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雷达:批评需要有精神价值的发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8 16:2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批评需要有精神价值的发现

    现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媒体时代。电子文化压倒印刷文化,大众传媒压倒精英文化。借助媒体,有可能一夜成名,远离媒体,藐视媒体,只能是默默无闻。传媒对人的控制力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刘德华评为香港第一名人,李嘉诚第二,成龙第三,金庸最末。鲁迅若参加评选,即使放到内地,也极有可能位列金庸之后。我看无论怎么加大筹码,刘德华说到底是个唱歌跳舞演电影比较出色的艺人,何以就达到了千万人景仰的地步,真是费解得很!恐怕只能说他是媒体塑造出来的人格神,大众审美理想的极致化载体。如此看来,杨丽娟事件倒一点都不奇怪了,至少这社会有一部分像杨丽娟一样的病态,有些鄙夷她的人跟她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现在是个娱乐至死的年头,娱乐明星不当时代英雄谁当,不是第一谁是?难道是穷兮兮的农民工,见义勇为的傻瓜蛋,实验室里的书呆子?必须说明,尽管本人对刘德华的演出风格不以为然,但对他的为人表示肯定,也决不认为艺人就不配获得高度尊重。我不过随手捡一例子说明,现代传媒的能量,怎样把人变成了神。
    再来看于丹、易中天现象,又说明了什么?他们本人都有足够丰厚的知识和令人倾倒的才华,这点我本人是敬佩的,但也不能不看到,他们是借助已经成熟的央视百家论坛平台,成了媒体塑造出来的文化偶像。若没有媒体,或者没有媒体与市场化出版的联手,其发行量,点击率,收视率,都不可能如此巨大。其中有个重要前提,那就是,你必须善于适应大众传媒通俗化,人情化,普及化,娱乐化,表演化以及能否满足平民精神的和知识趣味的需求。为什么听的时候如坐春风,如天女散花,舌底生莲,非常舒服,过后又觉不留痕迹,没有多少记忆呢?这正是大众传媒娱乐化,狂欢化的特征。有位委员长级的人士表示,为了于丹对国学的卓越贡献,他要向她鞠一大躬,我看,谈不上对国学研究本身有何实质建树,他其实是在向现代传媒的威力鞠躬哩。
    对一个文学批评者来说,也许只有稀缺的学术刊物适合登载你的学术性评论,但那又必须遵循某种硬性格式,而且,不菲的版面费在等着你,即使费尽气力终于发表了,受众也是寥若晨星。它们主要不是供人阅读的,而是用来作为“学术成果”和“职称资本”的储备形式存在着。我看到不少优秀的学子下苦功夫写出了合规范的论文,却要四处奔波,唇焦舌敝,并且掏钱才能发表,其心情的郁闷可想而知。

    于是,这里就有个自由与不自由的问题。文学批评离不开传媒,因为它没有专属于自己的话语频道,它必须通过媒体才能传播自己的声音。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过去主要是通过纯文学报刊,那时文学批评队伍小规模也较小,故能基本保持文学批评的特性。至于政治干预下的异化是另一问题。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大众传媒的汪洋大海,刊物,书籍,报纸副刊,网络,电视,排行榜,研讨会或新闻发布会,铺天盖地,按说它们都可以传播文学批评的声音,其自由度和选择性应该加大了,而实际情况却是,批评陷入了言说更加不自由的状态,显得更加被动了,地盘更加萎缩了。因为,评什么不评什么,发什么不发什么,以什么样的话语方式言说或不以什么话语言说,常常要受经济利益,功利主义,以及发行量,点击率,码洋,收视率,乃至人情,面子,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仅以人们多所诟病的作品研讨会来看,人们批评了很多年,甚至有人主张彻底取消,而现在不但没有取消,反而成了重要的批评形式之一。这责任不能让批评家负,其实后来与批评家的关系都不特别大,只能说是存在的反映。对研讨会也不可简单化一概否定。一方面,正如现在各色产品太多了,就得搞新产品发布会之类,这叫“会展经济”,而现在的文艺作品也多得叫人乱花迷眼,据说不猛吼一嗓子很难引起注意。我们常说,你就相信历史吧,好东西绝对埋没不了。可面对现今浩如烟海,数量爆炸,泥沙俱下的情境,好东西是否一定不会埋没连我也有些怀疑了,说不定埋没了就埋没了,没处讲理去。研讨会固然因其学理性的含量多少有高下之分,但不管怎么个开法,毕竟难脱与广告之干系。另一方面,领导要出政绩,作家要出成绩,出版商要赚钱,批评家要发声,媒体要填充版面,会议场馆要创收,餐厅要盈利,如此等等,一会开而具多功能,一会开而可实现众多的需求,哪里是轻易能够取消的呢?

    所以我认为,对文学批评而言,现在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大众传媒时代,既不能不通过媒体,那么怎样尽可能保持自己的精神品格,保持一种独立的声音。一般来说,文学批评的声音由三方面构成:它们是学院批评,专业批评,媒体批评。通常认为,学院批评擅长于归纳历史,媒体批评擅长于现实分析,而专业批评介乎二者之间,做得好可在历史与现实两方面都有所贡献。现在的情形仍然不外乎这样三种。不同在于,在媒体时代,学院批评的现实感强化了,人虽不离开学院,但也很关注当下的创作和理论,也注意与媒体保持亲密关系;专业批评仍处于中间状态,且在不断分化,有的人走进学院,有的人倒向媒体,但出走者其基本思路未变;媒体批评则在娱乐化与人文化,事件化与审美化之间寻找着自己的生存点。这里,切不可把媒体全看成媚俗低级唯利是图的罪魁祸首,那也不公平,现在的批评还需要不断从媒体汲取活力和灵感呢,谁要是抱着一成不变的“文学批评”观念不变,以精英自诩而自闭,只能被社会淘汰。

    不能把一切归诸时代原因,语境原因,文学批评的有无价值,在某种意义上,主要看批评者个人的选择和追求:看批评者能不能从市场化价值中把宝贵的精神价值解救出来,能不能把文学的审美特性完整的呵护,能不能从物质化和商品化中发现更多的富有精神价值的东西,能不能不受媒体的左右,独立地发现些什么,能不能把文学批评的功能充分释放出来。有位我尊敬的哲学家说,如果把民族复兴理解为经济振兴,那就大错了,任何民族复兴的关键都是主体精神价值的张扬。我很赞同这看法。文学也如此。批评不能跟在现象和创作后面亦步亦趋,需要有更多的具有精神价值的发现。而各种媒体如果能对批评者的独立发现和批判精神给予大力支持,提供较为充分的空间和版面,那么,文学批评的面貌或许就会与现在大为不同。

(2007年7月6日在华东师大<文艺评论与媒体传播研究生班开学暨研讨会>上的发言,公开发表请征得本人同意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2 08:47 , Processed in 0.12164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