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汉诗十三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8 13:49: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汉诗十三题  
                            马启代
  
  1、当今,无论写作层面还是批评层面都存在概念的混乱和混用,这种状况已经危及到诗的文体合法性。例如诗的称谓,百年来,白话诗、自由诗、新诗、朦胧诗、现代诗,称谓随时代而变,虽有共识,但各持其话语权,窃以为,不如称作“新汉诗”,既叫“新”,就相对于“旧”,既姓“汉”,就相对于“外”,血统没有问题,才谈得上海纳百川,引领风骚。
  
  2、新汉诗至少应当有五个传统,一是旧汉诗文类,二是外国诗,特别是翻译诗,三是新汉诗自身的积累,四是民歌民谣歌词唱词类,五是日常诗化用语类,尤以第五条被漠视,实属不当,传统即是资源,五个传统的实质含义应当是五个可资利用的资源系统。
  
  3、新汉诗在“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的套路之外,“以思触诗、以诗触思”当可涵盖现代、后现代的套路,因此,新汉诗可谓“缘情言志寓思”。
  
  4、新汉诗之所以为“诗”,就应担当起复活和张扬民族灵性的使命,诗意的栖息与重建人与世界的秩序并不矛盾,如果说诗的政治性,这也是与其它艺术相通的,当然它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发言。
  
  5、新汉诗存在的背景是大汉语,大汉语存在的背景是大文化,大文化存在的背景是全球化,视野的开阔与普世价值的认同带来人文环境与审美视角的变化,进而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激活原有母语的潜能,这也是一切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当代背景,认识不到这一点,便无法解决新汉诗存在与发展的问题。
  
  6、新汉诗业已失去古典诗歌的诗学基础,当然也失去原有的评价尺度,西方的诗学基础和评价尺度与新汉诗迥异,对新汉诗的诗学基础认识不清、评价尺度混乱,正是百年来创作与理论乱相丛生的根源,从这一角度来建立新汉诗的评价标准势在必行,可惜,当前尚无这类建树。
  
  7、新汉诗的“变”是一条常规或曰本性,因为它来源于真正的写作者独创独善个人体式的自由,当前的弊端在于,人们只看到了“变”,没有理解和把握“应变”的基础、方向和条件,所以我们只看到了海市蜃楼式的“标新立异”。
  
  8、新汉诗的“常”到地是什么?很多人说了很多话,大多局限于技巧范畴或大而空的说教或形而上的诡辩,多是废话。我认为,“意、气、象”才是汉诗以不变应万变的“常”,我之所指,与现行市场流行理论上的含义不尽相同,非三言两语所能讲清,它涉及如何建立新汉诗写作与评价体系的诗学命题。
  
  9、诗意是构成诗美最重要的材料,它包涵了诗情、诗理、诗趣;诗意只能存在于唯一契合它的诗体中;诗意还是其它艺术甚至世俗生活的构成原素,它绝不仅仅钟情于分行的形式,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它还可以流变、扩散或凝聚,新汉诗就是时代诗意的最精粹、最简约、最朴素的美的表达与集中传播;现代新汉诗的诗意缺少神启的意味,我们从精神与心灵上缺少与上帝的约定,这也是我们容易疯狂的根源。
  
  10、诗艺是把诗意呈现为诗美的手段,如果不把它看做一个过程,那就抽象为一种技艺;技艺是匠人安身立命的本钱,而优秀诗人大多深入浅出、大巧若拙,匠人的手段被结果掩盖;技艺当然也应包含磨砺的过程、升华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诗人就是大匠人;新汉诗作者论者中,不乏小匠人,缺少具有独立人格与自律精神的大匠人,这也是我们要么守旧到固执、要么开放到无理性的原因。
  
  11、新汉诗的源头不是旧诗,它与古诗、律诗、词、曲的代终体换不同,那时的中华文化处于上升期,能吸纳西域、印度等外来异质文化,新汉诗直接来源于外国诗,不是一般的启示与借用,那时的中华文化已无强大的吸附同化能力,它的产生与发展一直与社会思潮相伴,认真的对待外国现代诗(主要是翻译诗)是非常必要的,最好回到起点来思考,而且不要忽略社会与文化思潮以及人文背景的全面考察;新汉诗最终应是民族文化求新求变的产物皆赖于外来文化的刺激复活以及几代学人承前启后的不懈挽救。
  
  12、新汉诗的门槛应当抬高,普及与提高应是统一的命题,缺少应有的文化学、哲学、史学、美学、艺术诸学科的修养和起码的常识,特别是汉语言的基础知识,只凭分行文字和热情混迹诗坛,把本应其他文体表现更好的东西也一股脑儿的让诗来承担,可以想象,以国人之众,如此繁荣,新汉诗想不堕落都难。
  
  13、建立新汉诗语言学、音韵学、文体学体系,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诗意批评的理论框架,一如我个人正在努力做的,更新已有的陈腐、俗浅的所谓诗美学、诗体学诸学说,虽非大是大非,也应是当务之急。
  
  
  
  2011.01.0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349c0290101drh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22:36 , Processed in 0.10774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