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石兵:珍爱这孤寂的时光(卡夫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15 16:5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石兵:珍爱这孤寂的时光(卡夫卡)

珍爱这孤寂的时光
2013-05-14 来源:深圳晚报   
1922年3月,39岁的奥地利小职员弗兰兹·卡夫卡独处于狭小的公寓中,窗外已近黄昏,人声喧哗,流光舞动,但一切却在他的窗前戛然而止,中年卡夫卡此前已经拒绝了两次婚约,早已习惯了与孤寂相伴。在那个阴沉的黄昏,他铺开稿纸 ,开始写一个关于城堡的故事。此时,窗外有无数城堡,窗内亦是一座城堡,笔下是城堡,心中亦有一座城堡,但是,孤寂时光的环绕中,卡夫卡却永远无法进入任何一个城堡。
这个悖论伴随了卡夫卡的一生,让他的人生充满了孤寂的时光。孤寂压垮了恐惧的卡夫卡,却也让他在不停的拒绝中学会了倾诉。他笔下那些诡异、怪诞、矛盾的情境最终转化为了力量,转化为了一种深沉的爱。
尘世终将如昨,时光次第更新,卡夫卡,这位孤寂时光的代言人,在躯体消失之后的许多年里,依然继续着人生之树的生长,为无数钟情文字的人分娩出获取新生的密钥,而他充满谜一般力量的灵魂,也依然在孤寂中一点点成长着倾诉着。
任何有意义的倾诉都必将是孤寂的,因为孤寂,才能让心灵进入灵魂,因为时光流淌,才能让孤寂被赋予更为深远的意义。在光与影的变换中,无数人的正面与背影交织,那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事实上都一直存在着,生发着,结绳记事,绾结数典,所有孤寂都会在幻灭的假相中迸发出生命的原力,低眉垂目,开一朵向阳花,颓唐气沮,唱一首无字歌,孤寂背后,原来是光。
1947年5月,上海的一座寓所内,27岁的张爱玲写下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文字。彼时,窗外炮火纷飞,室内烛光灰暗,一生惧怕孤寂的张爱玲在这一刻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从此藏身孤寂,萎谢尘世。
一个月后,远在浙江的胡兰成收到了张爱玲的诀别信,信中写道:“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书写下这段文字时,张爱玲是否垂泪心伤已不得而知,但彼时时光的孤寂与绝望却已透过文字传递到了每个人心中。
旷世绝恋敌不过孤寂时光,即便才华如锦,在光阴淘洗中终会化作枯灰朽尘。爱情离去之后,张爱玲文采尽失,再也写不出《倾城之恋》这般留传人世的文章。但是,总有些事物会被留存下来,事实上,也正是到了此刻,张氏文字中那些旖旎中暗藏的深刻,细腻处积淀的沉重才被真实地展现出来,与文字的有形无力相比,尘世中的孤寂与疼痛才是将人生这部大作推向极致的最终力量。
相似的孤寂总在人间的众多角落中逡巡不已,令人感慨叹息。那是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在图书馆中面对海一般的书籍,是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在午夜聆听敲打灵魂的命运交响曲,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在芜杂的地坛公园中行走与思考,那是对个体命运变幻无常的灵魂哲思,是对这个世界深沉无言的终极大爱。
与孤寂的旧日时光相对时,文字显得那么无力,或许只有源自内心的珍爱,才能擦拭干净这一段生命中的孤寂时光,显露出它清水般的模样。此时,用它洗涤人生之树会愈显郁葱,用它滋养灵魂之光会更加明亮。这一点,其实,无关命运,只关乎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1 19:50 , Processed in 0.06859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