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课堂提问的“针对性”与“指向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10 21:4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课堂提问的“针对性”与“指向性”
——王老师执教“环境描写复习课”部分实录及反思
朱宝军
(2014年5月4日)
教学行为一
师:请大家把书打开到九上138页。环境描写的句子是?
大部分学生:“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
师:大家一下子都找出来了,很好!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体会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等会汇报。
(两分钟时间到)
生:这段环境描写具体描写了天气的炎热,这为后边故事情节的展开,也就是吴用等智取生辰纲做了铺垫。
师:还有什么?
反思:王老师提出此问的本意是想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但此问不严密,指向性不明确,学生回答起来非常困难!
首先对学生的回答一定要有针对性的点评,如“你谈到了此段环境描写的具体内容,还有其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这很好!”;接着要明确的提示追问学生“请你再认真思考,此段描写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什么作用?”,学生肯定会结合上下文理出矛盾冲突的双方人物“杨志”和“军人们”,继而得出“烘托杨志内心的烦躁”“烘托军人们内心的抵触情绪”,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学生都沉默)
师:我们看过很多电视剧,导演为了渲染天气炎热,在剧中一般还会用到哪些方法。
(学生小声议论,但都很茫然)
反思:结合王老师后边的教学看,此处想通过“蝉的聒噪”这个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但问题太大,依然是指向性不明确!
师提示:蝉的聒噪。(学生点头认可)
师:这样做的目的(“蝉的聒噪”)是什么?
生:烘托出人物内心的烦躁。
教学行为二
师:鲁迅先生所写的《故乡》中的“闰土”,生活在怎样的社会?
部分学生齐声:双半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师:还有呢?
(几位学生站起来回答,但依然继续围绕“双半社会”转圈圈)
师:什么背景下?
几位学生: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师:作者在文章中交待的挺清楚的吗?
(学生沉默)
师明确:多子,饥荒,苛稅,兵,匪,官,绅。
反思:王老师的思路是清晰的,引导学生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深入理解文本,把握小说主题,这很好!但连续两次发问“还有呢?”“什么背景下?”,应该说不是很合理,针对性、指向性都不是很妥切。如果改成“大家谈到‘双半社会’,很好,这是大的社会环境,那请我们结合文本思考,文章中的哪些语句揭示了双半社会给老百姓所带来的灾难?”或者改成“双半社会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依据?”,这样的话,教学的有效性一下子就会显现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19:32 , Processed in 0.26605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