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增文言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13 16:3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增文言文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⑤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⑥,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熄:同“息”,安宁。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③命:主持典礼,进行训导。④女:通“汝”,你。⑤由:动词经过。这里引申为“实行”的意思。⑥淫:迷惑、惑乱。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们都会害怕;他们安居无事,天下就会太平。”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称为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做妾妇的道理。”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实行自己的志向;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逍遥游》节选
北冥①有鱼,其名为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③而飞,其翼若垂④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⑤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⑥扶摇⑦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⑧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⑨相吹也。天之苍苍,其⑩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注】①冥:通“溟”,大海。②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③怒:与“努”义通,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④垂:同“陲”,边际。⑤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⑥抟:tuán,动词,义通“团”,使东西圆,比喻鹏鸟双翅扇动的态势。⑦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抟扶摇,即双翅抟着旋风。⑧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古人认为:春天万物生机萌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⑨息:气息。前面亦同。⑩其:表示推测语气的助词。
参考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水花,波及千里远,然后拍击大翼,凭借旋风直上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的。”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青,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像人抬头看天空一样罢了。
简析: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思想的冠冕。庄子用生花的妙笔在《逍遥游》中为我们构筑了自由的圣殿,并且给我们指出了到达逍遥的不二法门,每每读起让人灵魂出窍。历来的研究者也都想通过对《逍遥游》的解读真正地走进庄子的心灵。鹏是《逍遥游》中最典型的艺术形象, 北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让人惊奇的了,可它竟又变化为一只“不知其几千里”大的大鹏,这怎不让人感到神奇万分呢?此鸟绝非一般,它由不知其几千里的大鲲转化而成;飞行时卷起三千里浪花,在刮起龙卷风时腾空直上数万里云霄,遮天蔽日,声势浩大,这是何等雄伟的景象啊!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作者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然而,鹏要凭借风,雾气要借助气息,都还有依赖,有所待。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绝对的逍遥,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修养高的人,就会忘掉小我;修养达到神秘莫测境地的人,就无所为;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人,就会忘掉功名。”
就全文而言,《逍遥游》中有三种形象:第一类:蜩、学鸠、斥鴳、朝菌、蟪蛄、众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第二类:大鹏、大椿、彭祖、列子、宋荣子。第三类:无己之至人、无功之神人、无名之圣人。我们不如借庄子好用的一种比喻用在这里来表现在三类人,其中第一类就是我们生活中相对比较底层的民众,他们安心于自己的生活中,对自己的现状比较满意,同时也能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但他们会对生活中的第二类人有些不理解,也会有自己的看法。
第二类就是我们生活中那些不安心于自己的现状,敢于大胆创新,敢于挑战生活,并且能够取得一定成就的优秀人物,他们有自己的主张,不会因为别人的阻挠和嘲笑有所改变自我,而是敢于走自己的路。这类人就应该是儒家所提倡的那种积极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敢于挑战的勇士们。
道家思想自认为高于儒家的就是他们所提倡的第三类形象,那就是能够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第三类形象,他们能够超越自我,超越外物,能够找到一种自我满足的方式来达到物我的绝对融合。
庄子的这篇文章本身也写得十分漂亮,整体上采用的是以寓言作比喻,把哲理用离奇的想象和形象化的描写、对比加以阐发,并且文章写得大开大合,飘逸洒脱,符合庄子的个性。所以有人说他的为人是“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他的文章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
《列子》①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③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④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⑤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⑥,卒⑦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⑧,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⑨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⑩声哉?”
《列子?汤问》
【注】①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志:志趣,心意。④洋洋:水大流急的样子。⑤得:体会。⑥阴:山的北面,与阳相对。⑦卒:通“猝”,突然。⑧操:琴曲名。⑨穷:完全理解领会。⑩逃:隐藏。
说明:“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这句话还有一种断句:“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也很有道理。
参考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内心向往着(登临)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伯牙)心里想的是滔滔的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伯牙(弹奏时)所表达的心愿,钟子期都能够知道。(有一次)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被阻止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便取琴弹奏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弹奏出了高山崩塌的壮烈之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完全理解领会它的旨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在哪里能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
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 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峨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1:18 , Processed in 0.2010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