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吕叔湘谈教师研究与写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22 21:1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吕叔湘谈教师研究与写作


    吕叔湘(1904~1998)中国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江苏丹阳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1926年赴英国留学。1938年回国后曾任云南大学副教授、华西协和大学和金陵大学研究员、开明书店编辑。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和《中国语文》杂志主编、《现代汉语词典》主编、《汉语大词典》首席顾问。七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主持和参与了许多重大语文活动和语文工作计划的制订,对现代汉语的规范化作出杰出贡献。著有《中国文法要略》(三卷)、《汉语语法论文集》、《吕叔湘文集》等。
    下列引文摘自《吕叔湘语文论集》第369页《给一位青年同志的信》,对今天我们教师从事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研究一个问题要了解前人的成果
    研究一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前人的成果,要知道这个问题以前有人研究过没有,他的结论是什么,是不是他有遗留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果不解前人的成果,就有可能白费力气,得出来的结果没有超出前人的范围。……所以在动手研究一个问题之前,应当先查书目和论文索引,把跟这个题目有关的文献都找来看一遍。如果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人研究过,或者没有搞透,还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那就可以进行你自己的研究。
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第369页

研究一个问题要从收集材料着手
    研究一个问题,从什么地方着手?自然是从收集材料着手。收集材料要有目的,有步骤。当你决定要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你不可能对它一点想法都没有。你一定是在这个问题上感觉到有些疑难点,那末,你收集材料一定是针对这些疑难点,决不会无目的乱收一通。收集到一定数量的材料,就可以试作分析,得出一些初步的结果。一般不会一次解决问题,往往是经过初步分析,难点更加清楚了,更加集中了,然后财有目的地继续收集材料,进行分析。这样反复几次,觉得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就可以动笔写了。有时候写着写着,还会发现原先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还需要继续补充研究。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这里还有漏洞,那里又有问题,原来的想法全不对头,要另外从头做起,这样的情形也是会有的。                         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第369-370页
要注意收集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说到收集资料,还有一件事颇为重要。有些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或者用法非常特别的例子,都不是能够呼之即来的。那就全靠平时留意。你会说:“我还没有想到要做这个题目,怎么会想到收集这种例子呢?”这就要知道,你既然爱好语文,打算做些研究,就必然对语文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基本认识,脑子里装着很多问题,有许多想法,于是在平时看书看报的时候,见到那些有用的例子就会把它抄下来。再还有,讲到悼念材料,一般问题只想到书面材料,其实口语材料也很要紧。平时听广播,或者跟人说话,或者听别人在旁边说话(例如在火车上或公共汽车上),也常常会遇到一些话语是好材料,得马上把它记住(如果环境允许,把它记在本子上)。                                                            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第370页

研究语文问题要有极其敏锐的语感
    研究语文问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极其敏锐的语感。无论是读书看报,或者听人说话(包括听自己说话),要能一眼就看出来,一耳朵就听出来,“这是我的材料。”没有这种敏感怎么办?不要紧,可以培养。                                                              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第370页
  
写学术论文要简要、平易
    最近夏衍同志在《给一位青年作者的信》里面引用了钱昌照同志谈写文章的一首诗:“文章留待别人看,晦涩冗长读亦难。简要清通四字诀,先求平易后波澜。”这四句诗基本上也适用于写学术论文。说“基本上”,意思是需要作适当的修订。一点修订是“简要”要在内容允许的的条件下。有的问题本身非常繁杂,尽管竭力把文章写得简要,还会有部分读者感觉读起来费劲。但是在作者这方面,还是应当想方设法求其简要。其次一点是写学术论文要平易,平易,第三个还是平易,不要搞什么“波澜”。        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第370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14:24 , Processed in 0.08387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