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姑妄言之说散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2 23:5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姑妄言之说散文                                                       薛 勇

    编了三期稿子,要说整体上把握了所有作品的面目,还不敢。只是摸象,只是窥豹,只是眩晕-----眩晕于来稿中若干散乱的亮点。仅此而已。
    这并非故弄玄虚。记得我在首篇《阅稿手记》中,写到“高密度散布其间可供审美的艺术元素”一语,现在念起来有些拗口,有些大而化之,有些不像我自己的话。没办法,都已经刊印了,白纸黑字抠不下来,只好顺着一江春水,流到哪里算哪里。对那些被称之为“元素”的东西,我与文友们所能交流的,仍然是一些“点”。因为,我不具备推出成套理论的学术背景,更不具备某位大师那么“肥”的胆儿,权且对着来稿就文说文-----姑妄言之。
   “散文要形散而神不散”,说了多少年,仿佛好坏的关键在于一个“散”字,不散就不是好的散文了。可是,怎么个散法?众说就纷纭了----有说天南地北,古往今来,从自然到哲学,散文都可以写;有说散文如同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 ,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有说散文像天上的云,不知由何而来,不知何时生成。你的生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蓝天。你一仰头,一些散文片断仿佛片片白云,已然浮现出来了……。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有很多,都没错,但听了都不过瘾。
    而对于散文的“不散”,比较形象的表述有这么一段:散文要有一条线,这条线就是牵着你的文章主题的那条隐密的线,象一堆珠子,被你串了起来,就是好的文章了。不过,假如我们手头的东西,不是“一堆珠子”而是一团散乱的头发呢?珠子单个放在盘中,也有它的审美价值,那么头发呢?近日我和一位未曾谋面的作者交流,她文章的特点是细节丰富,场景如走马灯一样转换,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篇幅自然冗长。俩人隔着因特网说了半天,效果不很理想。她不断地给我发来一系列依然照旧的稿子。最后我急了,给她打比方:请您将您那一头秀发梳通了、理顺了,然后打成若干条小辫儿,再将这些小辫儿盘在头顶,做一个高雅的发髻,最后,插上一支簪子加以固定,就成了。而那支簪子,最好是碧玉的。她明白了,不给我发稿了,大约是照我说的去打理“秀发”,寻找那支“碧玉簪”去了。我相信,以她现有的基础,沉默一段,是可以“悟”出几篇好文章的。
    有人又说,散文首先要“美”。美是什么?美可以是文字笔调的优美,也可以是描写对象的优美,更可以是智慧的美。许多作者一说起散文就想到单纯的写景,不管写自己的家乡还是写一种物体或是写一个场景,用很多的文字,写得很美,但读后也就是个“美”,不会给人以震撼,为什么?因为古往今来写美的人太多了,你要写到巅峰会有多难?况且单纯的美究竟有多大的价值?这就不免想到,有些作者文章一出来,为什么就如当今的“蛋白质女孩儿”,“美”得那样单薄、那样不耐咀嚼呢?看来,美,更存在于一篇作品的精神深度之中。回到本刊已发表的作品,我们发现:凡能“立得住”、有看头的文章,都有一个精神主题在里面。它们不一定显于言表,往往像砌于墙体里的柱脚在暗中发力,以此来支撑起整个建筑辉煌的屋顶。这种深度都不是制造出来的, 而是悟出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8 05:34 , Processed in 0.10745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