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程下识字教学浅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5 17: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课程下识字教学浅谈


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识字教学的“极端”重要性,体现在实际教学操作上,就是把“识字教学重点在低年级”作为全面提高识字教学质效的重要突破口。这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宏观调控思路是“小学低段侧重解决识字,小学中段侧重解决阅读问题,小学高段侧重解决写作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因为只有识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阅读,只有阅读量大了,才可
能高质量表达。在21世纪信息时代,及早阅读无论对学好各门课程,无论对主动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也无论对学生一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汉字专家石井勋研究证明:儿童识字,一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最强(也最爱识字),以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新课程提出的“识字教学重点在低年级”也是合情合理的。但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我想我们广大一线的语文教师,尤其是低段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那么,新课程下,我们到底该如何进行识字教学呢?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初步的尝试:
一、精心设计教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汉字与他们周围其他的事物一样,都充满了好奇心。于是,我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每一堂识字课,把生字出现在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景中,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在入学教育中,我就这样向学生介绍:“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步老师,你能向老师介绍一下你的名字吗?”学生们都会很乐意地说:“我是xxx。”然后我又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名字设计成各种各样的名片,把它分给自己的伙伴,拿到名片的小朋友认认名片上的字,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身边的小朋友或老师,说说自己拿到的名片上的名字。通过这样一个设计,使学生们更快地认识自己班中的同学,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让学生们进行了第一次识字练习。最后,我还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名片贴在桌子的角上,让每一个小朋友去认一认,读一读,让学生们都能积极地参与识字。
一课一练中有些练习的设计弹性很大,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去挖掘和利用练习的内在魅力,精心设计,通过诱导学生参与操作、实验、交流、猜想、验证、推理等一系列的活动,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例如一课一练中有这样一道题:给木加一笔成为什么字?给木加两笔成为什么字?我抓住这个契机,由此扩散开去,指导学生用“加、减笔画”等方法来认识更多的生字。我在黑板上先写了一个“日”字,然后问学生:“给‘日’加一笔是什么字呢?快动手写一写,试一试吧!”这样一安排,激活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课堂气氛也一下子活跃起来,连平时对识字不太感兴趣的孩子也在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小朋友们有的低头思索,有的低声讨论,有的也许想到了,喜笑颜开,整个教室里热闹极了。不久,孩子们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目。”有的说:“田。”有的说:“电。”还有的说:“白。”到最后,我数了一下,孩子们竟然想出了12个字之多,实在超乎我的想象,看来,我是低估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了。通过这样的设计,小朋友们不仅认识了“甲、白、电、由、旧、申”,更加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他们识字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教师们就要想办法把一些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如在教学“口、耳、目”这一课时,我在开课初,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几个学生在学前接触过的有代表性的象形字,通过画面与文字的演变,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资源与眼前所见的画面产生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祖国文字奥秘的欲望,对学习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多种形式复现生字,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虽然在不断地发展,但占优势的还是无意注意,所体现的情况是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很容易被一些新鲜的刺激所吸引,受兴趣和情绪所支配。学生识记、巩固生字最好的方法就是复现。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的形式越多越新,识记的效果也就越好。因为多种复现形式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这样一来,学生的无意注意被充分利用,有意注意也就被调动起来了。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一些复现形式:
1、投影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会读的读给小伙伴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或者四人小组合作读小老师带读。
2、去掉生字词的拼音,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开小火车读。
3、各种形式比赛读。
4、打乱顺序指名读。
5、学生拿出生字卡片,读一个摆一个。
6、找生字卡片,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找,展示生字卡片。
7、做游戏:摘苹果、小猫钓鱼、找朋友……
8、把生字送回课文的词语中,引导学生读词语。
9、看画贴词语:把词语贴到图画中相应的事物上。
10、我比划,你来猜:根据学生的表演动作,说出相关的词语。
11、制作识字卡: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强化了记忆。
通过以上这些多种形式的生字复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鼻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每一节识字课上始终感觉新鲜,处于兴奋状态中,在愉快的情趣中不知不觉认识了生字。
三、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指导思想可以用11个字来概括: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生活化。因此,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识字途径。我们应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开展实践活动。每次活动都有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己动手、动脑去收集资料,并交流收获。交流之后,还可采取模拟、创设情境的办法让儿童识字。如举办“我爱我家”、“娃娃超市”、“动物运动会”、“花的世界”、“秋天的田野”、“我当小导游”、“逛家电商场”等等识字活动。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活动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和社会生活相沟通,使儿童尽快从“我”的世界跨人更广阔的周围环境,以吸收各种信息,扩展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当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比如在教学《在家里》一课时,我就以“我爱我家”为主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后,自己回家观察一下,家中还有些什么电器、家具、水果等等,并请爸爸、妈妈帮忙,把这些词语记录下来,第二天在课堂上交流、讨论,使学生除了学会课文中的一些词语之外,更多的认识家中的一些家具、电器的名称。又比如在设计《自选商场》时,我又选择了“娃娃超市”,让学生在课前由爸爸、妈妈带领去逛逛超市,看看超市中有些什么商品,并请爸爸、妈妈帮忙孩子记住一些常用商品的名称,第二天在课堂上,孩子们就有讨论的话题了,而对于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由于自己亲自去过,动嘴问过,因此不费吹灰之力就学会了。
四、自作“识字课本”,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
识字教学需要课本,这是学习语文的凭借。然而识字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是因为课本能容纳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尽管大部分生字先后要在课本上几次出现,但绝大部分仍达不到让学生形成永久记忆的次数。至于生字的多义性,要在有限的课本中体现出来,更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广告招牌、商品包装物、各种商店的名字,还有各种报刊杂志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儿童识字的最好材料。我们可以放手让他们注意积累,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编排,还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相信更多的老师们会有更多更好的办法。


临浦三小戴灿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6 00:51 , Processed in 0.10188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