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南照: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17 23:2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南照: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来源:《世界教育信息》杂志2014年第15期   


编者按:2014年7月16日5时15分,《世界教育信息》杂志编委、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会长、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委员周南照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京不幸逝世,享年72岁。
周南照先生治学严谨,著述不辍, 成就斐然,孜孜不倦地献身于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与实践,是享誉海内外的国际比较教育学者,也是著名的国际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本文系1999年周南照先生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创新为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时撰写的报告解读文章,世界教育信息网特刊登此文以深切缅怀周南照先生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两个互相联系的中心思想是“终身学习”和“教育的四大支柱”。终身学习的指导原则将从根本 上改变传统的“上学-工作-退休”的线性(单向)教育模式,而扩展为工学交替、不断循环往复的(多向)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时间上包容从幼年到老年各个年 龄阶段,在空间上涵盖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宇宙各个人类活动领域,在教育层次上包括自幼儿教育至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各个阶段。因而,终身学习可以说是人类 解决未来面临的各种矛盾、迎接21世纪挑战的“钥匙”之一,是“社会的脉搏”,是一切重大的教育变革的指导原则;而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终身学习基础上的 “学习社会”,则是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和终极目标。实践终身学习原则的“唯一之路”就是每个人都能“学会学习”;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必须建立在全体社会成 员都能不断进行四种“学习”的基础之上,这就是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和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
一、学会求知
“知”在这里不只是指知识,而且是指广义上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对象包括人类自身及其主观世界,也包括自然、社会的外部世界。“求知”则是一个只 有起点而无终点,在实践和认识的无限循环往复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而“求知”的手段,从口头传授到文字印刷,从广播电视等声像技术到“信息高速公 路”,已发生了多次革命性的变化。“求知”的环境,则从家庭、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继之以“网上一代”痴迷的“虚拟学习环境”。
学会求知已远远超越了从学校教科书和教师课堂讲授中汲取人类积累的知识,包括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了解各种社会关系、习得民族文化观念、学会遵守社会 行为规范,即知道积极意义上的“为人处世”,因为人首先是一种社会存在。因而,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是“学会求知”的本质内涵。
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本身,即学会掌握知识(即“知”)的工具,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包括演绎、归纳、分析、组织知识的工具),学会收集信 息、处理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同时学会掌握应用知识于有意义的实践的手段。因为现在学习的很多书本知识,有一部分将在未来迅速变化的社会中逐步过 时,而将来迫切需要的很多知识又无法在今天预见,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完全学到。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求知的方法远胜于求得 知识本身。
学会求知,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探求未知的热情,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科学的人文精神,要掌握举一反三的科学方法。总之,学会求知就是要使自己成为“终生的科学之友”。
学会求知,要注重通过普通教育打下宽厚坚实的“通才”基础。《学习:内在的财富》把基础教育称作“通向生活的护照”,正说明了中小学教育不但对人生启蒙,而且对人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人们又需要通过专业教育,在一两个领域向科学深度进军。
学会求知,离不开教师。“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是古今中外教学经验的总结。师生关系将永远是“求知”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学相长”的古训永远不会 过时。学生的自主性、批判性、创造性学习,要求与教师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很好地结合起来。要知道,即使是最先进的“人机对话”、多媒体技术也无法代替和 超越生动有效的师生交流。这里还应指出,在未来的“学习社会”,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而 且,每个人将同时是教师和学生。
学会求知,不能在学校教育中一次完成。传统的“上学-工作-退休”的线性教育模式和人生阶段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而必须代之以“学习-工作-学 习”、工学交替、循环往复的多维教育模式。因此,“求知”将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无数次反复、不断完成而又重新开始的过程。即使是高等学府,也只是“求 知”路上的一个站点;即使戴上了“博士”或“导师”的桂冠,也只是一个新的“求知”阶段的开始。
二、学会做事
学会做事与学会求知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两者可以说是“知”与“行”的关系。如果说前者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包括人自身的主观世界和社会的、自然的客观世界),那么,后者则旨在改造世界。
与“知”(know)一样,“行”(do)也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多义词。传统意义上的“学做”,更多地与通过职业技术训练养成劳动技能联系在一起, 与把在学校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联系在一起。现在意义上的“学做”要着眼于21世纪知识经济对劳动力的要求和终身学习社会对公民的要求,从更 深的层次上去把握。
对于将要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的今日学子来说,“学会做事”至少具有三种新的涵义。
第一,在未来“生产”过程日益“非物质化”、日益“智力化”的知识经济中,“学做”将从学会掌握某种职业的实用技能,转向注重培养适应劳动世界变化的综合能力(个人素质),其中包括狭窄的劳动技能以外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风险精神、交流精神等。
第二,在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服务业(包括金融、咨询、管理服务和教育、卫生、社会服务等)将占越来越大比重的未来产业经济中,人与物质和技术的关系 将降至次要地位。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服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将居于首要地位。因此,“学做”主要不是指获取智力技能,而是指培养社会技能 (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解决人际矛盾、管理团队等能力)。这些技能主要不是从课堂上和书本中去学习,而更多地要从工作实践和人际交往中去培养。
第三,在一个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经济中,建立在竞争和价值规律基础上的资源配置和重新配置将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在成百企业萎缩、破产的
同时,更有 成千企业兴起、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将有越来越多的职业被淘汰,与之相应的产业技能也将成为昨日黄花;而新的、今日还无法预见的产业将陆续产 生,一个人多次变动工作或劳动场所将是常事。对于后进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的活力将有一大部分来自“非正规”经济部门,特别是众多小企业在这种世界 性的职业变动潮流中的适应能力和企业潜力。在这种背景下,学会做事与其说是掌握胜任某项具体工作的“本事”,毋宁说是在“求知”的过程中养成的科学素质的 基础上,培养适应未来职业(工作)变动的应变能力、在工作中的革新能力,以及在具体的市场环境中创造新就业机会(自主创业)的能力。从广义上说,学会做事 就是要学会以首创精神能动地参与广泛而生动的发展过程。
三、学会共处
学会共处是在全球化将成为21世纪重要特征,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依存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命题。它的原意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共同工作。如同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有着同样深刻的内涵。
学会共处,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生了解人类本身的多样性、共同性及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学校开设的诸种科目, 无论是语、数、外,还是理、化、生或史、地、社会学科,都是为了传递人类的思想文化,增进对于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了解;认识各自的文化特性和共同价值。了 解自己是认识他人的起点和基础,所谓“设身处地”,也就是“由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教育作为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注重从了解他人、他 国、他民族的过程中更深切地认识自己,认识本国、本民族。这种了解和认识,始自家庭,及于学校,延至社会,推而广之于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及其历史、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通过这种深入的了解,培养人类的尊严感、责任心、同情心,以及对于祖国、同胞和人类的爱心。
学会共处,就要学会关心(learning to care),学会分享(learning to share),学会合作(learning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仁爱,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准则;“四海之内皆兄弟”是我国流传千年的社会理念;“相互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更成为我国多 民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时代风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无疑给传统的群体主义、社会至上的价值观念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我们一方面要倡导在法律规范内公平 竞争,利用其有利于发挥个人首创精神和提高经济效益效率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更要发扬和倡导先人后己、毫不利己、互相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学会共处,就要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平等对话是互相尊重的体现,相互交流是彼此了解的前提,而这正是人际、国际和谐共处的基础。家庭之内,父母和子女 之间如朋友般的思想交流不但是消除“代沟”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条件。学校之内,教师与学生如朋友般的平等对话,既是“教学相长”所必需,也 是教育成功的体现。社会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互相交流则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因此,21世纪教育需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对话、交流和讨论。教育的 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网络之中人们相互交流的质量。“居高临下”、缺少平等精神的教学,不但会挫伤学生求知的热情,而且有害于学生健康品性的养 成。因此,学会表达、交流的技能,确立平等对话的价值观念和态度是学会共处的重要学习内容。
学会共处就是要学会用和平的、对话的、协商的、非暴力的方法处理矛盾,解决冲突,这对于人际之间、群体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同样适用。矛盾 是一种普遍存在,暴力冲突乃至战争也是不依人的善良愿望而改变的现实。尽管战争的深刻根源在私人占有的经济制度和阶级的政治利益之中,但如同《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宪章》诏告于全世界的那样,“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乃是21世纪借以避免战争、克服冲突的长远之策。只有当未来一代普遍地学会了以和平 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方法,才能有积极意义上的和平共处、社会和谐,最终实现“世界大同”的人类理想。
学会共处,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它也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到当代世界倡导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无不指明了学会与自然“共处”的重要性。这种学习像其他学习一样,也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念的习得和养成。
学会共处,主要不是从书本中学习,它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因此,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从童年起就能参与合作性的活动,包括体育、文艺和社会公益劳动。
四、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是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之上的一种基本进程,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
学会做人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报告《学会做人: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的主题思想。它的立论基础就是对教育目标的阐述:“发展的目标是人的完整实现(the complete fulfillment of man)”,是人作为个体、家庭成员、社区成员、国家公民、生产者、发明者、创造性的梦想者等具有丰富内涵的个性的完整实现。该报告的立论基础还建立在对 工业社会片面追求物质文明而导致“非人化”的批评之上。它认为,技术发展、贫富差别、失业犯罪正导向消费主义、享乐至上、个人主义等“人的异化”现象。因 此,它强调通过教育的改造和社会的合作,使儿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非异化的人”,成为准认知、情感、伦理、审美、身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完整的而非畸 形、片面发展的人。因此,“to be”的原意,在这里不应是“生存”“存在”,而应是“to be human”“to be a complete man”,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完整的人”。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重申了《学会做人》报告的主题思想,强调了“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它又发展了1972年报告的思想。
第一,把着眼点从教育转向学习,从外部的“教”转向内部的“学”,强调教育的使命就是使人学会学习,借以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所有潜力和才能,因为学习就是人类的内在财富。
第二,21世纪更需要多样性的个性,而这种多样性正是社会创造力和革新活力的保证。教育是非常个体化的过程,同时它又是构建社会互动关系的过程。因此,学校要给儿童和青少年各种可能的发现机会和实验机会,以及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机会,防止教学的功利倾向。
学会做人在这里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像、创造、独立 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做人与我国教育方针强调的“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相吻合, 正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和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
五、结语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如果说前两者更多地是在传统的教育中充实了新的内容,那 么,后两者则是着眼于21世纪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全新教育目标。所有这四种学习,既不限于某一人生阶段,也不限定于家庭、学校、社区等某一场 所。它们正是建立未来终身学习社会的四大支柱。
要深切理解和把握这四种学习的有机联系,有赖于对教育的重新思考。面对21世纪的挑战,必须改革教育的体制、结构、内容和方法,也要改变人们对教育纯 功利主义的期望。教育应被看作是激发学习的过程,是一种终身的整体经验。未来的经济是知识经济。它建立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更新知识的基础之上。未来的 社会是学习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每个人都是终身学习者,而这种学习不再只是完成某种功利目的、实现经济回报的手段,它同时将成为人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 标,成为高质量生活的有机部分。因此,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正是实现我国跨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的基石,是建立未来终身学习社会的四大支 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22:34 , Processed in 0.12097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