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学家勒温的十二条学习原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3 07:3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心理学家勒温的十二条学习原则
原则一:有效学习将会影响到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态度、价值观、理解力以及行为模式。也就是说,它总是涉及认知、情感和技能三方面的因素。
例如,要想做一名好厨师,学习者必须形成烹饪的概念,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烹饪中的各个环节,理解作一名好厨师需因地制宜,相信人能够掌握所需的技能。
原则二:与由别人提供的知识相比,人们更相信自己发现的。
勒温深信,人可以通过实验来证实或证伪一个理论,我们也可以把实验引入教育过程,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控制条件下检验不同的行为模式。人们发现了一种基于探究的学习方法,并用它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他们将来把理论用于实践的决心。
原则三:主动学习较之于被动学习更有效。
当学习者掌握一种理论、一个概念并将之付诸实践时,他(她)能更透彻地理解它,更加有效地将之与过去的经验进行整合并保持更长时间的记忆。在人使用之前,大部分概念并没被真正地掌握。
原则四:新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模式无法通过零敲碎打的方式形成。需要改变的应该是一个人整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系统。
三个方面互相联系,并作为一个整体改变。与任何其他系统一样,认知、情感、行为系统要求一致性、连贯性、划一性和简明性。试图改变部分系统是无效的。连贯性的要求反对零敲碎打的学习方式,只有整体系统改变了,学习所得才能被充分地吸收和整合。
原则五:信息本身无法转变人们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模式。
告诉人们变革的愿望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有所改变,告诉人们变革的原理也不足以使他们产生变革的动机。读一本书或听一场报告并不说明人一定掌握或记住了内容,并不必然促成态度的转变或提高社会交往技能。信息通常能使人对学习产生兴趣,但无法带来人们所期望的变革。
原则六:直接经验本身并不能产生有效的知识。
勒温指出,千百年的自由落体经验并没有使人产生正确的重力理论。除了经验之外,我们还需要一个经过经验检验的理论系统,需要对经验的意义进行反思。
原则七:只有观念和态度发生转变,行为的变化才能持久。
新的行为技能经过练习可以被掌握,但如果缺乏观念和态度的转变,新行为模式仍会消褪。
原则八:在观念、态度和行为发生转变之前,需要转变的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他对社会环境的认识。
学习者只有相信自己能够形成一定情景所需的、合适的行为之后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勒温认为,行为、观念和态度都受意识的支配。你对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将影响你的行为、信念和态度。
原则九:社会环境对人越是宽容、富于支持和关怀,人就更容易尝试新的行为、态度和观念。
随着自我防卫和自我辩护的需要下降,人们更乐于尝试新的行动、思维和评价方式。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该项原则对此有何意义?
为了在我们的组织中贯彻这一原则,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制度?
原则十:为了使行为模式、态度和观念的改变持久,个人和社会环境必须同时发生转变。
如果要保持已经改变的行为、态度和观念,个人的角色定义、来自同事和朋友的期望、职业观以及社会环境都必须发生转变。通常,团队培训比个人培训更有成效,原因之一就是它在转变个人的同时转变了他所在的社会环境。
原则十一:一个人在融入一个新团体时,往往更容易改变其观念、态度和行为模式。团体内部的讨论与商议使个人拥有了转变的责任与勇气,这在一个人时是不可能的。
原则十二:一个人在融入一个新团体时,也会接受一整套新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模式。新团体具有新的角色定义和对适宜行为的期望,富有教育意义。人的社会化需要内化他(她)所属团体的规范文化。在个人融入新团体的时候,他也就接受并内化了新的规范文化。
摘自《对话培训法——理论与实务》(本书荣获2008年度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美]简·韦拉著,马忠虎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1:58 , Processed in 0.13171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