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层教学之我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14 08:1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层教学之我见
——在深圳第二实验学校分层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程少堂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今天下午我在第二实验学校听了高一年级两堂分层语文教学观摩课,一堂是文科优等层面学生的“阅读写作”课,一堂是中等层面学生的“阅读理解”课。这两堂课仅仅就孤立的课而言,是比较成功的。不过,如果放在“分层教学”的视野下观照,就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下面是我边听课边思考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就语文教学中的分层教学而言,而是从语文教学出发,就整个分层教学提出一些看法,谨供二实验领导老师参考。
一、分层教学是一个重大、古老而常新的教育问题
首先,分层教学是一个重大的教育问题。说它重大,是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教育的根本,即教育的人性化问题。什么是教育的人性化?就是把你的教育工作、工作目标、工作对象,视作如你自己一样具有人的喜怒哀乐。如此,你就会尊重它——因为你尊重自己;你就会关怀它——因为你自己需要关怀;你就会想得多——因为人的情感很复杂,人的需要很复杂;你就会对学生区别对待——因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条件,都是有区别的,绝非一个模子所铸造。我们都知道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过程本来应该是一个很人性化的过程。但人类的教育发展史告诉我们,教育,尤其是中国的教育,常常是缺乏人性关怀,有时甚至是扼杀人性的过程,换言之,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把学生当成人来教育,而是把学生当成机械、当成电脑来教育。我们重视的往往不是个性发展,不是“百花齐放”,而是“批量生产”的“共性”,是“整齐划一”。这里,教育异化为反教育。从这个观察点来看,深圳第二实验学校在高一年级进行分层教学实验,可以说是按教育规律办事的一个有力举措,值得高度肯定。
其次,分层教学又是一个很古老的教育问题。它有多古老?应该说,自有人类教育以来,就
一定有人思考过这一问题。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深入思考过这一问题,并进行了非常成功的实践,就是“因材施教”。虽然孔子并未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提出的,但朱熹是根据《论语》中孔子的教育实践总结抽象出这个概念的。因此,我建议第二实验学校在推行分层教学实验的过程中,深入研究一下孔子的因材施教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分层教学不仅是一个很古老的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常新的教育问题。就是说,自有人类教育以来,每一代的人们都会对这一问题作不同程度的思考,但是,这一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就这个意义上说,第二实验搞分层教学实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然,不要指望你们学校能一举解决这个问题,也不要指望我们能帮忙解决。但是我们可以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分层教学在中国实施的特殊难度
刚才说过,自有人类教育以来,每一代的人们都会对分层教学这一问题作不同程度的思考,但是,迄今为止,这一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当下的中国,实施分层教学有特殊的难度。
首先面临的是大班制教学带来的困难。在私塾教学的年代,分层教学是最有条件实施的。现代欧美国家的小班教学制也决定了他们能比较好地能实施分层教学。但中国今天的情况不同。中国人口众多,学校的教学班级人数大大超过欧美班级人数。今天我听的两堂课,都是四五十个学生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四五十个学生集中上课,如何分层,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进行教学,都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
应试教育的制约,是在中国实施分层教学面临的第二个难点。教学分层是教育人性化的表现,当然很好;但在中国,最后的考试制度往往又是采用的一个标准、一刀切,是并没有分层的,而只有“分流”。换言之,中国的学生只有高分通过考试,才有可能被“分”到“上流”(重点学校或者待遇好的单位),否则就要被分到“下流”(一般学校或待遇不太好的单位)。所以在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下,如何解决分层教学和应试之间的冲突,是很困难的一个问题。
教师的不适应,是分层教学实施面临的第三个难点。相对于不分层的传统班级教学而言,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这种更高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业务功底上,而且体现在一些非智力因素上;不仅体现在对教育的科学把握上,而且体现在对教育的艺术把握上,体现在对教育的科学把握和对教育的艺术把握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上。如果实事求是,我们就应该承认,目前中国教师队伍的素质与分层教学所需高要求相距甚远。
第四,与第三点相关,中国基础教育界普遍缺乏教育科学理论素养,甚至在很大程度可以说对理论不感兴趣,习惯于“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如何从“摸着石头过河”尽快过渡到“撑船过河”,就是荀子《劝学篇》所说的“善假于物也”,即充分合理利用教育理论界的现有理论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二实验分层教学实施的成败。所以我建议第二实验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的理论培训,对什么是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如何实施以及一些相关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问题进行培训。
三、分层教学实施的原则及对策建议
这里我提出“五化”原则,不一定每一条都有新意,仅供参考。对策建议我结合原则作简要说明。
(一)学生化。就是说分层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是从学生兴趣出发呢,还是从学生能力基础出发?在各地的分层教学实践中,有更重视兴趣的,也有更重视能力的。应该说,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我个人认为,分层教学宜先从学生兴趣出发,在兴趣的基础上结合能力考查,然后进行分层。当然,这里要考察学生的兴趣是真兴趣,还是假兴趣;是长期兴趣,还是短期兴趣。兴趣是能力的基础。一般说来,如果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有长期兴趣,这一科的成绩就不会太差。总之,无论是语文学科,还是其他学科,对学生进行分层,我建议采取兴趣和能力相结合的做法。
(二)学科化。首先,按我的观点,高中学科可以分为客观性学科和主观性学科,前者指数、理、化等自然科学课程,后者指以语文为代表的人文学科类课程。客观性学科是积累性学科,逻辑性系统性强,学生不懂前面的知识,往往就很难懂后面的知识。而主观性学科则不然。特别是语文,属于积淀性学科,一般说来,其知识不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一般说来并不存在不学习前面的课文,就一定学不懂后面的课文的现象。所以语文学科对学生分层困难大些。我们刚刚听二实验高一年级组长汇报,她把数、理、化放在语文前面。开始我纳闷为何不是语、数、外、理、化这样惯常的顺序,而是用数、理、化、语、英这样的顺序。听了解释,知道是因为大家研究过数、理、化和语文、英语等学科特点不同。这说明二实有明白人,当然首先是二实语文老师中有明白人。第二,语文学科要在不好分层中分层,就要注意语文学科作为积淀性学科的特点,注意语文学科的朦胧性、混沌性,也就是有些东西不像自然科学一样可以截然分开。例如,二实把高一语文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语言积累”,中等层级是“阅读理解”,优等层级是“阅读写作”。这三个分层基本反映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但还不是很明确。我的建议是:第一个层级为“以积累为中心”,第二个层级是“以阅读为中心”,第三个层级是“以写作为中心”。贯穿三个层级的线索是阅读,但各自重心分别为语言积累、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这样分层,就既反映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分层教学的特点。第三,二实验分层教学每周只有一堂课,这一堂课如何和前面四堂或五堂常规课区分开来?我认为,自然科学学科是“实科”,实科分层教学时应该多重视一些“虚”的东西,比如数学分科教学时,宜多重视一些数学思维、数学方法以及数学史之类的知识;而语文是“虚科”,在分层教学时宜多在“实”上下功夫,虚功实做。总之,这一堂分层教学课,要让学生比前面的常规课有不同的、更高层次的收获。
(三)系统化。一般教学都强调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分层教学更是如此。分层教学更强调“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例如语文第一个层级是“以积累为中心”,但是“积累”可以划分为知识积累、习惯积累等方面;第二个层级是“以阅读为中心”,阅读能力至少有理解和鉴赏两个方面;第三个层级是“以写作为中心”,而写作能力至少分成记叙、议论、说明三个方面。教师要有计划地、有系统的先进行知识的分层和系统化,然后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分层。这也是让学生在分层教学中学得扎实的客观要求。
(四)魅力化。就是说每周分层教学的这一堂课要比平时的四五堂课更有魅力。我们平时的一些课堂,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的工夫太少,有的老师上四五堂课等于是在学生精神上宰了四五刀,然后接下来周五换一个老师上一堂所谓分层教学课,又在学生精神上补一刀。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盼望着上这堂分层教学课。这就要求担任分层教学任务的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更多功夫,让学生感觉到分层教学不仅比平时教学更有收获,而且更有趣味,更有意思。
(五)理论、实践统一化。就是要进行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目前,国内分层教学的研究文章不少,但是有用的不是很多。有些研究即使有用,也有一个如何结合二实验学校实际的问题。最有价值的办法是,从二实验实际出发进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论研究,把二实验分层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统一起来。这样的改革更有价值,也更有生命力。
  
(本文根据程少堂417日下午在二实分层教学研讨会上发言提纲整理,发表于《南方教育时报》201459B3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13:17 , Processed in 0.27234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