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章学的定义、内涵及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3 16:3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学的定义、内涵及发展
  近年来,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异军突起,涌现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论著,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文学研究重诗词、轻文章的局面。但以“文章学”的名目进入主流学术的视野,还只能说是刚刚开始,无论在论著数量、质量还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还远远不够,连不少基本概念也尚在研讨中。
  文章学的定义
  何谓“文章学”?笔者认为,它是研究所有单篇文章写作的学问,与诗学、词学性质相似。文章学研究只是古代文学中“文章”研究的领域之一,没必要给它赋予太多的任务,也不要期待它能解决文章研究的所有问题。宋代,人们称文章学为“笔法学”,出自南宋人陈岳。文章学是解决诸如文章如何认题立意以及间架结构、声律音韵、造语下字等等“知之”方面的问题,正因为“难”,才有必要建立一门学问对它进行专门研究,也才吸引着古今学者探索的兴趣。
  文章学的内涵
  文章学的内涵,到笔者撰写此文时,尚没有见到科学、完整的表述。所谓文章学内涵,应该是“文章学”这个概念所直接包含的内容,它是从文章创作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可以指导写作实践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换言之,文章学内涵应该揭示出“文章学”解决了文章写作中的哪些理论问题,也就是它能够为写作提供理论支撑并指导写作活动的具体范围,这个范围,就是所谓“内涵”。
  1. 作家修养论。文章学家的作家修养论,多持传统儒家或新儒家(理学家)的气论学说,而宋、元以后,除儒家和理学家的气论外,又掺和了道教(全真道)的精、气、神学说,并特别强调修养论的实用性,颇有新意。
  2. 文章学的认题、立意论。只要把笔作文,认题、立意就是第一要务:弄清题目要求写什么,即认题;根据对题目的理解而确定主要表达什么思想,即“立意”。“意”一旦确立,就成为全文的纲领和灵魂。文章学家的“认题”、“立意”学说,是文章学研究的重要命题。陈傅良《止斋论诀》设有“立意”一目,并首次提出了“体认题意”的具体方法。
  3. 文章结构论。宋代以后,学者们极重视文章结构的合理性论证,并给重要文体建立了结构程式,这集中体现在众多的古文、四六文评点本中。文章程式虽有牺牲构体灵活的代价,但也不乏合乎科学的规范。
  4. 文章行文论。“行文”包括谋篇布局,也包括“献替节文”,即将认题、立意所形成的思想和思路变成具体的文字表达,简言之即文章写作。
  5. 文章修辞论。修辞学的基础是修辞文本,但文献中的修辞现象并不等于就是“修辞学”,修辞学的创立较写作中修辞手法的应用要晚得多。只有到了宋代,文章学家才对修辞做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并第一次提出了诸如“设譬格”等许多修辞学概念,而陈骙《文则》中的“譬喻十法”,标志着修辞学作为文章学的一个分支,到这时已基本成立。
  6. 文章造语下字论。“造语”,是古人谈诗文写作的专用词。诗学、文章学常用的“造语”概念指造句和用字,即句法、字法,而字法、句法研究则早得多。任何文章的写作,乃因字生句,积句成章,故字、句是构成篇、章的基本元素。宋代诗论家范温认为所谓句法,其实就是字法。
  7. 文章用事、引证论。是否用事和善用事,是作家不容忽视的学养,也是评价作品的一个指标。六朝至宋代,是我国文章写作中特别注重用事与引证的时代,所以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
  8. 文章风格论。宋代文章学家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描述方法,对成就卓著、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和四六大家、名家风格作了深入的研究。如“学韩简古”,学柳“反复”(指多曲折),“学欧平淡”等,并将它贯彻到古文评点中。
  以上八个方面,是文章学的普遍规律及法则,是对古代作家狭义文章范围内丰富创作经验的总结,因此也是中国文章学内涵的主体,即纵维度。所谓横维度,即各体文章的文章学理论,如文章学视野中辞赋、四六、策论、记序等,古代学者们在此花费了大量力气,成果丰硕,也最具实用价值。文章学内涵虽可分为创作论和体裁论,但它们之中又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创作论是从各体文的文本研究中抽象出来的,而各体文章研究又是创作论的实际运用;前者为文章研究提供了理论工具,而后者又不断地检验和丰富、充实着创作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文章学的起源、发展与成熟
  我国文章学源远流长,其萌芽时代应该在先秦,而早在魏晋六朝,已有探讨“文章”作法的论著产生,挚虞《文章流别论》和刘勰《文心雕龙》,特别是后者,可谓是文章学发展中的里程碑。不过,《文心雕龙》并非“文章”专论,六朝时期的文章学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也只能是文章学的发育、成长时期,还不能说是文章学的成熟或正式创立。
  随着隋以后科举时代的到来,为适应和满足新的社会文化的需求,首先是诗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就文章而言,这时也出现了少许专著,如杜正伦《文笔要诀》,今存一篇,题为《句端》,专门研究文章句首的“发端词”。唐佚名所撰《赋谱》一卷,研究科举考试所用律赋的结构、句法、用韵、题目等,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赋学专著,虽然研究的面较窄(仅限于科场律赋),似仍可视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文章学专著。
  直到南宋以降,研究古文、时文文法成为潮流,研究范围也由科举而后超越科举,文章学于是与诗学、赋学鼎足而三。在这个长时期中,学者们揭示了许多文章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他们论著之丰富,所论内容之详赡和深刻,参与学者人数之多,远远超过《文心雕龙》和刘勰时代。王水照认为“文章学之成立,殆在宋代,其主要标志在于专论文章的独立著作开始涌现”,是有道理的。宋代(特别是南宋)文章学论著的研究对象扩大到狭义“文章”的所有文体,研究成果也在专著之外增加了选本评点、学术笔记等。学术笔记大谈文章,这时首开其端,并逐渐蔚然成风。初唐时期音韵学的成熟,引发文章的格律化,散文由骈(始于刘勰时代)进而四六,赋体则由骈入律。中唐以后的古文运动,“古文”与六朝时代的“文章”相比,面貌可谓大变。科举考试的程式化,使文章的篇、章、句、字都有了“法”。这三点影响并改变了后来上千年的文章学发展进程,其大量写作实践和理论创新,是《文心雕龙》时代所不可能具备的。
  笔者认为,若论中国文章学的“成熟”,至少应具备如下条件:一是基本理论要有涵盖性,即能大体覆盖整个中国文章学;二是理论要具系统性和丰富性。三是要有代表性的文章学专著。四是研究要有持续性,即文章学家辈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刘勰时代的文章学不可能成熟,而刘勰的《文心雕龙》也不可能成为中国文章学成熟或成立的标志,它只能是奠基。将文章学的成熟或成立定在宋代尤其是南宋以后,也许更合乎历史实际。
  近三十年来,学界研究文章学的学者不少,成果也颇丰,虽然表面热闹,但对中国文章学原著缺乏深入探讨,重实用而轻理论,尤其是没有明确划定文章学的界域,因而很难具有独立性。
  文章学研究所研讨的是文章学理论,研究对象是文章学文献,而文章研究则是解读、分析文章作品,包括对文章写作的方法、技巧及艺术成就的探讨等等。前者是理论层面,后者是应用层面。文章学研究与文章研究并没有高低轻重之分,但不可混为一谈。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原题《关于文章学研究的几点思考》,李琳 杨阳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7 21:35 , Processed in 0.33358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