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诗歌的叙述与抒情及其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3 13:0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诗歌的叙述与抒情及其他
----关于《人民文学》刊发杨康诗歌之个见
冯王军
最近在网上,由于《人民文学》杂志诗歌编辑朱零先生刊发了87后大学生杨康的一首诗歌而议论纷纷。纵观各方观点,无疑是在散文与诗歌的界定上观点不一,这在很大一方面凸显出现代诗歌写作的叙事与抒情的偏颇。

要想理清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清楚什么叫散文,什么叫诗歌。在百度百科里,散文是这样被解释的:“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在这里散文被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最自由的文体”。这个“最自由”也要遵循“形散神不散”的章法。

我们再看看诗歌是怎样被解释的。在百度百科诗歌一栏里,诗歌的解释多种多样。“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这样的解释也只是杂取大家之见,并无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歌的某些特殊的性:强烈的抒情性和音乐的节奏感。

下面我们来看看杨康的这首《我的申请书》:

我的申请书写了多年,内容
也无非是,本人自幼丧母,家境贫寒
请上级部门予以支持
小学,中学,大学。每年都写
每次的理由都大致相同
久而久之,我是贫困生。这已
众所周知。我已经穷到
一贫如洗,特向上级申请
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就像风吹叶落。我似乎早已
默认了我的贫困,贫困到
没有骨气和血气,贫困到
在红尘中遇不到一份真爱
我讨厌我的申请书,讨厌
贫困生这个词。他们足以证明
在人间,三尺男儿矮了一尺

——杨康《我的申请书》

有人出于对“诗歌形象”的考虑,把这首诗歌分成了三段式的散文,如下:

我的申请书写了多年,内容也无非是本人自幼母,家境贫寒,请上级部门予以支持。
小学,中学,大学,每年都写,每次的理由都大致相同。久而久之,我是贫困生。这已众所周知。我已经穷到一贫如洗,特向上级申请,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就像风吹叶落,我似乎早已默认了我的贫困,贫困到没有骨气和血气,贫困到在红尘中遇不到一份真爱。
我讨厌我的申请书,讨厌贫困生这个词。他们足以证明在人间,三尺男儿矮了一尺。

那么,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是强烈批判,还是冷静思考,这仅仅是个个案吗,这算一个突出的案例吗?如果说,杨康这首诗歌失败了,那么他可能是失败在诗歌的技艺上,如果说,杨康的这首诗歌“成功”了,那么他做到了“感其况而述其心”。朱零先生对这首诗歌的评价写道:“我们能读出作者内心深处流动的情感,陪他一起心酸,与他一起温暖,我想,好诗的标准,大抵就该如此吧。”对这样的评价我是抱以肯定的态度,最起码也是我心底的想法。

如果说,你读了这组文字,你感动了,你感受到了一种无以言表的力量和真实地存在,那么它的存在就有一定的价值了。比起“梨花体”“羊羔体”“废话体”之类的诗歌,我们又怎能说这样的文字不具有“诗”的价值呢?如果我们否定,那么,我们必须否定中国现存的大多数的诗人和诗歌,因为我们写作已经脱离了诗歌的某些特性,形式上西化主义严重,思想上丧失了作为一个诗人应有的使命感。所谓的情感美和音乐性。我们做到了“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这样的要求了吗?如果说要反思,我想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学爱好者都应该好好反思。

我们不怕批判,不怕失败,不怕不同的声音碰撞,怕的就是话语权掌握在一个人手里,一片附和,一片雷同,“万马齐喑究可哀”。中国现在不缺少什么经济学家,建筑学家,科学家,缺的是一个让国人敬仰的思想家。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是怎样的一个现状,如果作为一个诗人都没有洞察清楚,没有用自己的良知表现并呼唤,那么我只能说你只是披着诗歌的外衣在做着极为个人化的事情,甚至行尸走肉,甚至欺世盗名。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右后,我们恐怕很难有能够让我们耳熟能详,烂熟于胸的经典诗歌了。唐诗宋词作为中国文化长河里的两颗闪耀的明珠,我们这些后人总能够时不时背上几篇,或者几句,因为经典,因为那些美丽的句子让我们时刻铭记。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还有我们可以时常能够念叨的经典诗句和篇章,比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回答》)“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等,还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余光中的《乡愁》,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当然这些与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但是说它们经典是毫无疑问的。那么现在,我们又能给后人留下哪些经典诗作呢?

可以说诗歌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有争吵是好的,但是作为写诗的人,我相信大家都是有素质的人,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心平气和的各抒己见,不要相互揭短攻击。有些诗歌可以自我把玩,但是不要声张,有些诗人可以相互吹捧,但是不要大张旗鼓,现在的诗歌已经经不起我们的折腾了。

最后,我希望各路诗友能够认真用心的学习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沉淀下来的东西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只有民族性的才是世界的”,当我们自豪的说我是中国人的时候,除了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还有会说一些平常的中国话外,能在自己的身上还能找出那些具有中国特质的东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3523101011tb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1 04:35 , Processed in 0.10186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