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作文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方案
作者 :李娇艳 2013/1/6![]() |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作文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倍受关注,作文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流派纷呈。然而,作文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灾区,很多教师作文教学观念变化不大,作文课上,许多老师只是硬梆梆地甩给学生一个作文题,到了钟点将本子一收(总有许多学生不能按时完成),然后每篇写几句公式化的、无关痛痒的评语,等到学生都已遗忘的时候,作文本才发到学生的手里,准备完成第二次任务……如此循环,作文水平到底提高了多少,不得而知。写作文,本该是最富激情、最富创造性的劳动,结果竟变成了麻木的、机械式的操作!
“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作文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是在校级课题“作文导写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新课题。 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我校语文教师一直潜心研究的重要内容, 目前,学生作文的整体素质仍然一般。其表现是:
1、抓不住作文规律。
2、材料贫乏,没的可写。
3、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快速成文。
4、作文长时间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试图改进方法,积极创设条件,促成学生主动参与,努力探索一条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和策略,这就是“语文单元主题作文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的研究动机
二、研究依据
1、现实依据
我校很多老师对作文教学比较感兴趣,有上好作文课的愿望,并且在不断探索,多位教师在作文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课题组的老师们都想探索出一种针对单元主题作文的实用而且有效的教学模式。
2、教材依据
语文教材中对作文教学的要求是依据“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的思想而设计的。人教版与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都如此。
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习惯于教完课文教作文,一次教一篇作文,孤立地、片面地、零散地、静止地处理教材,教学目标显得狭隘,教学过程显得琐碎。单元主题作文教学使我们立足于单元整体,以单元主题运转的取向鸟瞰一篇篇课文,悉心分辨出课文之间的联系,一个个习作教学的训练点就可在整合中找到位置。
传统的作文课堂,是封闭的作文教学,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整合活力。而单元主题作文教学,让我们在宏观和微观中变换视角。教师进行单元主题作文教学时,对本单元的习作训练内容要有一个规律性的把握,要从封闭的一篇一篇课文中跳出来,明确主线,理出读写结合的最佳点,找出作文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唯其如此,才能对教材进行补充、重组和超越,更有利于语文在综合性学习中活化。单元主题作文教学为灵活调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益,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同时也为教师发展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指明了新的道路。
实施单元主题作文教学,也可以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培养,比如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编辑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摄影绘画能力、学习评价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等。
2、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在作文教学中,应结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实际,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要适应人物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小学语文单元主题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根据小学生在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规律,在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给学生作文指路,使其作文更具目的性。
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表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在实验活动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发展起来的。小学语文单元主题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单元主题作文教学模式的分析
在提出这一课题之前,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在网上查阅了部分相关资料。归纳一下,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师出题、学生写文、教师判文、讲评作文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作文前的准备活动,学生的思路没打开,就盲目去写,因此,很难把文章写好。另外,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判文上,而忽视了写文之前的指导和写作规律的,因此,力气没少费,却事倍功半。
2、大运动量训练模式。这种方法,“涸泽而渔”,把学生作文的激情和文思彻底毁灭,无异于揠苗助长。
3、“套路”作文法。有的老师,想走捷径,作文课上,教给学生一些程式化的作文套路,甚至包括怎样开头,中间用什么话过渡,最后怎样结尾。这种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学生写出的文章大多抽象干瘪,缺乏生气。
4、“因文设题”法。长期以来,作文课采用文章范例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教学体系。就是用一套文选教材来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表面看,这种写作训练模式理论结合实际,似乎比前几种写作训练模式有些进步,但实际上,这无异于让学生照虎画猫。小学生尚处在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而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之作,学生对此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好看,但够不着,越看这些名作,越觉得自己写的文章拿不出手。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而限制了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挥和发展。
近几年,在教学改革中,又涌现出一些新的作文教学模式。这些模式各有千秋,值得我们借鉴。
三、课题的设计
(一)课题的界定
作文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证明,采用一定的作文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一些写作途径,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单元主题作文教学:教材在单元主题的统领下,有两根教学贯穿线:阅读教学是明线,作文教学是辅线。在编排上,其中辅线“作文教学”采用了总分总的组合方式:
总——目标提示主题→导语部分
分——分点展示主题→课文部分
总——生活体验主题→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部分
从以上模块组合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内容之间存在着整体的联系, 所以必须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课文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融听说读写练为一体,使单元整体运转。
(二)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让普遍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课标对不同年级学生、不同单元主题作文的要求,部分学生在此基础上有突破,从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改变教师作文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单元主题作文的能力。研究设计出单元主题作文教学设计菜单,让学生作文训练有目的、有方向,突破学生作文没有内容写这一多年没能解决的问题。
3、改革传统单元主题作文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构建新型的单元主题作文教学模式(优化作文训练序列、优化作文教学结构、优化作文评改方式),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课堂效益
(三)研究内容
课题组的成员经过学习,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出小学作文有以下的相关特点:
小学生作文是多维的。作文教学目标是整体多重的,不是单纯的文字训练技巧,而是要提高整体素质。从学科教育角度看,小学生作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种训练;从生命角度看,学生是独立的人,要去关注、参与、干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
作文的功能是多重的。作文不应单单归结为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因素:有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意志的、个性的……
作文的内容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记叙、想象、议论、抒情、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的人、事、景、物。一泓清泉,一片花瓣都可能在学生笔下流淌。
作文的训练形式是开放的。训练时间、空间是开放的,并不局限于每周两节作文课,课内外、校内外,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作文训练。
根据以上小学生作文特点,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并制定相关的一些保障措施
2、制定各册各单元主题作文教学设计“菜单”
4、探索单元主题作文的教学方法
5、探索单元主题作文教学的评价方法
6、探索单元主题作文展示方式
7、进一步挖掘单元主题作文教学模式的功能
8、调查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规律,适时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法改革,使单元主题作文教学模式研究成为更具实效性的实验。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采取分学段的实验。
第一学段:(1-2年级)针对低年级学生词语基础薄弱的事实,通过不同形式的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的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第二学段:(3-4年级)中年级学生作文的一个里程碑是,由句到段,由段到篇,从读到写的训练,教师要使学生理清句、段、篇的联系,培养学生作文时做到有条理,内容紧凑。
第三学段:(5-6年级)鉴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因此要以读为本,重感知感悟,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由仿到创,写出“自我”来。
(四)研究对象
一至六年级部分班级学生。
(五)研究方法
以实践研究为主,“有设计”地解决问题,其中注意调查研究,个案研究,经验总结,以保证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性和操作性。
对教师的要求:
1.认真钻研教材,预先找出并制定单元写作训练重点。可随季节和大自然景物的变换,适当调整课文的顺序。
2. 教师要有较高的写作水平,热爱生活,熟悉生活。能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教材,对写作的内容、要求、重点要深钻细研,自己提前充当学生,进行周密思考,动手写“下水文章”,为正确指导学生做充分的准备
3.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鉴别能力,应变能力强,能得心应手地解决好各类问题。
4.教师的点拨语言要富有生动性、准确性、启发性、评价性。要在不失原则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中肯的评价。
对学生的要求:
课堂上能善思敢说。在议、写过程中能进入角色,入情入境,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写作对象上。
(六)研究周期的阶段划分
步骤
| 时间
| 研
究
工
作
| 第一阶段(课题酝酿、启动阶段)
| 2006.9~2006.10
| 确定课题、研究人员、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假设;制定研究方案;向专家咨询请教,广泛吸取意见,进一步完善课题实验方案。
|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 2006.10~2008.6
| 规范实验操作;开展实验研究;验证课题假设;撰写相关论文;记载教学故事;汇编教师案例、学生习作集,初步形成实验研究成果。
| 第三阶段(课题结题总结阶段)
| 2008.9~2009.6
|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实验成果,编印论文集、学生优秀作品集;形成研究报告、效果分析报告、工作报告
|
工作目标:为课题的启动作充分的准备工作。
工作目标:围绕课题进行层次研究,全面实施完成实验方案所规定的实验内容,达成课题研究目标。
工作目标:全面形成课题成果,达成实验研究目标,课题结题鉴定。
四、研究措施及管理
(一)研究的组织管理
1、课题管理单位:岳麓区望月湖第二小学
领导组组长:向阳
课题负责人:李娇艳(负责该课题的统筹工作,召集相关人员研究,联系专家进行指导)
2、课题拟聘以下人员为专家组指导组成员:
黄祖训:长沙市教科院主任
谢福胜:岳麓区教研室理论室主任
熊社昕:岳麓区教研室副主任、语文教研员
3、课题组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李娇艳(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及研究过程的调控)
课题组成员:(所有成员都要以本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开展研究并收集相关资料,总结经验,撰写论文或随笔)
主研人员:
向阳
校长、党支部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李娇艳 教研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吴从斌
教导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刘要
语文教研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许喜和 班主任、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张肖兰 班主任、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潘立强
班主任、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黄欢
班主任、语文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谭维
班主任、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杜小红
班主任、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刘玉芬 班主任、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参研人员:语文组全体教师
五、研究的预期价值与成果
(一)预期价值
1、作文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学生作文质量、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2、形成单元主题作文教学模式为广大教师提供一种范例,便于教师操作。
3、使研究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成果形式
1、研究设计出小学语文单元主题作文教学模式菜单。
2、形成教师论文集。
3、形成学生日记、作文集。
4、形成研究报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