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三人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27 16:5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三人谈


    比诗歌“更重要的事”是什么,诗歌的意义是否仅仅是“慰藉”?7月15日下午,杨炼、唐晓渡、西川等著名当代诗人在“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启动仪式上相聚,各自发表了关于诗歌的演讲。

  杨佴旻说:“我在世界各地行走,到处都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可我们没有新的思想传播出去。前几年刚回国,一位朋友问我,老杨,你感觉中国这30年比国外的三百年,是不是也发展得差不多了?我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真正受到别人的尊敬,一定要在科技和文化艺术上对世界有所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为时尚早。”


    杨炼:让华文诗歌为世界提供思想资源

  一头长发、随身携带手写稿的杨炼,依然保持着当年“十大诗人”的姿态。伦敦6月底遭遇“空袭”,直升机投下的不是炸弹,而是10万首印在书签上的诗,作者是来自204个奥运会参赛国家和地区的300位诗人,杨炼是唯一入选的华裔诗人。

  杨炼笑称自己很少站在一个不是朗诵诗、而是讲大白话的位置,不过,“这大白话也有意义”。他认为,从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诗歌、艺术、文化一直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语言和文化的错位、思想的分裂,使得诗歌在现实的困境中一直处于想去弥补缺陷的心理。”

  杨炼说:“中国拥有三千年的诗歌史、100多年的新诗探索经验,如果仅仅被动地应付困境和缺陷是远远不够的。30年来大陆诗歌写作的‘自觉’意识应该得到强调。诗歌奖和每一位诗人的关注点应该是主动的创造,也就是中国的诗歌艺术,能对当今世界在思想上创造些什么。一个文化要有焦点和结构,否则就散乱无序。诗歌就是文化的焦点,而一个好的诗歌奖恰恰在建立一种结构。”

  作为评奖委员会的召集人,杨炼邀请了唐晓渡、西川、秦晓宇等众诗人、学者和批评家作为评委。杨炼说:“诗人提出问题,批评家试图回答,学界整合知识,目的只有一个,通过诗歌,要让世界理解当代华文诗歌能对世界提供什么样的思想资源。”

  秦晓宇补充道:“在西方,像海德格尔、本雅明这样的哲学家,总是从同时代诗歌中寻找自己的思想资源。但是当代中国的哲学和社会学学者,几乎不怎么阅读新诗。所以我希望这次诗歌奖能是一个跨界的交流。”


  西川:伟大的作品总是饱受批评

  西川的演讲被他演绎成为一次诗朗诵,借诗作表达思想。西川近来酷爱北宋画家范宽的山水,这是他第二首以范宽《溪山行旅图》为主题的诗作。如同他在诗中所写:“这是一幅几乎看不到人的山水画,却被命名为《溪山行旅图》。”西川在诗歌奖启动仪式上念这首诗,“不完全因为范宽,也不完全因为《溪山行旅图》,而是作为一个评委,假设《溪山行旅图》是一首诗,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

  美国一个批评家曾说,全世界艺术有三大高峰:古希腊雕塑、贝多芬交响乐、北宋山水画。虽有偏颇,但也可见名列北宋三大山水画家的范宽艺术水平之高。“可是那么伟大的画家却不断有人批评他,米芾说他‘用墨太多、土石不分’,苏轼觉得其画‘略有俗气’。”西川说,“为什么伟大的作品总是被批评,而二流的作品反倒无事?比如我们写文学史,说托尔斯泰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其他二流作家却没有任何缺点。”

  西川在诗中诘责道:“他们偏喜对伟大的艺术指手画脚,他们偏喜对伟大本身持保留态度,他们只对二流艺术百分百称赞。”


  唐晓渡:泡沫化的诗歌事件毫无价值

  唐晓渡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人欢呼说一个大众媒体的时代降临了,“这些人很有预见性,但大众媒体时代是否值得欢呼,又是另外一回事,尤其对于诗歌来说”。

  唐晓渡首先强调了诗歌批评的重要性:“批评家在整个诗歌的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一个极端的说法是,诗人你长了什么头发不重要,重要的是批评家为你做发型、为你命名。这是一个荒谬却不可避免的事情。”

  中国诗人很幸运,因为批评家并没有占据那么重要的地位。不过,媒体在某种意义上充当了批评家的角色,对诗歌的发展、阐释和传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往往不是正面的。“媒体把诗歌的日常发展变成了一个个事件的发展,而且聚焦的往往是一些泡沫化的事件,比如‘梨花体’、‘下半身写作’等等。媒体对这些事件更感兴趣,但其对诗歌来说毫无价值。”唐晓渡说。

  诗歌评奖本身也是一种批评的形式。本次诗歌奖设置了一个特殊的奖项——“第一部诗集奖”,只要是从未出版过诗集的诗人,有40首诗歌达到一定水平,获奖诗集就能得到出版。

  杨炼对此奖项十分重视:“它不是单单一个奖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当玩世不恭的时代,需要把人们精神和思想的焦点定位在‘深度’上,写一两首诗不算什么,但是沉下心来写一部完整的诗集,就必须是潜心修炼。‘深度’,才是诗歌精神的真正内涵。”

                                       作者:蒋肖斌   编辑:NS  来源:中国青年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5:30 , Processed in 0.08138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