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侯登强:在实践中寻求改良的智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18 15:5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实践中寻求改良的智慧
——读《把学校交出来——一个青年记者笔下的中国教育》

       假期刚刚开始,收到源创的新书《把学校交出来——一个青年记者笔下的中国教育》,厚厚的一本,作者是中国青年报资深教育记者李斌。封面简洁明了:在这里,发现教育改善的智慧与希望。一个大大的感叹号造型似乎是在隐喻对中国教育观察之后,发出来的一种由衷感慨。于是,怀着格外期待的心情,用三天时间我读完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内容宽泛而专一的书,说宽泛,是指它的内容涉及中国教育的各个层面,从课堂改革到管理创新,从留守儿童到高考制度,从乡村教育到大学生活,作者从一个教育观察者的角度来诠释了他眼中的中国教育。说专一,是指在整本书中,我都能够明晰的感觉到作为一名教育媒体人身上的那种社会担当——每一篇报道,都在为教育鼓与呼,都在向社会展现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和教育者们做出的努力。书中的专题都指向目前中国教育的深水区,课堂改革涉及到中国教育发展前途,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础,高考制度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形散而神聚,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当今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寻着榜样的力量默默前行,用行动改良今天之教育。

北京十一学校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在很多媒体上都关注过这所学校的发展与突破。尤其是李希贵校长的两本书《新学校十讲》和《学生第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诠释了十一正在进行的一些改革。当然这仅能得到一些初步信息,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十一学校正在春风化雨般进行着。在李斌老师《课堂里走出教育家》的报道中,我看到了这所学校的伟大之处是不断地把成长的机会还给学生,从学生出发,将课堂变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关键元素,学生成为学校真正的主人。在《十一学校行动纲要》里有这样一段话:“学生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那么你就在学校中的价值就有多大。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有自己的个性甚至缺憾,但都不可以轻慢学生、忽视教学。”这样的描述,充满对教师个体的尊重,对不同个性不同经历的尊重,同时更有对教育者之心的唤醒。做心中有人的教育,十一学校的改革令人振奋。特别认同李斌老师的一段话:只有当教育家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时候,这个时代的教育才是成熟的教育,这个国家的教育才可能充满智慧。教育家一定是根植在一线的,他们洞悉到教育的种种痛与苦,他们感受到学生的种种困与难,他们力求变革,坚守岗位而锐意进取。报道中,李希贵校长讲到:只有当一所学校的大批优秀教师,以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境界、教育家的心态和教育家的教育艺术,来推动学校发展、影响学生成长的时候,这所学校才实现了“教育家办学”。豁然开朗——教育家办学,不仅仅是校长是教育家,关键是拥有一批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家老师。

吉林抚松县是创造了一方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奇迹。在李振村先生的著作《为什么是抚松》这本书中,我读到过抚松教育人为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所付出艰辛和努力,也读到了抚松教育中的那跳跃、细腻、生动的教育智慧,再来读李斌老师2011年11月14日的报道感觉格外亲切。抚松的教育之所以发生质的转变,与局长和校长们的行动力是分不开的,更关键的是大家在短时期内对教育有了新的理解和界定,观念转变,思路转变,行为随之转变。原本的那份墨守成规心态被打破,人人都成了改革者,成了素质教育的实践着,教育才会有了质的飞跃。“博学、博爱比单纯的知识更重要”“用生活教育改造农村的孩子”“校长在乎教师,教师才会在乎学校”……这些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凝聚成新的智慧推而广之到学校中,变成行动的不竭动力。李斌老师在手记中这样写:抚松教育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对于培养人的事业,其活力只会由尊重教育规律,并对办学充满感情的人来激发。是的,抚松教育的奇迹离不开陆世德局长和他的46名校长,这是一群有教育梦想的人。想起那首诗句: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在教育的天空里,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行动者去改良,也需要我们自身如星星般努力地闪耀。

什么样的学生才算人才?李斌老师在《创造“匠士学位”的木工学校》一文中呈现了一所木工学校的价值追求。这是一所只有一个专业、两个班的微型学校,它诞生在号称“中国第一状元县”的安徽省休宁县。他们每年都要给毕业生颁发“匠士学位”,他们期待着:第一,获得者将来可能成为能工巧匠,第二,他们逐渐养成或者接近“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品质,这11个字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学校把做人当做重要的培养目标,有技术高素养的人是这个社会需要。他们走上社会之后,得到了公司的高度认可。从这一技术学校,我们也看到了教育所追求的最终是人的内在优秀。在书中的另一篇文章中讲到崔永元采访美国部长的故事,部长家非常豪华,一看他的邻居就应该也是社会精英。没想到部长笑着告诉崔主持自己的邻居一个是维修下水道的水管工,一个是超市营业员,他们虽然是蓝领但是和部长收入不相上下。当然这是从经济价值说的,高素质的人会获得更多经济报酬,在社会中得到认可,这对学校的培养目标也是一种提醒。

留守儿童是乡村教育中不可绕过去的难题,也是社会之痛。那些长期与父母隔离的孩子,在情感上得不到滋养,在心灵上得不到守护。其中的一些案例读来,令人心酸。这个社会真的对不起孩子,需要从体制等诸方面来探索保护留守儿童,或者减少留守儿童。让每个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

为什么要把学校交出来?—— 在后记中,李斌老师这样来诠释书的题目。袁贵仁部长说:凡是学校自己能做好的事,我们都不要干预。实践证明:管得越少,发展越好。经济领域的改革如此,教育也不例外。学校应该属于专业化的校长、追求进步的教师与千差万别的学生。整本书,李斌老师都在努力为教育的发展宣传正能量,并努力挖掘实践中的教育智慧和经验,为了教育可以有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而撰文呼吁——这是每一个教育人最应该持有的担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6 00:43 , Processed in 0.20190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