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给孩子读图画书的一些雕虫小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8 23:33: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给孩子读图画书的一些雕虫小技作者:桃之源
  图画书是孩子喜欢的读物,可成人读起来难度却很高。我这里介绍一些图画书阅读的简单技巧供大家参考:
  1、如果对图画书比较感兴趣,彭懿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是必备的工具书,书中介绍了有关图画书的基本常识。这里介绍几个和图画书有关的术语。
  封面——书中的主题和主要人物基本上都会在封面上体现出来,这几乎是图画书的共性。比如一看下面的封面,大概就能猜到这是一只熊和电视及电源的故事。
  封底——封底插图可能有多种意思,大家看多了就能总结出来。总之忽略了封底,是对图画书资源的浪费。下图的封底,可以看出,这只熊把电视机带到了户外,事实上书中的故事讲的就是熊骑车带着电视在郊外岸边行走的过程——熊家里停电了,电视看不成,他带着电视顺着电源线一直追踪到郊外的水电站。所以连自行车下的那一小洼水也是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衬——这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通常一半粘在封面的背后,一半是可以活动的单独一页,因其展开像蝴蝶对称的翅膀,所以也叫蝴蝶页。书前的一对叫前环衬,书后的一对叫后环衬。作者对环衬同样融入了精心的设计,比如《布鲁姆博士搞不懂》的环衬如下图,
  当我问元宝这个环衬是什么意思时,他直接翻到布鲁姆博士扯出墙壁里电线的那页,告诉我这是布鲁姆家里墙壁的图案。所以,欣赏环衬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少的乐趣。
  书名页——也叫扉页,在前环衬和正文之间,上面写着书名、作者、插图者、出版社等信息。书名页中同样会有一幅小插图,这幅图也不可小视,以《布鲁姆博士搞不懂》为例,书名页暗示着故事的起因,看到那根电线了吗?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会发现,图画书不是简单的文字配插图的故事书,它具有严密而规范的格式,我兄长总是批判图画书浪费纸张,谴责美国人在这方面不环保,把书做的这么精致,价格定的这么高,就应该在一本书里多写几个故事,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意见,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图画书这种整体的关联性,基于这样的特性,我们在阅读时一般也有统一的套路——
  第一步:将封面展示给孩子,读书名和作者以及译者、出版社等所有信息,孩子通常对这些信息不感兴趣,但是作为对作者的尊重,我还是会教条的尽量把所有信息读完,如果孩子实在不耐烦,我会只读作者的名字,因为所有这些都是组成这本书的重要部分,我们对一部作品的全面理解,离不开作者的背景。读的书多了,一旦知道作者的名字,对他作品的风格就有大概了解了。元宝对宫西达也、五味太郎、希尔弗斯坦、安东尼.布朗、佐佐木洋子、任溶溶等作者都是很熟悉的,这是因为我在每次读书的时候都要念作者的名字,让他意识到作者对一部作品的重要性。

  第二步:分析封面插图。基本上通过封面插图可以分析出故事的主题。以《布鲁姆博士搞不懂》为例,我会说:这个故事讲的是布鲁姆博士和他的电视机的故事。当然如果孩子稍大一些,可以启发孩子自己分析,目的是引发孩子对封面插图的关注。四岁半的元宝现在和我一起看图画书时,经常会自己将封面所看到的内容叽里呱啦的说上一气。
  第三步:看封底,我喜欢用左手翻过封底,将封底和封面一起展示给孩子。因为很多图画书的封底和封面同属于完整的一幅画。这样做常常会给读者带来惊叹。比如我同时给三个四岁左右的孩子讲《这样的尾巴可以做什么》,
  在读完书名后,我简单的和他们谈论了封面上的那条尾巴,这样的尾巴可以做什么呢?这是谁的尾巴呢?三个孩子争着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将封底翻了过来,孩子们都哇的叫了起来——
  第四步:在前环衬页停留几秒钟,给孩子观察的时间,如果环衬的图案没有突出的内容显示,我一般不会说话。

  第五步:对书名页的简单分析,我一般只说一两句,因为多数书名页的插图暗示了故事的起因,所以通常的套路是这个故事和××有关,比如《布鲁姆博士搞不懂》的书名页,我会说这个故事和电视机的电源线有关,因为在没有读故事之前,我们也只能分析到这一层含义。而当读完故事回来再看这些细节,就能领会到其中的奥妙和乐趣。
  第六步:读正文。
  第七步:在后环衬停留几秒钟。
  第八步:合上书看封底。这时我们通常不说话,留时间各自回味。
  2、无论自己看图画书还是亲子共度,在读文字之前,至少应该先读两遍插图,因为不知道故事的内容,所以看图时会格外全面细致,带着自己的判断和疑问再去读文字,这样做会让我们看到更多信息和细节,如果先读文字,我们对图画书的观赏就只局限在文字所提到的内容上了。先读文字的方法很糟糕,尤其表现在文字很少的图画书上,事实上,文字越少,插图的观赏性越强,从中获取的乐趣也越多。让已经识字的读者先去读图,对他们来说是件很憋闷的事情,做起来并不容易。庆幸幼小的孩子尚未识字,他们做到这一点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家长在亲子共读的时候一定注意,不要拿起书来就读给孩子听,先把书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先看。
  3、我和元宝亲子共读的大概程序:
  第一步:根据孩子近期的喜好选书。
  第二步:在我读之前,让孩子自己先看,孩子看完之后会来找我,这时他们已经对书有了一些认识(这一步适用于不识字的孩子,识字的孩子也建议他们先看看图)。
  第三步:读书(前面介绍过具体读法)
  第四步:和孩子谈论他或我感兴趣的话题。(适合四岁以上的孩子)
  第五步:把书交给孩子,如果他意犹未尽,还可以自己随意去看。
  第六步:将读过的书放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便于他近期想看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到(家里书少可能没有这个问题)
  4、虽然目前权威人士都提倡给孩子读书上的原文,不要用自己的语言给孩子白话,但这让很多家长困惑,他们反映给孩子读原文像是对牛弹琴。实践证明,读原文的方法不适合0-4岁的幼儿,在这里我来为困惑的家长分析一下:
  提倡给孩子读原文的权威我知道的有三家:
  第一家是我的老师红泥巴读书俱乐部,但他们面向的是4岁以上的孩子,4岁以下的孩子并不作为他们研究的重点,所以他们要求读原文的建议我不套用在4岁以下孩子的亲子共读中。
  第二家是觉醒了一代家长亲子共读意识的《朗读手册》。书上说从孩子一出生就大声给孩子读书,问题也出在这里,如果孩子从一出生就养成了听读原文的习惯,不排除他从始至终都能安安静静的听并较早的听懂原文。我没有做到从孩子刚刚出生就给他读书,所以《朗读手册》读原文的这个定理在我家不适用。
  第三家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在她的著作中特别强调要给孩子读原文,她的主要理由是这样可以规范孩子的语法,她女儿学生时期的作文没有犯过语法错误,得益于从小听原文朗读。她的这个因果关系是有道理的,听原文确实有利于培养规范的语法习惯,但是培养规范的语法习惯并不是只有这一个办法。元宝在四岁前我很少读原文,但他说话的条理性也很强,我能明显的感觉到他说话时脑子里有标准的语法结构供他修正,这是因为从他出生时我就用标准语言和他讲话,把他当成一个成人看待,杜绝车车”“狗狗之类的儿童语言,第一次见元宝的人都觉得他的语言能力很强,其实他并没有特别的语言天赋,只是因为语言颇具逻辑性,凸显了他的语言优势。我们平时和孩子交谈的时间是给孩子读书时间的10倍之多,想想看,哪个对孩子的语言影响更重要呢?亲子共读的根本目的是增进亲子交流和让孩子爱上阅读,如果为了培养规范的语法习惯,坚持读原文,使孩子对这项活动失去兴趣,那就得不偿失了。
  不照本宣科,如何给0-4岁孩子读书,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74dee50100dpsq.html
  5、选书也是关键,虽然林怡和红泥巴一直倡导使用方法比选书更重要(我绝对认同),但如果是没有多少亲子阅读经验的家长给孩子读书,适合的图书有利于他们尽快领悟亲子阅读的技巧,也有助于孩子对阅读的喜爱。如何给0-4岁的孩子选书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74dee50100gblf.html。总之一句话:选择优秀的孩子喜欢且适合他们语言理解能力的书。

  6、多读很重要。我非常佩服阿甲读书的技巧,他可以当配音演员,随便一本书从他嘴里说出来就活灵活现了,这种感觉并不夸张,体现的是一个说故事人的人份。我也曾向他请教过,甚至提议让他们出一套图画书朗读的录音,不是为了给孩子播放,而是用来让家长们学习。但他们反对这样做,而且,萝卜探长和阿甲给了我一致的建议:读就是了。他们让我多读,元宝那时也刚好4岁,我开始了真正的朗读,读的多了,我发现感觉也慢慢找到了。所以,朗读和练钢琴一样,前期必须有足够的练习积累,有了基础才可以自由随意的发挥。不要担心自己读的不好,事实上孩子是最不挑剔的听众,只要我们读,他们都会喜欢。
  7、我在亲子阅读中领悟了一些所谓的技巧,供大家参考:
   *读书语气上需要注意几点,很多成人给孩子读书受小学读课文和电视播音员的影响,声调听上去抑扬顿挫,其实是自我陶醉,听众早已产生听觉疲劳,这种声音的色彩过于浓重,反而影响了听众对文字内容的注意,甚至朗读的人自己都忽略了所读的内容。我感觉吸引读者的朗读应该像配音一样,不同人物读出不同特色,做到这一点有两个捷径:一、通过图中人物的表情酝酿他们可能发出的声音,优秀插图中每个角色的个性是很突出的,大家只要在张嘴之前留意一下他们的表情,就可以判断出人物可能发出的声音;二、听姚锡娟朗读的《红楼梦》,姚锡娟对人物语言色彩把握的特别好,男的、女的、丑恶的、善良的、糊涂的、有心计的、糊涂的、莽撞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性格和心态的人讲话声调是不一样的。事实上,这部朗读作品最吸引我的就是享受姚锡娟对人物声音的模仿。我只听了三分之一,再朗读的时候,感觉就明显不一样了,所以推荐大家都听听这部朗读,淘宝网应该有卖。
   *语气上还有一点提醒大家注意,朗读者不要表现的眉飞色舞,这样会喧宾夺主,要知道,书才是主角,我们只是把书上的内容说出来,让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书上而不是朗读者身上,把握好这个尺度就可以了。
  *把握好朗读节奏可以增强互动气氛。优秀图画书的文字虽然简单,但却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朗读的时候不要急于把文字读完,应该随时留意孩子的反映,适当的时候予以停顿,给孩子一个思考的时间。阿甲在小学2年级班级读《我不知道我是谁》时成功的使用了这种停顿。他每读一句,全班的孩子就哄笑一回,这是朗读者和听众默契互动的典型范例。《我不知道我是谁》这本书我买回来自己看的莫名其妙,没敢给孩子讲,塞进书架长期闲置了,直到我听到阿甲的朗读之后,这本书一下子成了热门读本,我也学者阿甲的节奏读给孩子们听,他们也跟着哈哈大笑。
   *引号“ ”里的话是我们朗读时的一个障碍。因为汉语和英语的语序有所区别,汉语习惯于××说:“……”;而英语喜欢将所说的话放在前面——“……”××说。因为目前的图画书绝大多数是国外引进的,所以我们经常会遇到“……”××说这样的文字格式。尤其是在两个以上人物对话时,这种问题不但孩子们听不明白,恐怕连朗读的人都糊里糊涂。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小技巧:一、把‘××这几个字的声音读轻一些,这样听众就会明白,‘××前面的话是××说出来的,否则听众会误解为‘××后面的话是××说的。不知我这样说大家是否理解,如果不理解,可以在评论里提出来,我再详细说明。二、如果读两个以上人物的对话,就要注意把每个人物的声音区别开来,成人和孩子的对话很容易做到,异性的对话也容易做到,但如果是两个同性、同龄的人物,就需要我们从性格上加以区分演绎,如果连性格都接近,比如《小熊毛毛的美好生活》里面毛毛和他的好朋友杰克,我们就只能强行给他们设定各自的声音了,比如一个人说话语速快,另一个慢,这样听众就很容易听出引号中的话是谁说出的了。
  8、图画书与文字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图,因此对图画书的欣赏不能只跟着文字的内容走,从插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线索,每一条线索都可能贯穿故事的始终。比如《莎莉,离水远一点》中,我们就可以通过数条线索来欣赏这本书:
  * 莎莉的父母从头至尾都做了什么?从每个对页的左页就能看出,莎莉的爸爸整个过程就没和孩子参与,而莎莉的妈妈却一直在唠唠叨叨。
  * 莎莉本人在做什么?这个问题插图中找不到,文字也没有说,读者只有通过对文字和插图的分析,来猜测每一幅图中隐示着莎莉可能在做的事。比如上面第二幅图,文字是:你怎么不去和那些孩子们一起玩儿?图中画的却是莎莉一个人在大海上划着小船,而真实的莎莉在做什么呢?我猜想她可能和第一幅画右页一样,一直站在海边遥望着大海。
  * 莎莉幻想出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在书的右页,是一个精彩令孩子兴奋的探险故事。
  * 书中所有的文字都是莎莉妈妈的唠叨,因而,莎莉妈妈其实很有看头儿。比如她一直在做自己的事,没看莎莉一眼,可是她能洞察出莎莉心里想的和正在做的事。因此文中出现了和莎莉动态所对应的唠叨。
  * 莎莉妈妈的唠叨对莎莉起了什么效果?我们会发现,莎莉之所以幻想出这么一个轰轰烈烈的探险故事,要归功于她的妈妈,当妈妈说:扔石头要看清楚地方,别打着人时,莎莉就想到了她和狗一起跳入海中插图,当妈妈说:我们不赶快走的话,回到家就太晚了时,莎莉想到她在海上夜行。
  * 莎莉妈妈和爸爸的微妙关系。这个问题也在左页。
  * 那只狗。我们不难看出除了莎莉一家三口之外,故事里还有一只狗,一直伴随着莎莉。
  由此可以看出,一本图画书有很多看点,我们要横向和纵向穿插起来做整体思考,才可以获得更多的欣赏乐趣。
  9、随时准备和孩子互动,并且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成人们在给孩子读书时,总希望孩子跟着书的主旨进行,这是因为成人已经形成了这种习惯,孩子的思维一旦出轨,成人的第一反映就是把孩子拽回故事中来,但是我们成功了吗?结果通常是孩子对接下来的阅读失去兴趣。我们这样做扼制了孩子在阅读中的主观能动性,其结果必然是使他们对阅读失去兴趣。因此,在亲子共读时,如果是4岁以前的孩子,我们要让孩子来选择图画书的阅读方式,如果他们喜欢听,我们读就是;如果他们喜欢吃,我们就让他吃,比如元宝2岁多读《月亮的味道》时就喜欢从书中捏出饼干他一口我一口的享用;如果他们处在对色彩的敏感期,可能喜欢更多的关注颜色,比如有段时间元宝喜欢赛车总动员中的主人公麦昆,因为麦昆是红色的,所以那个时候他一看书就关注红色,也总喜欢把任何红色的物体视为麦昆,我不否定他,只要他高兴,就跟着他的想法进行阅读,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只要孩子开心、专心的做了,就能从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收获。4岁以后的孩子,开始融入故事情节中,但是他们可能会随时打断你,发表他们的想法,说实话,开始我真的不习惯,尤其当我想尽快把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给孩子读完时,被元宝频繁的打断,我的样子很像学生时期班里混乱不堪时老师的反应——严肃的对孩子说:你说吧,等你说够了我再说。其实我心里非常明白,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多么应当提倡的事,只是这样说故事很浪费时间,20分钟可以读完的书,孩子插进来,可能一个小时都读不完。但是我们只能耐心的听孩子说,而且还要针对他们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这是一个多么理想的亲子阅读状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22:51 , Processed in 0.12864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