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理想课堂研课手记[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3 12:1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理想课堂研课手记
关于品词析句
上周在五年级研课,发现一个现象性问题:五年级学生在品味文章中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人物形象时,为什么大多数学生只对“非常”“终于”之类的虚词感兴趣,而忽略文章中很多精彩传神的描写,诸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中那些对法布尔动作神态的描写,对小昆虫可爱样子的描写,对父母态度的描写等等?
评课中我提出了这个问题,杨乃国老师提出,这是由于学生低年级已经养成了习惯,是低年级习惯性朗读导致的。因为在低年级时老师教朗读,通常为了让学生表现出强调的语气,会告诉学生如“非常”“十分”等程度副词要重读,学生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到高年级老师应该有这个意识,即要逐步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有实在意义的内容,学会去欣赏精妙传神之处。李嘉珠老师也同意这样的看法,认为光从那些虚词上去解读人物品质是不妥的,还应该欣赏文章写得精彩的文字。
这两天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一些想法,也还存在一些困惑。首先,课堂上老师的指导是教学机智的关键(当然必须以教师有明确的意识为前提),比如当学生思维总局限在那些无关紧要的文字时,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指向真正文章中值得品味学习的地方。
其次,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决定了教师课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指向。就拿《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来说,如果你设计之初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找词语来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形象,那么“非常”“终于”这些词不失为好的凭借。但是,如果你教学初衷是教材文选只是“例子”,只是“例文”,那么你的教学眼光会停留在文章是如何表达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上,那“非常”“终于”之类的虚词,其进入学生视野的概率就微乎其微了。所以归根到底,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观念还没有有效转变,还是停留在带领孩子做读者的角度,咬文嚼字的目的也是为了从中读出思想内容、理解思想内容。
第三是学生的思维习惯,强调“非常”“终于”等词语的朗读,无非是简单容易操作,或者说这样的朗读只是最原始技巧的展示,而并非学生进入文本后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当学生通过重读这些词语表现人物时,听在耳朵里的语调都是生硬的,缺乏了灵动与生机。当学生的视角不是集中在为了朗读的方便这一点上,而是真正走进文本区与作者对话,发现作者运用语言的目的,体验作者创作之初的情绪状态,不仅能从中学到遣词造句的方法,而且容易和作者产生共鸣,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才可能真实、真性。
第四是怎样的文本才适合细读批注,如何进行细读批注。细读批注是学习文章的好方法,但它一般适合运用于一些经典文本。学习预习时进行细读批注值得提倡,那是自学留下思考的痕迹。那如何批注,我看了一下我最近的两个同学的语文书,他们的批注都非常多,说明这个班学生已经养成了非常好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但我想批注也不能泛泛而谈,也应该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通过对学生的指导使他们明白是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批注从中读懂了什么,还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批注文章精彩的文字为什么精彩,还是应该综合这两者?我想只要老师有了这样的意识,给予了学会指导,学生会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
每次研课中,我们都能发现一些问题,给我们带领了对语文教学的反思与改进,这是研课的真正目的。谢谢五年级张秀峰老师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依然给我们带来了精彩,带来了反思。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2:16:28 | 只看该作者
新教育理想课堂项目 这个项目分为“有效课堂研究”、“对课堂的多元文化理解”、“风格与个性的课堂”三个层次进行研究。目前的研究实践集中在有效课堂研究,已经形成了新教育的课堂有效框架,并努力在小学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进行深入研究。
经过2007年秋季至20087月在新教育基地小学(江苏宝应实验小学)开展了一年的“日常研课”、教师小共同体课程研讨、实验开放周课程研讨以及每周的“相约星期二”沙龙研讨,新教育的课堂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新教育的有效课堂框架,并于20087月以“构筑理想课堂”为主题的浙江苍南年会上得以展示,受到普遍关注。至今,实验团队不断收到实验区和其它学校的邀请,传播新教育有效课堂模式。


新教育实验实际上是试图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来提高学科课程的教学质量的。而改善师生关系,形成生活共同体,扩充学生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智力背景,又从各个方面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在实验的推进中,新教育实验也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研究方法。
新教育实验提出“构筑理想课堂”,他们解释为: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
新教育“构筑理想课堂”分 “有效课堂研究”、“对课堂的多元文化理解”、“风格与个性的课堂”三个层次进行研究。
新教育实验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共同生活,因此实验者大多立场鲜明地反对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而强调“人类的知识本身充满着魅力,教学应该呈现此种魅力”,每一位任课教师理应成为所任教学科(及此一知识领域)的虔诚的“传教士”。事实上,新教育实验并没有独创出一个自己的课堂理论体系,甚至是一个响亮的词语,它的课堂研究事实上是将各种现有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综合运用与检测。一方面,实验将各种理论视为“工具”,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并且检验;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对理论武器的自觉运用,让实验教师逐渐成为“有思想的实践者”。
一方面,这个课堂研究不承认除了各学科的结构化知识和活生生的儿童之外还存在着任何先验的教学真理,他们对诸如“生成”、“多元解读”、“主体性”、“少讲多练”都提出了合理的质疑,除了一个简洁的课堂教学框架,他们没有提出任何新颖的概念;另一方面,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马克斯·范梅南、佐藤学、小威廉姆·多尔、孔子……这些教育理论家的话语作为一种有益的参考,而在最日常的课堂教学评议中频频地出现。
新教育有效课堂研究提出了日常课堂教学研究的三个“每一个”,即:学校里的日常教学研究不应该是为了上好表演性质的公开课、竞赛课而进行的,而应该是为了提升每一个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因为每一个教师都同样深刻地影响着他所教的学生;不应该是为了赛课作准备而开展,而应该是为了改进每一堂课的质量而进行教研——包括识字课、计算课、复习课、试卷讲解课在内的所有学科教学;不应该只关注到几个课堂上有精彩发言的学生,而应该关注、检测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11:32 , Processed in 0.12979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