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9 14:3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语文教学焕发魅力
——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林小娟 发表时间:2009-12-3
来源:长泰县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成为一座架设在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是势在必行。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注意以人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在情境设置、突破重难点、树立信息意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等环节上寻找最佳整合点,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情境设置、信息意识、想象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学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浪潮之中,课堂教学正面临着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者,认识、掌握并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已成必然。下面我就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再现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南宋朱蔓也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多年来,口耳相传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统天下,学生对其麻木甚至厌倦,而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无疑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深深的吸引着学生。

  新课改中的教材不再是单一、固定、陈旧的文字材料。它是多样化教学载体。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时涉及到的一些现实生活中学生积累不多的、比较贫乏的事物、现象等都可生动地、具体地、直观地再现出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姿多彩,使教材“活”起来、丰富起来。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像《五彩池》这样描写景色的课文,而小学生阅历比较浅,大部分学生没有亲眼见过五彩池的样子,如果仅仅是凭借语言文字,学生难以感受课文的实质内涵,我就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播放课件,将一个流光溢彩、风景如画的“人间仙境”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将课文内容形象化,改变原来枯燥的文字呈现形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当学生们听配乐读文,边读边联想自己所看到过的一些景象,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幅画面,学生自然会入情入境,通过有动感的画面,激活他们的感官,使文章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其形象思维的升华。情感被激发了,他们在语言的交锋与思维的碰撞中,品悟着语言、想象着美景,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就油然而生。

  二、化抽象为具体,突破理解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

  如:《初冬》识词学句的教学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多媒体教学,让识词学句紧扣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文章描绘了北方乡村初冬早晨的景色。作者以准确优美的文笔描写雾气逐渐消失,景物由模糊变得清晰的动态过程也是文章的重点。这样一幅动态的优美自然画面,对住在南方的小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具体的自然景观,学生不能观察到,也没有这样的表象,因而在理解课文和展开思维想象中受到影响,这又是教学的难点。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出现雾中的景象,让学生观看景物,由远而近,然后突出“望不见”、“看不清”的词语;再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雾中的景物像什么?找出“像披了一层纱”一句,利用鼠标的功能,屏幕的一半出现一块纱巾,另一面是雾景,相互对比,这样形象的对比,学生很快就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又展示晨雾渐渐消失,景物慢慢变清晰的情景,让学生眼看屏幕犹如亲临其景,再通过阅读的环节,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短短的时间,把自然界几个小时的过程进行情景的再现,把语言无法完成的内容,通过画面直观化,真正做到课堂的有效性。

  三、树立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意识指学生呢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意识。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激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学习动机,引发对信息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例如学习了《赵州桥》后,学生对桥的结构与力的关系领会不了,我就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同学们丛刻外资料上查到了斜拉桥、吊桥、架桥等许许多多桥的知识,通过查找学生大体知道了桥的设计原理和成立的条件,各个成了小小的“桥梁行家”,有的还说长大要造一座桥呢?对于引力、拉力、承载力等,有了最初的想学的欲望,为以后学习集合学与物理学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基础和兴趣基础。

  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信息源,并根据信息需求选择最佳信息源,查找信息资料,完成一定信息任务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得以解决。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每一步活动有目的性,针对性和方向性。比如《黄山奇石》一课,可通过师生群议先确定信息任务:黄山石究竟有哪些奇特的姿态?除了文中介绍的几中奇石外,还有哪些奇石呢?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黄山奇的奇特姿态可以查找相关图片以及古今赞美黄山奇石的诗词文章等;信息来源有了,解决技术问题,我们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查找,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有关黄山奇石的知识。

  四、积极调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信息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首先,通过交互式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互动性,人机对话的互动性,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其次,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又将影视中时空跳跃、时间倒置、蒙太奇等手法运用于电子文本的合成中,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恰当而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变静为动,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将不断去探索研究,使学生们在声、形、色的教学环境中愉悦地获取知识,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富有魅力。

  参考资料: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谈如何突破化学教学难点》,《山东教育》2008年第7期。
[4]《创设氛围 切实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广东省教育教育学会论文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4 06:58 , Processed in 0.09981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