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不是笑话——1958教育大跃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24 22:1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不是笑话——1958教育大跃进
大跃进是国人在20世纪继义和团之后,鼓捣出来的又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人们说话做事的胆量,似乎自盘古开天地以来从来就没这么大过。大跃进很热闹,内容也挺多,人们一般记得比较牢的是人民公社、大炼钢铁、亩产万斤乃至几十上百万斤、公共食堂和吃饭不要钱。人们回想起来,似乎也就是搭炉子炼钢,上街轰麻雀。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之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每天都有“卫星”喜报敲锣打鼓地发布,一股热火朝天的亢奋情绪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卫星”放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在那个满天放“卫星”的年份,与那些“水稻卫星”、“小麦卫星”、“白薯卫星”等同步“发射升空”的,还有“教育卫星”。  

1958年夏天,在中国土地上,突然之间冒出了数不清的大学,仅仅比后来的土高炉少一点。有关高等教育自身的跃进也是同样不让他人专美于前,跟土高炉炼钢铁一样,同样充满了刺激和荒诞。


  

一、教育大跃进的起源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指示》,明确规定:“全国3到5年内普及小学教育,15年普及高等教育”。

1958年3月成都会议,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提出,上海市15年全民都成为大学生。

1958年3月,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在农业座谈会上提出,要在每一个地区办一所大学。

6月,刘少奇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县办大学,将来势必每个县有一所大学,准备十年达到这个目的。现在是否给每个县派一个、两个或几个大学生,这样学校就可以办起来了……”

同年9月,刘少奇在河南说:

要采取新的办法办工厂、办教育。工厂也可以办学校,招一批中学生,就在这里上课,一个工厂就是一个大学,一天读几小时书,做几小时工,工厂即学校,学校即工厂。

将来出来,既是大学毕业,也是技术工人,这也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一个条件。

不仅“科盲”搞荒唐,一些“外行”也搞荒唐。

中共中央文教小组副组长康生到处视察、开会,宣传他荒唐的“教育革命”主张。

7月,康生在北京师范大学讲话说:

师大有两大任务:大办工厂,大办学校。每一个班都可以办一个工厂,还要办学校,从小学办到大学,今年至少要办100个各种类型的学校。

既然农业生产可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办学校不也可以“人有多大胆,多少都能办”嘛!

关于评教授,康生又有高论。

他视察北京农业大学时,明确指示:学校最少要挂五块牌子:学校,工厂,农场,研究所,农林局。如能挂十几块牌子则更好。

教授要按所种作物的产量评级,亩产1000斤的只能当五级教授,2000斤的四级,3000斤的三级,4000斤的二级,5000斤的一级。

按照大理论家康生的这个标准,学识渊博、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只能下岗待业;年轻力壮的农民不但能聘为一级教授,当院士也是有可能的。

10月,康生在河南对教育厅的同志说:

“学校是整个劳动大军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与社会大生产结合。可以劳动5小时,上课3小时。现在大炼钢铁,可以只劳动,不读书。”

于是,1958年夏天,在中国大地上,突然之间冒出了数不清的大学。

据当时的《北京周报》报道,1958年8月,高等院校已从1957年原有的227所增加到1065所。

到当年秋天,全国各地已经建立起了23500多所业余“红专”大学和半工半读大学。

据统计,仅在1958年一年之中,大学生人数增加了78%,中学生增加了一倍,小学生人数增加了70%。


二、教育大跃进的实现“法宝”

要实现这样的神话,有一个关键的“法宝”,就是“群众路线”。

1958年7月5日,《光明日报》发表报道:《办大学并不神秘——介绍鹤岗市七天办成一所大学的经过》。

报道称,黑龙江省鹤岗市的创办者反驳了那种“没有教授,没有大楼,没有教学设备,怎能办大学”的观点,书记亲自挂帅,各方积极支援,迅速办起了大学。

该大学号称除了用一元七角钱制作校牌外,一分钱也没花。解决师资的办法是“大学生教大学生、高年级教低年级、专兼职教员相结合”。

那个被伟人称赞,说是跃进规划像一首诗的河北徐水县不仅办起了一所拥有12个系的综合大学,而且县里每个公社都有一所红专大学。

而在中学方面,以南京为代表,7天里不花国家一分钱,就办了263所职业中学(含高中24所)……。

报道出来之后,各地相继跟进,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并且力图赶超。这样不要成本的大学顿时以燎原之势蔓延开来。


这种大学是怎么办的呢?就是把原来县里的中学挂上大学的牌子,中学的老师变教授,再配上些老农,算是土专家,教室原封不动,只是原来的教研组变成了系。

始终走,不,始终狂奔在全国前面的河南省,先是一个地区办一个大学,后来一个县一个,一个公社一个。比起县里的大学,公社更有热闹看,

例如,河南方城县城关镇,共有人口1.1万人,在几个月之内就建起了综合红专大学、卫生、戏剧音乐、舞蹈及师范等9所专科学校。

河南遂平县嵖岈山卫星社的红专综合大学,是上过报的典型,不可不专门介绍。

这个大学有10个系,共有学员529人,这10个系分别是:

1、政治系,主要学习党的政策和基本知识;

2、工业系,学习炼钢铁、机械和电气,学生主要集中在工业区(炼钢铁的土高炉所在)和拖拉机站;

3、农业系,学习农业基本知识,怎么种高产作物;

4、财会系,学习财务管理;

5、文艺系,学习歌曲、戏剧、音乐,自编自演,在学习之余,要上田头演出;

6、卫生系,学习卫生保健和防疫,以及接生知识;

7、科学技术研究系,学习气象、土壤、作物栽培、病害虫防治、品种杂交,据说经常搞一些震惊中外的试验;

8、林业系,学习苗圃管理、果木杂交;

9、文化系,所有各系的人员都是文化系的学员,按照各自的程度分为高小、初中班,大概专门为红专大学的学员补习文化课的;

10、政法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政法文件,据说是专门培养各个生产队公安干部的。

这个大学的校舍就是社员腾出来的民房;学生都是各个生产队选拔出来成份好、觉悟高的青年;

教授(原话如此)按他们的话来说是土洋结合,土的教授可能连字都不识几个,是群众推举出来的能人,所谓的洋教授,就是原来的小学教师。

上课,土教授有讲不出来的时候,就由洋教授讲,土教授在旁边操作,叫做土洋结合。

这个大学据报道还很有成绩:工业系的不少人学会了开拖拉机、锅驼机;

文艺系的编了很多快板、快书、相声和戏剧,什么“排山倒海”、“幸福灯”、“姑娘们的心”、“跃进老大娘”,等等;

政治系的当然错不了,学会了怎么“拔白旗”(大 跃 进时的术语,指批判或者扫除对跃进有抵触情绪的人和事);

最为显赫的是科学技术研究系,人家打破书本教条,一亩芝麻上100斤化肥(极限是30斤),据说亩产达到1000多斤(对芝麻而言,相当于稻米的亩产万斤),而且还搞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嫁接,比如槐草接在稻子上、红芋接在南瓜上、蓖麻接在芝麻上,等等。

河南遂平县碴呀山人民公社各大队都办起了“农业大学”,社员都成了“大学生”。

“大学教授”由村支书任命。王资庄农业大学“教授”吴套是大队会计,念过几天私塾,只会加减乘除;

杨里环大队的“农业大学”只有一个班,一个“教授”,“教授”会什么就教什么,教的很杂,就叫农杂系。

“教授”学问很大,会读《三字经》、《千字文》,会写对联。

碴呀山公社有3万多人,绝大部分是文盲、半文盲。1958年却出现了“十二家”3000多人,占总人口的10%。

什么是“十二家”?就是:作家、文学家、发明家、科学家、医学学术家、歌唱家、音乐家、戏剧家、画家、体育家、民间说唱家、民间舞蹈家。

“作家”和“文学家”有不少文盲,只会“口头创作”;

“舞蹈家”大多是巫婆神汉,会“跳大神”;

“发明家”会搞“滚珠轴承化”;

“科学家”会把南瓜嫁接在红薯秧子上;

“画家”画出了火箭、乌龟和蜗牛……。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赞扬碴岈山公社的“十二家”,“创造发明,吟诗作画,著书立说,载歌载舞……”

“这不是最新最美的图画吗?”

这个公社,几乎人人都成了诗人,个个都成了大学生。公社开办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工农红专大学”、“农业科学院”;每三个月一期,每期招收学员几百人,这些人上了大学结了业,出来就是大学生。

公社党委书记任大学校长,劳动模范当大学教授。

有个顺口溜唱道:‘教授满街走,大学生村村有。田头车间遍歌手,写诗作画如潮流!’”

干部们开会表决心,开口首先来个四言八句的诗;总结工作写报告,开头也要写几句总领全篇的前导诗。学校的学生、商业部门的职工,也加入了唱歌壁画的行列。


三、教育大跃进下的大学和科研院所

农村的土大学如此,城里的洋大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1958年的炎炎夏日,北京大学全校师生统统没有放暑假,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力拼搏,昼夜苦干。

当时,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先后设计出了大型和中型电子计算机,于是,北京大学也下决心要研制每秒1万次定点预算的电脑。还要争取在“十一”前完成,好“为国庆献礼”。

他们已经给这台梦想中运算速度可以进入当时世界前20位的计算机,起了一个符合时代特点的名字——“红旗机”。

某系在宿舍楼前开了一块试验田,夸下海口,亩产小麦数千斤。

这个目标是这样实现的:先深挖地,约一米深,然后松土、施肥;下种时,给一张张报纸涂上胶水,再把麦种均匀地撒满报纸,粘着密密麻麻麦种的报纸,一张接一张地铺在地里,上面撒好肥土后浇水。

后来,麦苗长出后,齐茬茬一片翠绿,煞是好看!不料,没过几天,麦苗开始发黄,找原因,长得太密,不透风。

于是,大家搬来鼓风机,给麦地里吹风。那真是苦干加巧干,干劲冲破天。

在这段“放卫星”的日子里,学校里有了不小的调整和震动。


不仅仅是北京大学一所学校,在“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目标的感召下,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一所接一所地开展运动,批判浪费,特别是实验室浪费。

同时猛烈抨击的,还有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脱离劳动,关起门来搞教学,“用一条腿走路”。

为了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让教育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大量教职工被下放农村劳动;学校里办起了工厂;实验器材全部投入生产;实验室也成立了生产劳动小组,学生一定要劳动,否则就是走了腐朽的资产阶级路线。

这个系搞几块试验田,那个系搞几个小工厂,以实践来指导学习,将学习应用于实践,同时也会时不时放出几颗“卫星”。

著名的武汉大学,跃进不让他校。1958年物理系猛然由原来的3个专业增加到9个专业,有的新专业连一个教师都没有,就找来出身好又特别红的学生当教研组长(当时学习好是要被批判的),教师没有先空着,有的专业连名称都没有弄清楚,就“先办起来再说”。

那时候甚至连正规大学的科研成果,都跟土大学非常相似,多快好省,既攀高峰,又放卫星,有多大胆,就有多大产。

1958年9月的一天,北京大学骄傲地向全世界宣布:从8月4日开始算起,40天之内,北大的科研成果达到3400多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119项,属于国内首创的有981项!

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群学生(加上青年教师),花了仅35天,就写出一部78万字的《中国文学史》;据报道,著名学者王瑶等写两年都没有写出来,意思这些学生和青年教师比王瑶强20倍不止。生物系40天编出一本《河北省植物志》;同样据报道,说是法国大科学家拉马克编跟河北差不多大的法国的植物志,用了十多年,意思他们比拉马克强100倍不止。

北大放了卫星,其他学校当然也不甘落后。

北师大编出了100万字的《中国文学史》(比着放卫星的味道出来了),还编了100万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讲义》和《苏联文学史讲义》。

中国人民大学弄出了一部100多万字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据说,这部书加进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下限写到1958年,把大炼钢铁都写进去了。新闻系写出了《中国军事报刊史》《中国出版事业史》《中国广播事业史》。

清华大学几个月内,编出各种教材与专著95部,其中《水工概论》《农田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测量》《工程水文学》《水工量测及模型试验》是10天工夫就写出来的。

最了不起要属武汉大学物理系,人家成立了一个攻关小组,要在短时间内破除“旧”的物理体系,把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所有定理、公式一扫而光,在几周内“建立世界一流的具有武大独特风格的新物理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这期间,由学生参与产生出来的大量“科研论文”,也陆续地发在了今天仍列在“核心期刊”名录上的学术刊物上(其实,即使今天各高校写校史的时候,统计成果也未必就把这些货色剔出去了),用今天的话来说,科研成果的数量实现了飞跃。

这可不是什么笑话,这是“大跃进”中的事实。这种愚昧和荒唐,不仅是“喜剧”和“闹剧”,更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悲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13:53 , Processed in 0.12372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