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在高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18 00:0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在高处
刘恩樵





我们都知道李泽厚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人文大家,在哲学、美学等领域建树丰硕,但是,也许我们并不知道少年时的李泽厚就是一位风华卓尔的灿然少年。只要我们读过李泽厚中学时代的作文《反东坡晁错论》,你就会由衷的慨叹“自古雄才出少年,少年泽厚非一般。”《反东坡晁错论》精悍不足千字,但是文章旁征博引,气势贯虹,情辞畅达,有苏轼《六国论》之风。文章既有史实为证,又有缜密推理,更有十自信与质疑的勇气。少年李泽厚定是阅读丰厚、思辨慧敏、笔力雄劲,才思双健,由《反东坡晁错论》可见一斑。难怪当年李泽厚的老师在此文后欣然批曰:“辩苏之失,词圆理沛;若苏复生,亦当心许!”
由一篇文,看一个人。少年李泽厚何以能写出如此雄文呢?李泽厚母亲陶懋柟是他的启蒙老师,从小就教他读过《幼学琼林》。上小学时,李泽厚就爱看中国武侠小说。渐大后,由于家境和母爱,李泽厚特别热爱鲁迅和冰心,还在小学六年级时,他和班上另一同学因为作文好,就曾被大家称为“鲁迅”、“冰心”。到了中学后,李泽厚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他母亲曾把他的一篇骈文拿给别人征求意见,竟被误认为是大学生的手笔。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后,苦闷之极的李泽厚又主动寻找党组织,并自发组织学生运动。他还经常在星期天涉湘江,到湘江对面的书店去看书,一站就是一天。李泽厚说:“我从这些书里看到一种新的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一种新的理论,十分受启发。”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李泽厚的少年语文,不是书斋里的语文,不是课本中的语文,不是为了生计的语文,更不完全是从教师那里得到的语文,而是与社会同在的语文,与传统文化同在的语文,与理想同在的语文,与人生同在的语文。可以这么说,李泽厚的语文在其行为的高处,在其灵魂的高处,在其生命的高处。
由李泽厚的语文作品与语文经历,反观当下的语文教学,少年著雄文,语文有大义,不得不让今世诸生汗颜。显而易见,当下的语文教学多在低处逡巡,语文的真正意义彰显乏力。一是高考语文泛滥。所谓高考语文,就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落在应对高考上。学语文的目的异化为追求语文考试的分数,而不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即使在追求分数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一些提高,但往往只是机械生硬的,难以生长的。阅读的后续就是做题,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阅读理解题的高分。作文一来可以宿构,而来追求文笔的优美,都是为了能够在阅卷老师面前博得一个好分数。高考语文的泛滥异化了语文的真正意义。二是工具语文盛行。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这是毋容置疑的。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因为高考的因素,因为分数的因素,往往重工具训练,而轻人文熏陶,学生成了做语文题的机器,既没有课外的阅读积累,又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学校家里两点一线,年年岁岁皆如此。课堂就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场所,教材就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做题就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活动,教师就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导师。语文成了没有人生血肉与生命活力的木乃伊。如此的语文学习,充其量培养几位得高分的高手,但是培养不出像少年李泽厚这样有思想、有胸襟、有潜力的才俊。三是生计语文当道。无论是为高考而学的语文,还是为工具训练而学的语文,归根到底都是把语文窄化矮化枯萎化了,语文学习不再是鲜活、灵动、润泽、饱满的美好经历了,而僵化为未来生计的坚硬的敲门砖了。语文对于人的精神成长的哺育,对于人的灵魂的洗礼,对于生命意义的丰盈,全然丢失了。在如此功利化语文的浸蚀下,语文学习的立意不高,语文只在低处行走,我们只能望《反东坡晁错论》这样的雄文而兴叹了,望少年李泽厚这样的才俊而兴叹了,怎么可能有当代少年李泽厚的脱颖而出呢?
当然,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也有一些语文教师,深谙语文的大义而带领着学生行走在语文的高处的。深圳宝安区新安中学的吴泓老师,他的语文课没有大量练习题,没有模拟试卷,没有课后作业,有的就是读原著、共讨论,写感悟等,他抛弃传统的语文课本,自创专题语文学习,“丢掉课本闹革命”。在他的学生们看来,吴泓老师的语文带来的是“思维盛宴”。严凌君是深圳育才中学高中语文教师,他搞了一个语文教学的“五个一“工程,就是:一套书、一堂课、一个网站、一本刊物、一个文学社。《青春读书课》系列读本的主编就是这位与众不同的高中教师。南京曹勇军老师,到高三了还带着学生每周进行时事演讲。学生通过语文课前的“时事演讲”,与社会更贴近,锻炼了思辨和写作能力,让语文课成为相连社会的一个视窗,甚至是一个缩影,学生在这里有成长,有公民社会,有未来,更有爱!高三毕业,《高三(10)班在六楼》便应运而生。深圳中学的万小平作为病人他从不过问自己的病情,而是整天在病床上捣鼓笔记本电脑和扫描仪,他从逾千册藏书中挑选了一百三十篇文章,按类别分成《人文素养比数理能力更重要》、《公民的诞生》等16个篇章,合编成《人文素养读本》。文章的作者有罗素、爱因斯坦、龙应台、王小波、贺卫方……写“万言书”希望教育不要沉沦下去的西安中学语文教师杨林柯认为,考学训练是低技术含量的工匠活,几个月就够了,而知识积累、思维训练、精神涵养等等这些“内功”则主要在平时。语文成绩中,“显性成绩”是考试量化,“隐性成绩”则是生命成长。吴泓、严凌君、曹勇军、马小平、杨林柯等等老师,他们与学生一起站立于语文的高处,他们的学生是幸运的幸福的。
语文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它希求的是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助力,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精神底色。少年李泽厚做到了,吴泓等老师的学生也可能做到了。然而,我们希求更多的人如此,更多的人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向着高处攀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10:34 , Processed in 0.11204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