
(三)个人属性的感知测量取向
1974,詹姆斯和约翰斯提出了个体属性的感知测量方法,这种方法把组织风气描述为个人对其组织环境的一套概括的或总体的看法。这种概括性印象反映了个人和环境特征的相互作用,通过这种相互作用,个体形成了他对整体校风的印象。
根据这种理解,校风是个人对学校环境各个方面的认识,是个体特征而非组织特征。学校特征和个人特征相互作用产生了第三个可觉察的中介变量。这些中介变量在环境和行为之间提供了桥梁。交互作用、干预和觉察发生在个体身上,因此被认为是个体属性。
三、校风的维度研究
校风维度的确定是编制校风测量工具的基础,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概念或理论,以致产生了众多的结构。大多数概念和结构与其他概念和结构并没有联系,并且几乎有多少测量就有多少结构。然而,校风研究中的两个趋同现象非常明显。l)校风文献中,校风发生的水平是一个共同的话题,即校风体现在哪些方面;2)校风提供的支持类型,即校风对学校产生的作用。
(一)制度层面、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划分
1%7年帕森斯提出了学校对行为的三个具体控制水平—技术的、管理的和制度的。技术水平关乎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和学习。
为学生设定高但可以达到的目标,学习环境有序而严肃,教师相信学生能取得成功,学生学习努力并尊重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教师之间互相接纳,并对学校有强烈的归属感;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感觉都很友善;他们对学生和同事都非常投人,热情地完成本职工作。
管理水平控制学校内部的协调。校长必须分配资源,协调工作;必须找到培养教师的忠诚、信任、投人和动机的办法。主要包括校长领导风格、校长的影响力和校长的支持。
制度水平把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良好的校风能成功地适应它所处的环境,完成目标,把共同的价值观和团结灌输到教师队伍中。
总的来说,帕森斯的宽泛的观点为界定和测量校风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良好的校风中,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制度水平相互协调,学生、教师、管理者和社会建设性地进行合作,成功地应对外部的破坏力量,把它的力量引导到学校任务中。
(二)个人发展、关系和系统维护与改变的划分
1974,莫斯(Moos)〔川确定的维度界定了所有人类环境,提出了三个一般分类:关系维度;个人发展维度;系统维护和系统改变维度。
个人发展维度:评定个人成长和自我强化将要发生的基本方向,如竞争、班级任务定向。关系维度:确定环境内个人关系的特征和强度,评价卷人环境,相互支持的程度,如学生参与、学生协作和教师支持。
系统维护和系统改变维度:包括环境在期望中的有序清晰程度,维持可控程度和对变化的反应程度。如教师秩序、规则清晰度、教师控制和教育革新。
(三)生态、环境、组织和文化的划分
校风通常被定义为对学校整个环境的看法。1988年塔戈禺(Tagiu)i对组织内的整体环境做了描述,认为校风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l)生态学(物质和材料因素);2)环境(组织的社会方面);3)社会系统(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4)文化(心理一社会文化因素)
1.生态学指组织中的物质因素,如大小、校龄、设计、设备和建筑条件;也指人们在组织内使用的技术,如桌、椅、粉笔、电梯等用于开展组织活动的所有东西。
2.环境是指组织的社会方面,主要涉及与组织中的人有关的一切。如有多少班级成员、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教师薪水、学生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教育水平以及组织成员的许多特征。
3社会系统(组织)指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包括学校是怎样组织的、决策是谁作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模式(谁对谁谈话,谈什么)、有什么工作团体等等。
4.文化则指代表组织成员特征的价值观、信仰系统、准则和思维方式、做事方法。
(四)任务支持和情感支持的划分
校风一旦形成就会对其成员的任务(学习或工作)和生活产生影响,即任务支持和情感支持。
任务支持澄清和维持与组织目标有关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程序和物质支持以完成群体和组织的任务和目标。情感支持促进组织成员间的积极情感,激发组织成员,维持团结。
()国内对校风维度的研究
国内一般把校风看成是由教风、学生和工作作风相辅相成而构成的。教风是教师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教学方式等的笋合表现。学生是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综合表现。工作作风是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工作态度、工作方式等的综合表现。
四、相关的研究领域
校风定量研究经常是作为更大研究中的一个项目来研究的,文献表明,有关校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
(一)有效学校研究中的校风
有效学校的研究起因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城市教育的困境。有效学校研究强调的基本重点是确定区分学校有效和无效的学校特征。有效学校的基本假定就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就是教学,衡量一个学校的标准就是学生知识、技能和观点的进步。
研究表明,良好的校风是有效学校的重要特征。根据文献综述,有效学校的校风有四个特征:)l沟通;2)所有成员中的合作;3)组织和管理;4)以学生为中心。在校风中,与学生学习成绩关系最紧密的是:学校人员、学生和家长对学习成绩的高度期望;有秩序的班级和学校环境;学校人员和学生士气高昂;以对学生有高度期望为特征的教学风气;积极对待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积极的社会关系[`5〕。
(二)组织风气测试研究中的校风
组织风气是指个体对其工作和学习环境拥有的平均感觉。对学校而言,其组织风气就是校风。
一个学校组织风气及其各种维度确定,不仅有助于对学校运作的理解,也能帮助测量学校对改组和改革的准备情况,以及现场管理的操作程度。组织风气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出参与者的认识,这就导致了调查问卷的使用,直接询问被调查者的看法。这直接导致了许多组织风气测量工具的产生,这些工具可以作为制定更适合中学环境的新量表的基础,如“学校水平的环境问卷”、“学校组织风气问卷”。
对组织风气的研究,形成了对校风的几个共识:1)在组织完成目标,维持他们的内部环境以及适应和维持对相关外部环境的控制时,有一个行为核心;2)组织是动态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校风的作用是稳定的、积极的;3)组织状况的真实信息对于将要进行变革的组织来讲是必要的。
(三)校园文化研究中的校风
在校园文化研究中,校风属于校园精神文化层次,被看作是塑造组织成员行为和专业学习环境的完整的、强制性的力量,最核心之处是一种习得的无意识(或半意识)的思想模式概念,反应在人们的行为中并得到加强,默默但有力地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在校园文化研究中,与校风密切相关的一个术语是学校精神。
校园文化中的校风研究学校成员的群体心理和行为倾向,包括个体和组织行为的共同的规范、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和办学理念等。
五、我国开展校风研究的展望
培养良好的校风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校风历来是我国教育研究中比较关注的领域。遗憾的是,我国的校风研究刚刚起步,还缺乏科学的校风测量工具,校风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定性描述阶段。更重要的是,校风作为一种环境力量,不进行定量的分析,就不能准确地鉴别其对相关事物(比如学生人格发展、领导方式等)的影响,也不能深人探索校风对学校教师、学生和员工影响的机制,校风的建设也就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根据国外校风研究的经验,在我国开展校风定量研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结合中国学校特点,界定校风比较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中国人对校风的理解与外国人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界定校风时,不但要关注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还要照顾国内对校风的一般理解。
一般来说,界定校风要注意以下几点长期形成,相对稳定;2)是一个学校环境中的精神层面;3)校风会对学校成员产生影响,并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4)校风是不同学校间差别的主要方面。
(二)校风维度构建
现有校风的结构,一般来说,是通过归纳得出来的,缺乏一般的概念或理论。因此,有多少测量就有多少结构,并且各种结构之间也没有必然的关系。另外,校风维度的重复也一直没有成功。
当然,这不是要否定归纳法,这种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被调查现象、主要变量以及变量间相关的本质、范围和内容。归纳法经常表现的是新研究领域的特点。但随着研究的深人,归纳法应该和演绎法组合使用。把已有的由归纳得到的知识加工整理,形成新假设,然后通过收集的数据验证,修订假设,并在随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发展。
(三)对校风进行多水平分析
进行校风研究不仅要测量校风的校际差别,也要注意校内不同群体风气的差别;不仅要分析校风对整个学校及其成员的影响,还要确定校风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影响;不仅要确定整个校风的影响,还要注意校风各因素和不同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
(四)问卷检验和编制要遵循心理测量学原理国内对校风的研究大多处于定性描述阶段,在需要对校风进行评定时也是按照自己的设想,简单地拼凑一些题项,然后进行统计分析。这显然是有违问卷编制的心理测量学规律。一个科学问外国教育研究年卷的编制,必须首先建立自己的理论构想,然后收集题项,并对题项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五)全面地测量校风
对于一个学校的校风,社会、教师和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各方观察校风的视角不同,任何一个群体看到的都是校风的一个侧面,而非校风的全部;更重要的是每个群体最关心的是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部分,因此对本部分的看法最全面、最准确。而对于其他侧面的校风影响,更多地流于道听途说,要么就无从谈起。因此,在编制校风问卷时,要充分照顾学校相关各方的观点,对不同对象施测的题项要有所区别,有所侧重。
〔参考文献〕(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05:11 , Processed in 0.1632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