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饭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 20:1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饭文化
来源: 文汇报(王大庆撰)  



饭文化

在中国,凡是吃喝都可与文化沾边,不是吗?喝酒叫做「酒文化」、品茶称为「茶文化」,吃菜谓之「美食文化」,就连饮水也美其名「饮水文化」……这天天离不开的主食——饭,自然也就有「饭文化」之说。

其实,饭文化早已潜移默化在人们脑海里,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挂在嘴边。你看啊,男人结婚承担起家庭生活担子称为养家餬口,出外求职谋生称为混饭吃,靠人养活称为吃闲饭,好逸恶劳专门去蹭饭的称为吃白食,下岗失业称为丢了饭碗,稳定的工作称为铁饭碗,公务员称为吃皇粮……这都是人生最基本、最通俗的饭文化。

饭文化自古就被人们称头等重要的大事,《汉书.郦食其传》里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孔子说:「食色性也」,可见吃饭的重要性。因为人说到底是一种动物,而不是不食烟火的神仙,吃是动物本能的第一反应。十月怀胎瓜熟蒂落的娃娃从妈妈肚里一出来就哭要喝奶,历经艰险死里逃生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找食物……吃饭是人类生存最根本的需要。多少年来,人们互相见面后的问候语就是「你吃饭了吗?」这话现在听起来虽然有些俗,但是改革开放前听起来却很重要。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已上小学,亲身经历了饥饿的恐惧。那时城市居民国家只能低标准供应一些小米和山竽干,为了充饥只能自已想办法「综合利用」一些「代食品」。我吃过的「代食品」有榆树叶、洋槐叶、野苋菜等,后来郊区能吃的树叶、野菜也找不到了,只好到黄海滩涂上采摘一种叫「碱篷子」的小灌木的叶,回来弄碎煮一下,加进一点盐,外面滚上点山竽面,就是很好的食物了。即使是这样的灾荒年代,人们还忘不了笑侃「饭文化」。叔父当时随工作组赴苏北农村参加整风整社,有一次中饭便是由蕃茄秆、玉米秆、山芋藤混合在一起糅合做成的代食品馍馍。用餐后叔父还吟了一首打油诗:「今天吃馍馍,大家笑开颜;渴望多少日,伙食大改善。馍馍端上桌,你我互谦让;拿在手中看,类似马粪状。送进嘴里尝,怪味满口腔;一口咬过后,二口嘴难张。狠心咬三口,呕吐倒胃肠;感谢造物主,有此大犒赏。」然而,在农民眼里,能有这样的代食品馍馍果腹已经很不错了,不少农民家只能以代食品糊糊充饥。

这种「饭文化」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认为是天方夜谭,然而这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到了七十年代,闹饥荒的情况虽大有好转,但吃不饱的局面却还是难以改善,我下放的公社由于田里盐碱重,只能长玉米、山芋等杂粮,且收成差,农民中午能吃上一顿玉米粗糁儿掺合胡萝卜、山芋煮成的饭就已经不容易了,很多时候都是喝胡萝卜缨子玉米糁儿粥。就是过年也未必能吃上白米饭。只有来了贵宾,农户才舍得从自已珍藏的米坛子里挖出一点小米招待客人。一次,我们知青组所寄居的房东家毛脚女婿上门,满以为房东李大娘能煮上一锅白米饭,谁知会过日子的李大娘只是一半米一半玉米糁儿煮成了「杂交饭」。事后,我们笑李大娘吝啬,舍不得给女婿吃好的,李大娘却神情严肃地说,等成为正式女婿再给他吃白米饭不迟。

那时,农村干部最喜欢到县城开三级干部会(指生产队、大队和公社三级干部),因为开会的这几天可以放开肚子吃,虽然伙食很简单,大多是自行烧煮的玉米糁子饭、青菜烧豆腐、咸菜汤之类,但开会代表都吃得如狼似虎,人人都要到饭菜填到「喉咙口」,这才很不情愿地放下碗筷。

而普通农民最盼的就是村里有人家娶亲。因为在婚宴上不但可以吃饱,还可以斗饭。那时因用红薯酿成的瓜干酒很是紧张,加之菜肴又简单,客人们都很自觉,概不闹酒,留下兴头斗饭。庄户人家由于干的是体力活,加之平常很少沾油腥,因而胃容量很是惊人,一般身材的汉子,吃上三碗饭是很平常的事;而那体壮如牛的汉子吃上四五碗饭更不在话下。我曾荣幸地出席过一户人家的婚宴,吃饭根本斗不过「农民老大哥」,两碗饭下肚便退下来当看客,而那些饭量大的壮汉也未必能笑到最后,记得当时的全场冠军就被一个驼背的老者获得,他在众目睽睽之下竟吞下了七大碗玉米糁子饭,最后打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20:12:13 | 只看该作者
嗝翻白眼在别人的搀扶下离开了桌子。让人很是叹服他的胃张力。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后,人们开始进入温饱。这时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们种粮的劲头被调动起来,土壤改良有了根本好转,水稻种植也已全面开花,米饭终于被端上了普通农民的饭桌,但也仅仅是能吃饱而已,吃好还谈不上。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后,吃饭这个曾经令无数国人头痛的头等大事,已不再让人头痛,全国各地相继取消了粮票,城镇人口定量糖油供应证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糖油全部放开供应,农民家中也有了余粮,已经打算奔小康了。

新世纪的阳光普照大地后,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开始为吃好而劳神,那粗糙的小米早已不见踪影,白花花的大米还要好中选优,鸡鸭鱼肉对人们来说是平常的家常菜,大家都在讲究吃得营养,吃得有味,吃得健康。

渐渐,人们又不再满足单一的大米饭,而是变换法儿将饭与菜肴一起炒吃,什么蛋炒饭、咖喱炒饭、榨菜肉丝炒饭、金华火腿炒饭、什锦炒饭、香菇炒饭、腊鸡炒饭、菠萝炒饭、生菜牛肉炒饭、扬州炒饭、台湾炒饭、日本炒饭、泰国风梨炒饭、西班牙海鲜炒饭、意大利墨鱼炒饭,等等,等等,不时上桌亮相、展示丰富多彩的饭文化,调动人们的口味。

可奇怪的是,人们的肚子突然变小了。就拿我家来说吧,过去平均每个人需要30斤大米,现在呢,买30斤大米,够三口人吃上一个月,乍听有些纳闷,可细想就释然了。过去是单吃饭,现在呢,是先喝酒吃菜,这么多菜肴下肚,哪来的容量吃饭啊。家庭也罢,煮一电饭煲饭可以盛起来放到冰箱里慢慢吃,可惜的是那酒楼餐馆的宴席,最后上的「主食」大多无人赏光,客人走后,它们也就进入泔水桶。

想想以前为吃饭恐慌,看看现在餐馆里雪白的大米饭、面条等进了猪子的肚肠,我这心里,总是有点不舒服。觉得人们在富裕了的今天,似乎又失去了些什么。于是,想到了写这篇「饭文化」,让人们重温一下过去填不饱肚子的岁月时光,好好领悟一下「饭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内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5 00:53 , Processed in 0.11588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