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欣赏 重笔法 重基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7 11:0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欣赏  重笔法  重基础
                                         ——对小学书法教学的一点思考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系副教授 朱天曙

     现在的小学书法教学中,多让学生临写颜、柳两体。少年宫的老师有的还主张学生学魏碑,一段时间练下来,效果明显,学生就能写几个大字去比赛、获奖。还有不少老师拿自己写好的作品,让学生反复临写,很快他们也能出成绩。但从书法史和书法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短期行为”,不利于学生今后在艺术上的发展。


  一上手就临写颜、柳,小学生掌握了起笔、收笔的提、按、顿、挫、回锋等技法后,以后再让他临摹王羲之一路的行书,就出问题了:如写到转折的地方,就想到颜、柳转折处的顿、挫,老要在这些地方停顿、按下去,与王羲之一路的书法相距甚远。什么原因呢?较之东晋、北朝的楷书,颜真卿与受其影响的柳公权的楷书在审美意义上都有明显的变化,他在晋楷的韵味、北朝楷书的质朴之外开掘出雍容博大的楷书“庙堂”系统,字形变大,强化起笔落笔之顿挫,在笔画起止的两端,点、钩、翻折关节处都多加顿挫、挑剔的装饰,以此丰富、弥补楷书放大后的空乏。这种美化现象在初唐禇遂良的楷书中已见消减,薛稷、薛曜更趋明显,至颜真卿中晚岁作品达到极致。在书法史上,以颜体为代表的中唐楷书,成为一个独立的书写系统,用笔上与行书的衔接多有障碍,点画本身规律化、独立化,改变了自晋楷成熟以来与行书笔法相互贯通的用笔规律,非常不利于初学者。清代中叶之后,碑派书法崛起,人们将北朝碑版统称北碑,因为北魏石刻最著名,故称魏碑。在清人的解读中,北碑成了与南方书翰相对的另一审美典型,与南方文人书家以流美为特征的书法相比,北碑更多的表现出豪放、刚健的雄浑之气以及古拙、朴质的意味。但魏碑中不少是雄奇角出、锋棱毕现的作品,学生在书写中难以体味到古拙自然之趣,也常常写不出那种出角、方折的感觉,就会由书写发展为“描字”、“填字”,失去了书写的意义。我还不提倡学生起步阶段都站着写大楷,长期下来,运腕、运指这些关键的书写技能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小学阶段的书法课应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提高书写技能,是一种普及性的美育教育。我主张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提倡多上书法欣赏课,利用多媒体和各种字帖、卷轴实物,介绍常见的篆书、隶书、章草、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包括各种碑版、刻帖、器物、作品等,丰富学生的笔墨知识和文房修养,开拓学生的视野,捕捉学生的艺术灵性;二、不要直接取法颜、柳,提倡起步阶段临写晋楷一路的中楷作品,如王羲之的继承者隋代智永的《千字文》受到历代书家的喜爱,其完整地继承了东晋楷书的传统技法,结构谨严,法度精熟,点画之间有呼应,无明显的顿挫,用笔利索,有利于学习上手,找到书写规律,摸到门径,也有助于学生今后由楷书向行书过渡;三、鼓励学生多进行基本功训练,重视基本点画、形态的反复锤炼,才能得心应手。适当参加一些比赛,提高学生兴趣,但不能为了各种各样的比赛而奔波,以免奖得的不少,却不能持续发展,这是很可惜的。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3日第4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0 23:52 , Processed in 0.10105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