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的学术奇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9 14:0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本文发表于<当代教育论坛>(校长版)2008年第7期

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的学术奇葩

周庆元

黄耀红博士的学术专著《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月)问世,令人欣喜,喜的是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领域绽放出这样一朵早春的学术奇葩。
文学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学校文学教育、社会文学教育与家庭文学教育。学校文学教育是关键。而学校文学教育又可分为中小学文学教育与大学文学教育。在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文学教育形态中,哪一种是最根本的呢?中小学文学教育!中小学文学教育是最具根本性的文学教育。道理很简单。按照现行的学制,中小学阶段共有12年。这是个体生命成长中至关重要的12年,是在万道霞光中为生命奠基的时机。从六七岁的孩子到十八九岁的青年,中小学生正处于想像蹁跹、心思缤纷、情意缱绻的季节,这些心理特点与主情的文学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契合关系。在感性与理性、形象与抽象之间,文学以其诗性的悠远、联想的轻盈和体验的细切,深深地融入中小学生的青春生命里。我们很难想像,一颗对文学漠然的心灵能够感受和发现寻常生活中的真实、善良与美好,一个没有受到良好文学教育的人,他的心灵是丰富的、人格是健全的。
中小学文学教育是文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整个基础教育里一个带根本性的教育论题。20世纪九十年代以降,不断有清醒的人文学者对学校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表达着深切的忧患,甚至不惜以人文危机的断语来警醒世人。确实,环视快餐文化涌动的周遭,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当下的基础教育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与失衡。在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上,我们长期偏向的是理性,而忽略情感;我们信仰着科学与应用的力量,而忽略了对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关注。在一味崇尚实用的教育语境中,学生大多不愿选读文科,更没有多少人会对看似无用的文学投去青睐的目光。
应当说,这些都是基础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危险信号。人文教育的危机亦即文学教育的危机。我们以为,现代中小学生之所以在整体上出现思想浮躁、情感粗糙乃至语言粗鄙的问题,除了社会与时代的大背景之外,与他们缺乏必要的文学滋养不无关系。语文教育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追问到文学教育头上。
毫无疑问,最基本的语文就是语言与文学。离开文学教育来谈语文教育,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从诗书教化的悠久传统到近现代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研究和中小学语文课堂里的文学作品教学,文学教育从来就是语文教育研究中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不老论题。
事实上,当我们感慨于中小学文学教育不如人意甚至是问题不断、困惑连连的时候,我们需要对现实的体察与思考,更需要追问——追问问题与困惑从何而来。关于问题形成的过程追问必然将我们引向历史。历史的这面明镜总让我们洞照真相与本质。就是说,我们对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讨论与建议,急切地需要站在历史的平台之上,而不是凭着主观情愿来对当下的文学教育指手划脚。基本历史的言说才是有根有本的言说。
我们知道,在语文教育界,一般以1904中国文学从传统语文中独立出来为现代语文独立设科之肇始。在1904年至当下的百年历史中,中小学文学教育之思想、理念、实施究竟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究竟留下了怎样的经验与教训?如果不曾深入细读那些散落的历史文献,我们怎敢姑妄言之?因此,梳理、审视和剖析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发展思想与实践,还原历史的真实,再现历史的现场,这些都是迫不及待而又极有价值的语文教育研究。这么多年来,就我所见,真正全面研究中小学文学教育百年历史的著述,目前还是一片神奇的处女地。
《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的作者黄耀红继跟随我攻读硕士之后,又攻博三年。他是一个敏而好学、悟性很高的人。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的那个夜晚,当我读完他那篇题为《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的流变与反思》的硕士论文之后,心情非常舒畅,为他的选题,也为他的思想与文笔。也因为这一起点,耀红后来以《演变与反思: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作为他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我常想,人一辈子有很多事等着你去做,但真正能做好的事情或许就那么几件。耀红前后花了6年时间来思考中小学文学教育,这个过程应当是他生命旅程中非常有意义的一段。
耀红曾毕业于大学中文系,属于那种充满文学激情的人,即令现在,依然如此。他心仪文学而心性敏感,文字表达亦多具诗性色彩。他的这种禀赋使他几乎是带着一种文学信仰在研究中小学文学教育。当学术成为自己的兴趣,这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事实证明了,他这几年的学术研究也是值得肯定和称道的。
说《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是一朵学术奇葩,所言应当不虚。在我看来,该书是从1904年以来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中小学文学教育百年历史的专著,富于学术创新意义,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所“奇”之处有三:
一是全景式展示。本文全面梳理了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小学文学教育发展的百年演变过程,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百年发展史做出了比较合理的分期,对于中小学文学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绎过程做出了比较具体的历史描述与特征归纳。与此同时,文章还注重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想、文化的背景来探究中小学文学教育特点形成的深层原因。
二是掘进式揭示。全文系统地展示了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在课程标准层面、教科书层面、教学过程与方法层面的变革过程,深刻地反思了当下中小学文学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误区,为当下及未来的中小学文学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参照。
三是前瞻式昭示。作者在纵览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中小学文学教育要回归其审美本性,要通过经典文学的教育来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要确立文学语言的本位地位,以文学语言教育来统整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
从全书的结构来看,前有引论,后有结语,中间6章,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包括第一、二、三章;中篇为现实的关照与剖析,包括第四和第五两章;下篇为未来的前瞻与建构。整部著作,体现出由历史追溯到现实观照再到未来构想的基本思路,体现着由史实陈述到问题捕捉再到成因探询的基本思路,也体现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思路。
从研究方法上说,作者在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百年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既有宏观把握,又关注具体的案例。从论述中可以看出,他着重关注的是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对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规范,是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是存留于史料中的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理念、过程与方法。
我们深知,较之更多宏大的社会文化论题来说,不同时期关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言说本来就不是太多,也一直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因此,以百年为期来研究中小学文学教育本身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耀红能够完成他的研究,并出版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此间所付出的辛劳是可想而知的。
应当看到,真实的历史永远不可能像文章结构那般清晰。它是如此驳杂而繁复。很多时候,无论以怎样的言语来概括历史,很可能只是挂一漏万的权宜。因此,耀红对于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历史分期限于特定表述,不可能十全十美。特别是作为他的导师,理所当然要指出:本书所掌握的原始资料并不十分充足,对于中小学文学的问题剖析也还有待深入展开。不过,耀红君正当盛年,凭着他的勤奋与悟性,我想,“早春鲜花”之后应当还有更多的盛夏硕果属于他。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副校长)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4:07:33 | 只看该作者
注:本文已刊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觉醒

——评《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下文简称《史论》)是一部情理交融、史论俱丰、雅俗共赏的学术著作。我以为,这部著述意味着肩负重任而在历史长河中历尽磨难的中小学文学教育正在走向觉醒。

一、恍然“四悟”


读完《史论》,我们跟随作者对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历史长河作了一次美好的游历,剥开层层的岁月与封存的史料,“原来如此”般的发现与觉悟伴随着阅读全程。其一,《史论》之上篇,重点展示中小学文学教育百年进程,原来如此坎坷曲折,又如此轨迹明白。第一至第三章,作者分文学教育的近代独立、现代转型与当代发展对百年来中小学文学教育历史变迁作出详略适宜的史料梳理与思想归纳,对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其二,《史论》之中篇,重点揭示困惑与问题。我们看到,中小学文学教育领域的是非曲直原来如此错综复杂,又如此尖锐而突出,如此令人心痛。作者在第四、第五章分别阐述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论争与困惑、问题与成因,不仅在纷繁杂乱的文献资料中梳理出条理分明的线索,而且阐述了自己深刻的思考。其三,《史论》之下篇,着重论述了中小学文学教育发展的趋势走向,原来如此山重水复,又如此柳暗花明。《史论》的第六章从四个方面就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理念与策略阐述作者不用流俗的见解。其四,《史论》从引论到结语,洋洋28万言,集中昭示了中小学文学教育课程的价值、作用与深远的现实意义,它是原来如此平凡普通,又是如此至关重要!“文学是生命绽放的瑰丽花朵,是人类寻求生命超越的精神方式。”[1] “文学,真的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天使,是民族文化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2]
二、注重“四性”


我以为,一部好的学术著作至少应当注重专业性、系统性、感染性、可读性。《史论》在这四个方面都有优秀的表现。在专业性方面,《史论》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百年的变迁及其缘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仅引证翔实、归纳凝练、分析透彻,而且观点鲜明、话语清新、见解独到。在系统性方面,《史论》之篇章构思和布局,如同一座沉稳朴实的建筑,要素把握精准、关系处理得当,逻辑严谨、结构别致、体系均衡、脉络清晰。在感染性方面,《史论》除了述史论理之外,还自然而然地发挥了文学语言之优长,讲究以情感人,书中字里行间充满感情色彩,时而柔情含蓄、温情缓缓,时而深情涌动、热情洋溢,时而激情荡漾、豪情奔放。我以为,在学术研究中,只有饱蘸浓情的笔,才能写出那些令人动情、令人难忘的佳句——“如果说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那么,这种力量便是文学。”[3]在可读性方面,《史论》很多时候以文学语言表达观点,文字优美、笔触灵动、语句精辟、表达顺畅,可以说,一扫学术著作的枯燥和沉闷。作者说,“历史是一条不舍昼夜、涛卷如雪的时间长河”,又说“理性的追问如同照亮历史的星光”,这正是他将诗性与理性交融的写照。


三、深究“三题”


在《史论》研究的基础上,我谨提出四个方面需要再进一步深入切磋的题目。第一,专制主义和官本位意识是中小学文学教育所有问题与成因的总根源。作者在列举和剖析“实用”思想的影响与制约、科学主义的整体控制、“教化情结”与“训练模式”、“工具主义”下“手段”与“本体”的倒置之后,可以继续顺藤摸瓜、刨根探底,集中归结到更深处、最要害的祸根是滋生繁衍、流行毒害中国社会长达几千年专制主义和官本位意识。第二,信息技术和电子媒体是当代文学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信息技术飞速进步和电子媒体大量涌现,对文学教育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电影、电视、网络既是争夺文学读者时间的竞争者,诱惑、吸引中小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使文学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另方面,它又开创了文学新领域,培养了文学之合作者,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网络文学大幅拓展了文学内容和形式,使文学教育面临可资利用的机遇。第三,中小学文学教育要面向世界。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密切,外国文学也应纳入中小学文学教育视野。着眼于世界文学的话,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就会更加显著。



四、建议“三种”

中小学文学教育远远不只是一个理论课题,学术成果一定要真正为中小学文学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与思想支撑。为此,我建议,第一,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学文学教育,改革、优化课程标准,真正确立中小学文学教育的战略地位,明确主旨、突出重点、理顺关系,使之日臻合理、完善,为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第二,中小学校的校长和语文教师,要更加尽心、尽力、尽责地开展文学教育的实践,通过课堂的文学之窗为学生展现社会与人生的美、善、真,带领陪伴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引导他们开启追求美、善、真崇高境界;第三,文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广大中小学生的家长,要为孩子们的文学教育提供有利的家庭环境和必要的家庭条件,热心鼓励和支持孩子们热爱文学、积极参与各种文学活动,帮助孩子们遨游文学天空、畅游文学海洋,让他们从中体验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当然,作中成长中的一代中小学生,更要自觉接受文学教育的熏陶,培养文学兴趣,增强文学爱好,享受文学欣赏,提高文学品位,成为心灵优雅、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
注释:
[1] [2] [3][4] [5] 黄耀红著.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4.第6页,344页,2页
作者系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主要从事系统科学及其跨学科应用分析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11:35 , Processed in 0.12280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