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有的公开课还不如家常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30 10:22: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什么有的公开课还不如家常课
                             
河南省新郑市第三中学   贾会彬
2010年郑州市高中语文优质课结束之后,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张胜老师在博客上发表《2010郑州语文优质课决赛妄评》,对这届优质课进行逐课点评,他坦言:“总体下来,这次公开课活动中,许多课讲得相当的不理想,根本不像是什么优质课比赛,有些课还不如平时的常态教学课。”这番话引起了我的共鸣,就我听过的赛课(包括非比赛性质的公开课)活动而言,有时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精心准备的公开课似乎还不如常态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试着分析原因。
其一,从听课学生的角度看,听课学生面对陌生的教师和陌生的环境,往往会很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发挥。公开课多是借班上课,授课老师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或许教师不怯场,但学生面对陌生的老师,往往会感到紧张,他们不知道这个老师的上课风格,不了解新老师是否欣赏学生的发言,于是,他们便显得有些羞涩。另外,公开课常常是在舞台上或阶梯教室上课,而下面听课的又有数百名老师,这些地方和几百听课老师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更增加了学生的紧张感,他们怕哪一句答错,会引起同学们的讥讽,会引起几百听课老师的嘲笑,怕影响本班乃至本校的荣誉。陌生的老师和陌生的环境造成的紧张感和其他各种顾忌,影响了学生的发挥,他们的“启而不发”“知而不言”就在情理之中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课堂的沉闷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二,从授课老师的角度看——这显然是公开课不如意的主要原因。
首先,授课老师以自己所教学生为预设的学生对象,不能灵活调整以适应新的学生群体。每一个老师备课,都会以自己的学生为预设的学生对象来备课,自己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赛课时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样吗?很显然不一样。我们要及时捕捉到反映学生语文素养的信息,然后及时调整。否则,课堂肯定会不那么流畅。张胜老师评价本次郑州市优质课比赛时也说:“绝大部分老师都出现了不管学生状态如何,也一定要把自己设计的环节展示一遍方算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现象,充分的教学预设把自己限制死,更把学生限制死,明明感觉都要死,但设计好的环节,想改也不敢改,也没能力改,只有硬着头皮走下去。”这应该成为我们上课的警戒之言。
其次,授课老师总想出新出奇,结果忽视了学生和文本,适得其反。面对高层次的大赛,授课老师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只有出新出奇才能制胜。在这个误区的引导下,他们想奇招、怪招,而往往置学情于不顾。有时精心设计的是教师的精彩,而不是学生的精彩。名师熊芳芳在反思自己失败的公开课时终于“明白所有的手段都只是‘末’,而人,才是‘本’。我好多次失败的课都拥有完美的多媒体课件,有些甚至是请专业人员帮我做的。但那些画面的视觉享受超过了文字的阅读享受,反而让学生沉不到文本中去。”2010年郑州市高中优质课大赛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有选手设计了很多创新的小设计但都不能深入,有选手把音乐、图片弄得到处都是而语言品析不够,有一个选手在张胜老师的博文后反思:“(赛课时)我太想表现自己了,太想着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示出来了,展示得越多越好!……我只想着怎样把我自认为精彩的教学设计展示出来!”忽视学生和文本的做法往往不会有好的效果。
最后,授课老师功力不够。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某些老师的教学功力还有点欠缺。有些老师之所以能层层出线,走到市优质课大赛或省优质课大赛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同事的帮助。在县、区优质课比赛时,同事们献计献策,具体指导,反复演练,集全校之力打造一节课,这课当然不会差,但这课不是授课老师一个人水平的体现,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虚假的繁荣,一旦到了真正检验授课老师水平的赛课中,授课老师就会原形毕露。郑州市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直向全国最高水平的“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学习,也是提前48小时抽课,提前5分钟见到学生,这种方法能在最大程度上检验出一个选手的功力。那些功力不济而靠集体智慧才走到市优质课的选手,当然会让我们失望了,有些选手教学理念之陈旧、教学方法之落后让人瞠目。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精心准备的公开课至少上得比常态课好一点呢?或许没有万全的办法,每一节公开课都是一次冒险,但我们还是需要知道一些注意事项。我当然不能作为专家来指导别人,我只是就我参加的公开课比赛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来谈一谈,以抛砖引玉。
第一,我们必须想尽办法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并根据新的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设计。学生有紧张感,在课堂上就不能尽情发挥。我们要抓住课前的时间和学生交流,用或幽默或亲切的语言消除学生的紧张感。1986年,胡明道老师在曲阜讲学时,同样遇到了一批紧张的学生,胡老师在课前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亲切聊天,聊当地的名人,聊某一个学生的同乡彭丽媛的歌,就这样,学生迅速走出了拘谨,胡老师以一个“熟朋友”的身份开始了精彩的课堂教学。2010年7月,程翔老师在北京讲课,面对上一节课始终不开口的学生,程老师在课间通过“调课桌”“自我介绍”等方式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精彩不断。名师尚且如此,我等末学后辈就更不能对课前交流等闲视之了;而且,如果课前交流不充分,我们还要大胆地在课堂上留出几分钟时间通过各种办法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
而且,新的学情,需要新的教法和设计,授课教师还要有及时调整的勇气,只有这样,课堂才是有效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并不见得能明察秋毫地预见到他的课将如何发展,但是他能够根据课堂本身所提示的学生的思维的逻辑和规律性来选择那唯一必要的途径而走下去。”我们要敏锐地捕捉到课堂给予我们的新学情的“提示”,然后选择“那唯一必要的途径而走下去”。不敢及时调整设计的老师绝对不是一个成熟的老师。
第二,教师要放平心态。我们要持有这样的心态:赛课和其他公开课只不过是我们平时上课水平的体现,最大的不同是我们现在准备得更精心,没必要过分求新求奇。只要运用得当,传统的环节和方法也能焕发出新光彩。没有必要去选择过多的图片和音乐,因为过多的图片和音乐会淹没真正的语言品味;没有必要去想那么多创新的环节,因为过多的创新会使学生对文本浅尝辄止;没有必要去设计教师的精彩,因为课堂真正需要的是学生的精彩。张胜老师在评2010郑州市优质课时,高度赞扬了其中的一节课,认为这节课“清清爽爽见真淳”“这节课没什么创意,或者也没什么特色,很家常,就是让人觉得平时上课,就应当这样上,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很实在,该让学生做的都做到位了,教师没有那么多生硬死板的教学预设,学生学得自由自主,问题提得自然入路,教师点评得得体简明,由浅入深,自自然然地带着学生进入了诗歌的境界”。放平心态,像上家常课那样上公开课,是这位老师的课成功的原因。
第三,教师要在平时提升自己的功力。对于这个话题,很多专家和老师都有论述,我只是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张玉新老师说,用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情并茂的朗读,写一手漂亮的字,生动的演讲,这是语文教师的外功。有了这几项拿手的功夫,可以应付70%的教学状况。另外的30%是内功,含本专业和非本专业的知识,务实而灵活地研究能力,不墨守成规的创造力。这70%的外功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默默锤炼。但是,据我的发现,能走上市级、省级、国家级赛课讲台的,这70%的外功都不错,那么,优质课比赛中真正比拼的就是选手的内功了。内功从何而来?从读书、听课、写作中来。我们每一个年轻老师都要问一问自己:我国新时期以来的各个语文名师的教学理念和代表性课堂实录我都研究过吗?每个月的知名语文期刊我都读过吗?经典的、前沿的文学书籍我都读过吗?“语文报杯”“中语杯”这样的顶级课堂教学大赛我都观摩过(现场或光盘)吗?读书、上课的感悟我都写下来了吗?如此等等。外功有时只是花架子,内功才能支撑你走得更远,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在勤练外功的同时,静修内功。
让我们的公开课上得比家常课更好一点,并不是轻视家常课,而是诚如王君老师所说:“在公开课上,你所成就的,不仅仅是几节‘代表作’,而是成就你追求卓越的习惯,这习惯会使你终身孜孜不倦、兴趣盎然地去追求‘家常课’的厚重和精彩。”让自己在公开课得到历练、提高教学艺术,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家常课更精彩,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03:43 , Processed in 0.1505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