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中国,办学特色是个伪命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8 16:4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中国,办学特色是个伪命题
文/海之韵


我不知道有哪个地方的学校,能像中国大陆的学校一样,如此地强调办学特色。好像每个学校必须得有拿得出手的特色,因为大家都在喊特色。


于是种种特色,用一个被用滥的词汇来形容,就“雨后春笋”般地出来了。



有的学校和交警大队、消防大队联合,创建“少年警校”,特色就是“全校皆兵”。他们的口号是“齐步走,永向前”,学校文化变成了警营文化。有的学校,则办成了少年军校,学校文化是军营文化。



某校将教师泡吧作为自己的特色,规定一个学期,学校中青年教师至少泡一次吧,学校出钱。他们说要把教师集体泡吧作为学校的优势来培育。所有特色就是你没有的,我有。不管有的是啥。



地处革命老区的学校,将“红色文化”确定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所谓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红军的事迹、遗址、歌曲等,成为教育学生的素材。



……





很多学校标榜的特色,并无自然地生长的过程,而是打造、策划出来的,
是一拍脑袋或者挖空心思想出来的。
所谓的蓬勃的特色学校建设,充满着荒唐、无知和浅白。在探讨特色这个话题时,需要依据教育的理想和精神,对任何可能称为特色的内容,进行前提的批判和审视。



比如,前面所言的军营文化、警营文化,将它们作为学校的特色来建设是否成立?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看,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这一组织最显著的特点,一是组织构成以未成年人为主,二是组织目标是人的培养,这两点使学校有别于:(1)以行驶国家权力、推行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为目标的政府部门;(2)对国家权力的控制为目标的政党组织(3)以产品生产和销售为目的的企业组织;(4)以志愿提供公益服务为目标的第三部门组织。人的培养这一根本目标为学校中的一切活动的进行廓清了方向,提供了评价依据,也是衡量一切教育行为是否恰当的唯一标准。军警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必须整齐划一,个人意志服从集体意志,而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应该是一种自由教育,应以合乎人的方式去促进人天赋才能、个性、性情和品德的充分发展,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学校和军警部门组织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将军警文化作为学校特色来建设是完全不正当的。

再比如红色文化,真正的教育浸润着自由的精神,是自由人的教育,它关注的是整全的人,他们是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现代公民,热爱真理美德和智慧,具有创造自身幸福的能力。而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质,是党化教育,是虚假的意识形态的灌输,是培养顺民。课程设置中相关内容的存在实属无奈,但当办学者主动将这样的文化作为学校的特色,就完全放弃了教育应有的起码的独立性,将学校贬低为延续国民奴性的机构和工具。不是什么一冠之以“文化”的面目就好了,就好比中国历史上的裹脚即便说成文化也掩盖不了它的残酷和野蛮,绝不能说成是中华的国粹。





必须看到的是,在强劲的特色学校建设风潮中,背后的强制性力量来自政府部门,来自教育行政机构的指令性部署和大量与此相关的评选活动。而实际上,政府垄断教育、政府过多的干预教育,恰是中国学校之所以缺乏特色的最根本原因,是最深的症结所在,再以行政的力量来推动办学的特色化,无异于缘木求鱼,其结果只能是加大权力部门的滥权。





现在对特色的追求完全不考虑这个因果关系。因为缺乏自由办学的体制,所谓特色的追求,只能在各种形式上下功夫,甚至将形式的怪异当做特色,为了特色而特色,反映的恰是教育生机的匮乏和教育想象力的枯竭。就好比在规训和均质化的教育下,学生必然是缺失个性的,但是教育者却责问和要求孩子说:你怎么没有个性?你要有个性。然后男孩将梳个冲天辫或者鸡冠子当做自己的个性,女孩将穿着透视装或半裸装当做自己的个性(想象性的类比,不是实际)。又令我想起大众娱乐时代的明星或民星,就总是想方设法吸引观众的眼球,不仅穿着出位是手段、甚至慈善、绯闻、都能成为刻意制造的噱头。看起来,他们人人都很不同,一场晚会或者颁奖,如果有互相撞衫,会是尴尬至极的事情,但是,他们又是那么的相似,都要白美瘦(打瘦脸针、美白针、除皱针成为明星公开的秘笈),都拍写真集,都嫁有钱人,离婚成时尚,演戏加唱歌,在纷纷求异当中一切又那么严重地趋同。看起来,都差不多。



真正的特色来自不同的教育举办者,来自于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重要的是,来源于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只有真正地放开教育的垄断性供给,特色才有生长的土壤和空间。没吃过猪肉,我们可以看看猪跑,我们需要睁眼看世界,看看美国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在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充满竞争的,存在着教育的各种形态,并且始终处于变革当中。除此之外,也刨除主流的私立学校,还存在着名目繁多的另类学校:

卡登学校(采用卡登的课程与教学方法,全美大约有80所。关注阅读,以为孩子从小奠定文艺的基础,同时注重品格的培养,学校由小队而不是班级构成,小队内依据孩子的技能又有分组,同桌讨论是卡等教育的一个重点)

基督教学校(全美共有1.5万所,这些学校由基督教中的不同的教派族群创建,就读学生达100万。看重世界观、人类的本质和天命方面的教育)

科门学校(精神治疗师和心理医生科门创建了“科门计划”,旨在让家长、老师、学校行政人员和社区居民共同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全美由600多所学校实施了该计划。实施属地管理,将家庭、学校和社区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家长还是社区人员对学校生活规范都有决定的权利,以学业技能为教学重点,学校生活的各方面都遵循三个原则:培养共识、同心协力和避免犯错。学校不仅是孩子主要的学习中心,也是当地居民吸收新知的好去处)

核心知识学校(采用赫斯契的课程设计,注重文化传承)、

实现教育本质的学校(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前教务长1984年设立了“实现教育本质的学校联盟”,强调无论未来学校的走向如何,最重要的是要对它所想达到的目标有一个明确的愿景。即希望为这个世界造就出什么样的人?赛泽将其描画为,培养深思熟虑的其独立的成人,有丰富的阅历、均衡的身心状态、对人生有怀疑的态度、有很强的知识技能和健全的认知。以及想象力和对世界的使命感。为此提出13点计划,比如小型学校的构想,学校学生人数不应该超过200人。面前全美已有220所学校属于这个联盟的会员)

自由学校(秉持尼尔夏山学校一样自由的理念,只要不危害到自身安全或是影响别人的权利,学生可以自由地在各方面设定自己的限度。全美目前共有350所在持续经营,有的还办得有声有色。每一所学校都代表着一份对自由教育的憧憬,以及在背后竭尽全力、不断支持的特殊团体和社区居民的良苦用心。)

友谊学校(全美共有92所。教友派信徒创办的学校,其宗教元素是开放的,不分教派的,也非教条式的,其他非宗教的孩子也觉得相当自在。友谊学校里的学生生活,都有强烈的道德和性灵的成分。)

整体性学校(以整体论为指导思想的学校,着眼于帮助孩子体会到所有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强烈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家教育(不再将孩子送到学校,而是选择在家上学。全美大约有100万儿童接受在家教育,数目增长得很快,每一个州都有在家教育协会,为有需求的家长提供服务)

此外,还有“狐狸火”计划学校、伊斯兰教学校、犹太教学校、孟诺和艾密许学校、蒙台梭利学校、多元智能学校、进步主义学校、新教学校、瑞欧吉学校、华德福学校…(梳理自《学习自由的国度》,华东师大出版社)

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通行距离、经济收入、孩子的兴趣找到合适的学校,如果找不到,还可以选择在家上学,或者亲自加入兴学的行列,也许一个全新的学校就由此诞生。



当然,中国还有很多学校创办成了体育特色学校,将某项体育活动作为自己的特色项目,有的学校是篮球,有的是足球,有的是跳大绳,有的是踢毽球,有的是民族传统体育,也有众多艺术特色学校,将培养学生艺术特长作为自己的特色,器乐、舞蹈、书法、版画,不一而足。这些固然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锻炼了身体,就算是为了演出、比赛训练太多,大概也比作业多到半夜十一点完成好吧。但把它们说成是办学特色,还很单薄,因为无论是体育特长还是才艺特长只是人发展中一个很小的方面,敏锐的分析能力、开放的心智、宏观的视野、良好的品格、健康的心理,都比特长更重要。





办学上被要求的特色,公开课的评价上常说的“亮点”,其实都是政绩思维的表现。在一个不自由的办学体制下,学校教育需要做的,不是创办特色,而是尽可能地,接近常识。在一波又一波的喧嚣声浪中,守护住教育最缺乏也是最可贵的精神:安静。



在这个权力的爪牙全面伸入教育肌体的时代,这几乎不大可能。但我们至少需要保持头脑的清醒和警惕:在一个集权的国度里,所谓的“建设”,往往意味着折腾。所谓的“创意”,常常是在作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4 02:55 , Processed in 0.08332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