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空巢》告诉你:留守儿童的心是一道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4 02:3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空巢》告诉你:留守儿童的心是一道伤 2008年03月06日  作者:段成荣 戴朝伟 刘辉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全国妇联日前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0岁—17岁)约有5800万人,如何对这些孩子进行教育管理成了一个摆在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这些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母贴身的爱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是一个长期飘忽着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他们长期处于物质匮乏与精神困惑的状态,可是,他们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时代进步的牺牲品。他们与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他们的生存发展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精彩书摘】
为什么要把失望和孤寂带给我
  牛车
牛车著,重庆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空巢》一书从一个留守儿童的角度,讲述了在经济大潮来临、教育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不同层面人物的命运,特别反映了他们心理和精神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单亲家庭导致性格扭曲,重组家庭遭遇继父性侵犯……描绘了一幅留守儿童眼中的社会众生相。
  佳节里孤寂守望
  春节本该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可是为了生计,许多务工人员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在孤寂地守望着。
  平时在学校里有老师,有同学,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父母不在身边的失落感被淡化了。可是现在,年关将近,万家团圆,我与父母却相隔千里,接到他们从广州打来的电话,听到他们熟悉的声音,那种通过电话传达过来的亲情和温暖给我的只是一种伤感,我有时甚至希望父母在这个时候不要给我打电话,既然都已经决定不回来了,为什么还要把一种失望和孤寂带给我呢?
  此时此刻,我和奶奶需要的不是他们的电话和叮咛,而是他们能回到这老屋,一家人团团圆圆,在昏暗的灯光下围在油漆斑驳的木桌旁吃一顿团圆饭……
  冷月下忧伤长大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很多留守儿童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温暖,星期天也只能呆在学校或在亲戚家流浪,亲情的缺失使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面临着诸多问题。
  闷墩儿毕竟才18岁,尽管从法律和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他已经是个成人了,但是,他同样有着孩子脆弱的一面。几年的委屈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倾诉,打架、抽烟,甚至吃摇头丸只是他麻醉自己的一种手段。
  亲情的缺失让他像一头无助的小兽,在眼睁睁地看着母兽被猎人枪杀后,只能发疯般地到处撕咬,哪怕那是一块坚硬的石头、一棵带刺的树,甚至是一包自取灭亡的毒药。
  对此,我深有同感,多少个夜晚,看着那从学校宿舍窗户里斜射进来的冰冷月光,双眼圆睁,睡意全无,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只是觉得生活中似乎少了点什么,感觉自己就像一片孤独的小树叶,被狂风卷入茫茫大海,有时被抛向高空,有时又跌落到深不可测的海底,就那么起起伏伏,不知身在何方。父母的影子有时是那么的清晰,有时是那么的模糊,有时是那么的迫近,有时是那么的遥远……
  深渊前折翼坠落
  由于父母下岗外出务工,城镇同样产生了许多留守儿童,这些孩子面临的环境比农村孩子更为不利。家教的缺失让一部分自制力差的留守儿童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使他们的青春不再生动。
  黑暗中,屋子里横七竖八乱躺一气的少男少女沉沉睡去,发出了均匀的鼾声。他们是一个特定圈子里的人,留守儿童小飞告诉我,他们有的父母离异,生活在单亲家庭;有的父母下岗后外出打工谋生,把他们独自留在家中。
  这些家长以为这样做省去了后顾之忧,可是,他们哪里知道,这些脱离了父母管教的孩子,这些正处于躁动青春期的城镇少年,与农村空巢少年所处的环境相比,更为不利、面临的诱惑更多。
  当他们逃避学校的帮助,自我放逐于校门外踏入社会的时候,他们就如同掉进大海的一片树叶,海浪要把他们推到哪儿去,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这些孤零零的“树叶”,在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之后,只有极少数能够到达彼岸,更多的却被卷入无底的深渊。
  小飞死了,死于毒品过量注射,被人发现的时候,他半靠在麻柳镇一个肮脏的公厕,身边散落着那个夺去他生命的注射器。长发耷拉下来遮住了他的半边脸,另半边稚嫩的脸不再生动,呈现出死鱼般的灰白。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02:35:17 | 只看该作者
【专家分析】
那道墙和留在墙外的孩子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 段成荣
  我国有13亿人口。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国家用“户口”砌了一道看不见的墙,把我们的国家分为两边,一边叫城镇,一边叫农村。墙的作用就是希望人们不要随随便便穿过来穿过去,而是在原来的地方呆着,尽量少走动。目前,全国约有5.5亿人住在城镇这边,另外7.5亿人住在农村那边。
  墙刚砌好的时候,很起作用。城镇这边的人自然是不愿意过墙到农村那边去的,农村那边的多数人也很本分地守着规矩,不到墙的另一边去。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这边想到墙的另一边去的人越来越多,国家也说这墙太厚、太高了,就逐渐地把墙变得薄一点、矮一点,于是,就有许许多多的人从墙的这边跑到那边去了。这些人一开始被称为盲流,后来人们改称他们为流动人口,有时候也称农民工。
  流动人口也好,农民工也好,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在他们流动的过程中,他们的孩子怎么办呢?一部分孩子随父母一起越过了那道墙进入城镇,他们就是我们常说的流动儿童。在城里生活是相当不易的,各种花销多,还得让孩子有书读。于是,更多的农民工将孩子留在了家乡。这些父母流动到墙的那一边,而被父母留在墙的这一边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近年来,留守儿童在数量上比流动儿童增加更快,估计14周岁及以下的留守儿童的规模已超过4000万。
  规模如此之大,增速如此之快,留守儿童现象自然引起了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和学术界在内的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出现了专门以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小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因为广泛的关心和重视,为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前提是准确把握留守儿童的状况及与他们有关的问题。
  综合现有留守儿童问题的规范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群体与进城的流动儿童、农村非留守儿童相比,在成长和发育的多数方面其实是没有本质差异的,在受教育机会方面甚至要好于流动儿童和农村非留守儿童。当然,留守儿童也面临着一系列独特的问题。
  就受教育机会而言,笔者曾利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探讨了农村地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农村非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及其决定因素。我们把受教育机会定义为普查时儿童是否在学,分析对象为11岁—14岁的儿童。分析结果显示,一方面,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明显高于农村非留守儿童,但流动儿童的教育机会则明显偏低;另一方面,就留守儿童而言,与母亲一起留守的儿童,教育条件得到改善,但与父亲一起留守的儿童,以及单独留守的儿童,受教育机会则明显降低;此外,女童的受教育机会明显低于男孩。
  华中师范大学雷万鹏教授等曾在全国5省市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儿童身体发育、学业成绩与学习兴趣、儿童人格发展与心理特质等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并没有本质差异。作为群体现象,某些留守儿童所表现出的心理品质,如孤独、自卑、沉默寡言或叛逆等在非留守儿童身上也普遍存在;少数留守儿童遭遇人身伤害并由此引发性情孤僻、自闭等症状并不能代表留守儿童的普遍境况。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他们在成长和发育的大多数方面,和其他儿童是没有差别的。我们要尽量避免给他们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更不能偏激地把他们理解为旷课、逃学、辍学、偷盗、吸毒、抢劫等的代名词。
  当然,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面临着一系列特有的问题,亲情缺失是他们面临的最首要问题。儿童应该和父母一起生活,享受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但这些孩子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这是对他们正常情感需求的剥夺和伤害。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留守儿童还将面临其他一些问题,包括安全问题,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缺乏有效的安全隐患预防机制和有效的安全事故应急机制;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位和偏差;精神生活贫乏加剧了留守儿童心灵的孤寂感等。
  留守儿童大规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户口这道墙。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修整,使其逐渐变薄、变矮,甚至拆除这道墙;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父母也要更多地为孩子着想,在孩子年幼需要与父母共同生活时,要想方设法保证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在目前环境下,留守儿童急需全社会共同支持和关爱,尤其要在以下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
  留守儿童的幼小心灵应当得到更多的亲情抚慰;留守儿童中的一些特殊群体,如母亲外出流动而与父亲在家乡留守的儿童和独自在老家留守的儿童,他们在学习、成长、身体发育等方面面临更多的挑战,需要更多地给予重视;以往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主要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的关注,而对学龄前留守儿童和高中阶段留守儿童则关注不够。目前,全国学龄前和高中阶段留守儿童的数量均在1000万以上,加之所处成长和发育阶段的特点,学龄前留守儿童更需要与父母在一起,高中阶段留守儿童更需要父母的引导和约束,为此,建议加强对这两个年龄段留守儿童的关注。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02:35:51 | 只看该作者

【经验分享】
弥补亲情教育缺失的最佳途径
湖南省浏阳市山田中学 戴朝伟
  在山田中学,“留守儿童”的外延已经扩大了,不是单纯指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家里的孩子,而是指所有的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也就是说,在“山田模式”中,我们所关爱的对象涵盖了所有亲情教育缺失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委托他人监护或自我监护的儿童、单亲儿童、孤儿等。他们有一个共性:在学校、社会、家庭这个“三位一体”的教育环节中,他们的家庭教育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从关注到调研,再到实践,创立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山田模式”,已经成为全国留守儿童教育的一面旗帜。
  第一次见到欧兰英是在2002年的春天。当时,我作为初三毕业班的一名班主任去一个学生家进行家访,看到学生的邻居家大门口依着一个高挑而瘦弱的小女孩,看着门前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发呆。问及学生家长,他告诉我,孩子的父母在她还只有4个月大时就外出打工,已经有近7年没有回家了,孩子差不多已经不认识父母了,也不会笑,不懂得与人交往,旁边有个村民还说她“可能智力有点问题”!
  随后发生的几件事,让我和我的同事们彻底震惊了:2002年端午节前夕,一名女生怀揣着一封男友的书信喝农药自杀了。原来,孩子的父母离异,母亲把她扔给了外公外婆,自己到广东打工去了。孩子经不住诱惑,与一个社会青年谈恋爱并怀孕了,因为担心母亲端午节回来后发现,就自杀了。下半年,邻近一个乡镇的一位70多岁的老人自杀了,原因是老人的儿子媳妇都外出打工,孙女一直跟随祖父生活,后来孩子被祖父诱奸并怀了孕。2003年,一名刚转到我校读书的男生因打乒乓球与社会青年发生口角,在校园外被打成重伤,虽然远在广东打工的父母急忙赶了回来,却没有能够唤醒孩子。
  这些出事的孩子的生活都有一个共性: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孩子交给老人监护、委托他人监护或自我监护,而老人和委托监护人只知道让孩子吃饱穿暧,却普遍忽视了孩子的心灵健康。缺少亲情的孩子有的因此而过于依赖老人最终造成伤害,有的则出现不正常心理而走向歧途。
  第二年,我们组织全校中青年教师分成几组,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家访。调查结果显示:全校597名学生中,父母一方或双方长年在外打工的学生加上单亲儿童、孤儿,占了70%,有的孩子10年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对父母的印象早就模糊了。学校政教处提供的资料则显示,在经常违纪的学生中,有80%是这些亲情教育缺失的孩子。
  我国较早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学专家、中南大学湘雅附属第二医院儿童心理研究所副教授、2006年第17届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术会议优秀学术报告奖获得者范方博士在其获奖研究报告——《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一文中指出,亲情教育缺失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
  既然孩子们缺的是亲情,那么,我们就从亲情入手,给孩子们亲情关爱,让他们感觉到亲情温暖。于是,我们响亮地喊出了“让亲情无限延伸”的口号,开始了我们的亲情之旅。
  我们通过组建亲情家庭(教师与3个左右留守儿童结对),开展“五个一活动”(每周一谈、每月一通、每季一评、每期一聚、每年一庆)给孩子们以亲情关爱,让他们时刻都能够感受到亲情就在自己的身边。
  我们就是想通过亲情关爱活动,让亲情弥补亲情,让亲情带动亲情,让亲情回归亲情。也就是让老师的亲情关爱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教育缺失;让老师的亲情关爱带动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让父母明白在打工挣钱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同时别忘了教育孩子是他们必须肩负的重要责任;最终,父母与孩子在经常沟通的基础上,使亲情得到回归和升华。
  婷婷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孩子,可就是喜怒无常,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发呆,有时又无缘无故地对同学发脾气,成绩也急剧下降。班主任老师很着急,却不知道如何是好。组建亲情家庭时,婷婷选择了她原来的语文老师戴体斌。虽然戴老师的“家庭”还有两个成员,可戴老师还是把重点放在了婷婷身上。他了解到,孩子5岁时父母就开始闹离婚。一次,外婆去看她,发现她已经半个多月没有洗澡了,头发蓬乱,身上发出一股难闻的怪味,外婆心痛地把她带回了家,从此祖孙俩相依为命。父母在她8岁时离异,母亲另嫁他人后,又生下一男一女;父亲只能外出打工养活一家人,根本无暇也没有能力照顾她。进入初中后,孩子越来越懂事,也就越来越感觉心理不平衡,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自己的父母会这样对她,让她生活在一个没有亲情的世界里?此后,戴老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陪婷婷聊天,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不在身边,一样有人给她亲情关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分别和婷婷的父母沟通,让他们知道关心孩子的重要性,也让他们懂得给孩子一份亲情、教育好孩子是他们应尽的责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戴老师的工作不仅感动了婷婷的父母,还感动了她的继父。2007年正月初八是婷婷15岁生日,戴老师推掉了所有的应酬和婷婷的父母、继父一起来到婷婷的外婆家,给婷婷过了一个让她终生难忘的,也是她有生以来最快乐的生日。后来,婷婷在日记中写下了亲情散文《我有三个好爸爸》,而她与三个“爸爸”的合影也成为了她最珍爱的照片。
  开展亲情关爱活动后,欧兰英就自然而然成为了我的“家庭”中的一员。刚开始的两个月,我想尽办法与她交流,却都得不到她的回应,她依然不会笑,也不和别人交往。2007年正月初四,我带上给她买的礼物,和女儿晓曦一起来到她家看望她和外公外婆。一见到我,她就轻轻地叫了一声“爸爸”,让随同采访的长沙电视台的记者们都感到十分惊讶!也许,是她真的太渴望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关爱她,也许是她太渴望有这么一份亲情吧!此后,我们的交流就轻松多了,如今的小兰英已经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子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的老师就是用他们无私的爱在关怀着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了另一个温馨快乐的“家”,让他们每时每刻都能够感受到亲情关爱,弥补了他们的亲情缺憾。

4#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02:36:25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故事】
见一次爸爸妈妈咋这么难
湖北民族学院 刘辉
  我多么希望可以在进门的那一刻亲切地唤一声“爸爸妈妈”!可以向爸爸妈妈讲述这一个月来的生活情况,汇报我的学习成绩。可每次我回到家,门前只有杂草丛生,冷清、厚重的大门显露出一种饱经风霜的沧桑感,唯独没有开门的那一刻应有的激动和喜悦。
  自从我上高中后,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而且是去了遥远的深圳,一年中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我住在学校,每月才放3天假,我多么希望可以在进门的那一刻亲切地唤一声“爸爸妈妈”!可以向爸爸妈妈讲述这一个月来的生活情况,汇报我的学习成绩。可每次我回到家,门前只有杂草丛生,冷清、厚重的大门显露出一种饱经风霜的沧桑感,唯独没有开门的那一刻应有的激动和喜悦。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最思念我的父母,总希望有一天回家后的团聚不再只是幻想,而能成为现实。
  在学校里,每到周末,都会有很多家长用保温瓶送来可口的饭菜,所以周末也就成了同学们最期待的时候。一下课,同学们就在人群里寻找各自爸爸妈妈的身影,然后飞一样地跑过去,开心地吃起来。我也不例外,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在人群里寻找,直到所有的父母旁边都站着孩子的时候,我才一个人默默地走开,不得不去食堂买那又贵又难吃的饭菜。这时,我心里总是想如果爸爸妈妈还在家就好了,真是太思念妈妈做的菜的味道了。
  高考前的一个月,不知为什么,书是再也看不下去了,只想静静地等待高考的来临。每天想得最多的也不是书本内容了,而是对暑假生活的安排和对大学生活的憧憬。
  高考那天我是一个人去的,到了考场才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是由爸爸妈妈陪着来的,为他们准备这准备那,忙得不亦乐乎。考完了,有的父母在门口等着,关切地问这问那,自我感觉不好的也能得到父母的安慰,而我只能一个人安静地离开。庆幸的是,这并没有影响我的情绪和取得高考胜利的信心。因为,在刚上高三的时候我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考上,决不复读!那时我唯一的信念就是要考上大学,爸爸妈妈也对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成绩出来的那天我打电话告诉爸爸,能够很明显地听出他比我还要高兴。
  现在,大学快要毕业了,回顾4年来的点点滴滴,感慨颇多。大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大一大二糊里糊涂地就过来了,到了大三才意识到应该认真考虑以后的人生之路了,所以大三时我确立了考研的目标,打算考法律硕士,多学一点法律方面的知识,再结合本科阶段的专业,去出版社做一名出色的法律图书编辑。
  现在,农村里流行着一个很不好的观念,令人担心,那就是读书无用。很多人认为,读个大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每年还要花一万多元钱,好不容易毕业了,还找不到工作。那些从小就出去打工的孩子虽然苦一点,但能赚不少钱,到了成家的年龄就不用愁了,父母也可以少受一点苦。再者,那些从小就出去打工的孩子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还不如他们,这就是读书无用这种观念产生的根源。这一点对那些父母不在身边而学习成绩又不好的孩子来说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致使他们更不想继续读书了。
  相比较而言,我是幸运的,至少在初中的时候天天有父母的悉心呵护,不用很小就自己洗衣,还可以天天回家吃妈妈做的可口饭菜。像那些才上小学就离开父母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爸爸妈妈只有过年时回来几天,平时有什么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都无处解决。据我所知,这些问题老师基本是不管的,也管不了,因为人太多了,在农村这种情况太普遍了,几乎所有的年轻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带孩子去城里上学又会遇到种种困难。
  如今,是到了该为留守儿童做些事情的时候了。心灵是需要呵护的,只有在爱的呵护下,心灵才能健康地成长。若父母不在家,老师就该部分承担父母的责任,应当发挥老师的作用。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老师对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进行全面的帮助和辅导,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政府也可以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帮助这些孩子,比如在农民工子女就学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建立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等。要让这些留守儿童在父母不在身边时也能时刻感受到爱,来自老师、来自整个社会的爱。让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而不是沉浸在爱的思念中……
  《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6日第6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2:23 , Processed in 0.11084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