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语三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 20:2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语三忌
毛荣富
某刊物有我之“评改作文”专栏,为此,他们每月都会发几篇习作过来,其后都附有批语。令我惊诧的是,教师批语中存在的问题似比学生作文中的还要多,还要严重,从中可以窥见当下作文评语之不良倾向,故提出评语“三忌”。

一忌取悦学生。一篇找不到亮点的作文,教师居然批道:“你的写作才华令我赞叹,未来的文坛之星正冉冉升起”;明明是基本功尚未过关,评语却说是“完美的作文,精彩的构思”;文辞华美不实,却夸学生“你的语言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庸俗的讨好、无原则的吹捧,用于对待上司,尚且令人鄙夷,更何况是用来取悦学生;整个教育品格的下降,由此可见矣。看到此等评语,不懂事的孩子会盲目自信,有头脑的则未必会高兴,等到他们懂事之后,则定会把此事当作笑谈。这只能使年幼无知的孩子产生错觉,甚至误入歧途。这是教师人格的自我矮化,非人格独立心态健康之教师所愿为也。能够赢得学生认可和敬重的,只有要靠教师的学识和人格魅力。
二忌陈词滥调。教师辛辛苦苦写的评语,学生往往看一眼就扔下了。这也难怪呀,你的评语,翻来倒去就那么几个名词术语,空泛乏味,了无新意,有谁爱看?有这样一则堪称经典的批语,——某生喜在作文中用“而”字,该用不该用的地方都用“而”,于是教师批道:“当而不而,不而而而,而今而后,而已而已。”评语共十六字,却连用了九个“而”字,表面看来仿佛也在滥用“而”字,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幽默风趣而又击中要害。请问,这样的批语怎能不吸引学生?
三忌思想缺失。许多批语只是着眼于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而少有从思想内容上的点拨引导。认识有偏差的,却未能指出;犯有知识性错误的,却未能予以纠正;明明存在着心理毛病的,也未能加以疏导。其实,作文批语,更应看作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
记得我读初中时,作文结尾总爱揭示一番“意义”,记一次劳动,要讲到对思想改造的意义,记一次春游,也要加一句“啊,我爱祖国的美丽和伟大”。我的语文老师吴子佩有次在批语中写了一首诗:“不必刻意寻‘意义’,写出‘意思’乃本事。若要文章有意思,平常事中觅意趣。”这首关于“意义”和“意思”的小诗,一下子点醒了我,且使我受用终生。老师讲的已经不仅是作文,也是一种人生哲理啊。“意义”和“意思”虽一字之差,内涵却大异。一个能把世俗生活过得有意思、写得有意思的人,一定是懂得生活真谛、有着审美趣味的人。
有人说,语文教师写评语,应当是信手拈来,皆成佳句。喜欢写作的我也常喜欢在批语中“露一手”。某生在《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一文中,大讲要飞往祖国和世界各地。我在文后只批了这样一句话:“翅膀说:‘许多人都渴望我长在他们的肉体上,很少有人希望我长在他们的心灵上。难怪古往今来,很少人懂得,什么叫做真正的飞翔。’”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清代郑板桥的一句诗:“瘙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我们语文教师是否也可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4 21:47 , Processed in 0.08856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