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荐阅]:一节美术鉴赏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2 12:0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犹大真可怜!
——宽容是人性中最美丽的花朵

仙居安洲中学  应柳芬

[案例]:

    我在初二某班上课,内容是赏析达·芬奇于1495年~1497年间作于意大利米兰教堂餐厅的壁画《最后的晚餐》。这张世界名画讲述的是圣经故事《基督受难》。



    我绘声绘色的向我的学生讲解这幅名画。画面表现的是:在逾越节的一个晚上,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正在进餐時,耶酥摊开双手平静的对众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第二天耶稣就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但耶稣并没说他就是犹大,众门徒也不知道谁将会出卖耶稣。听了耶酥的话后, 引起他十二个门徒的骚动和各种反应,众门徒又是悲哀又是愤怒,都争着问:“是谁出卖了我主?”耶酥知道,门徒们也知道,这晚餐也许是最后的一餐了,门徒们惶恐不安,互相发誓......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里,通过窗子,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在耶稣右边的一组中,我们看到一个黑暗的面容,他神情紧张,身子稍向后倾,用右胳膊支在桌子上,手里抓着一只钱袋。我们知道他就是那个叛徒,犹大·伊斯卡里奥特。这十三个人中,惟独犹大的脸色是灰暗的。达芬奇对这幅壁画人物心理变化的掌握极为传神,这也是《最后的晚餐》之所以被称为旷世杰作的原因之一。
    赏析到高潮时,学生沉醉于我对这幅画的渲染,心中的正义之火被激起。大家对耶稣的崇敬感由然而生,对叛徒犹大的行径表示出了深恶痛绝。我对这个现状很满意,这正是我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正当我们沉浸在这个故事中的时候。突然,张文元同学举起了手,我示意他起来说话。他说:“老师,我觉得犹大真可怜”!此语一出,绝不压于耶酥的那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在教室里激起了波澜,就似耶稣的众门徒一样,教室炸开了锅。张文元的同学们群起而骂,骂他同情叛徒也是叛徒,在大家的唾骂之下,张文元低下了头。此时,我的心里也很乱,如果我按照原计划继续上课肯定是上不下去了,因为张文元同学已经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了。所以,我必须要稳住学生的情绪,并给张文元同学一个讲述的机会,并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极佳的教育契机,是让学生拥有一颗善良而宽容之心的教育契机。于是,我马上带头鼓起了掌,同学们在我的鼓掌声中冷静下来,同时也诧异的看着我,我说:“知道老师为什么鼓掌吗?我是为我们班有一个心胸如此开阔的同学而鼓掌的,我们先让张文元同学来说一说原因,好吗?”
    张文元在我的鼓励之下,似乎心有灵犀般的说:“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犯错误,如果他能够改邪归正,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机会呢?为什么非要一棍子把他打死呢?如果我们不宽容他,那他永远都没有改正的机会了。大家都在批判他,呵斥他,也许他这么做是另有苦衷呢?所以我说犹大真可怜”。好学生,好胸襟,多好的境界呀!这次不用我说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趁热打铁将宽容的这颗种子悄悄地植入了学生的心田。我把话题拉回到《最后的晚餐》这张画,大家再分析一下,耶酥明知道是犹大出卖了他,那他有没有怨恨呢?没有,当然没有,他胸怀大度,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对犹大并无责备之意,也没有让他的门徒为他报仇,因为他拥有一颗宽容之心,他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停止对犹大的救赎。他让其他门徒忘掉仇恨,远离仇恨,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宽容一切,他的宽容让我们所有人都崇敬他。但他的门徒由于怨恨没有宽容犹大。耶酥死后,暴躁的彼得割了犹大的耳朵,后来犹大因为不能得到别人的宽容因悔恨而自杀。
    最后,我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刚发生的真实的故事《一个父亲的赎罪之路》。成都孙伟铭于2008年12月14日下午5点左右由于醉驾造成了四死一重伤的严重后果,并于2009年7月23日被宣判死刑,受害者家属全部高举双手,鼓掌欢呼。30岁的孙伟铭说:“我希望能用余生对死者的家属进行补偿,我还年轻,我并不是漠视他人的生命,我根本没想到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而酿下如此大祸,希望法院能给我一个救赎的机会”。他那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四处奔走于受害者的家人之间,,希望能够得到宽容,给年轻的儿子生存的机会。最终,得到了受害者家属的宽容和谅解,最终法院采信了受害者家属的建议,刀下留人,重新改判为无期徒刑。而令人感动的是伤者家属希望孙伟铭能好起来,并在得知孙伟铭的父亲患有癌症后,还为他捐了600元钱。此时,人性的美好得以显现,这个世界也充满了浓浓暖意。弘一大师《格言别录》说: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因此,拥有宽容之心就拥有了幸福而快乐的人生。
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偏离了我的预期目标,但我庆幸当时我没有断然否决张文元同学的那句“犹大真可怜”。宽容之心本就很难培养,现在的社会纷繁复杂,人们相互之间勾心斗角,斤斤计较,人若犯我,我必还他千万倍,直让对方身败名裂永无翻身之地才罢手,又有几人能够宽容待人呢!所以面对学生的宽容之心我更加要小心翼翼的呵护,同时要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宽容之心。宽容是人性中最美丽的花朵,最美丽的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最崇高的境界,能够宽容别人的人,其心胸像天空一样宽阔、透明,像大海一样广浩深沉。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我使孩子们拥有了宽容之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1d73f60100mnlq.html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12:02:32 | 只看该作者
李力加:







高中美术鉴赏学习的核心是:需要唤起学生进行美术批评的热情。热情由哪里出?美术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觉经验。当学生的知觉经验与课堂中的鉴赏主题(内容)发生关联的时候,学生就能够有相当精彩的美术批评。
美术批评的表达程度,是检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有效性的本质。但是,中国的高中美术老师们似乎不会将美术批评作为美术鉴赏课的作业,总认为,“作业”应该是画作。
美术批评作为课堂教学检验的文本作业,真实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影像文本,也就是录像。但这样的要求可能就是奢望了。美术教师需要将录像里学生最精彩的对话笔录下来,然后,在第二次课堂上,将笔录文本呈现给全体学生,这样就能够唤起全体学生对于美术批评的激情。在无法进行录像的常态教学里,有想法的美术教师可以采用录音笔的方式,自然录制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表达话语,然后,在课后再进行局部整理。
美术批评作业的第二种方式为写作。但是,由于高中学生文化课学习压力大,美术课无法再布置新的作业,所以,这样的文本作业在实际教学中并不好用。因此,我建议,最好的美术鉴赏作业还是课堂中的对话。而且,这样的对话一定要交给学生来主持。例如,教学中请某组学生选出一人,以自己的第一印象对作品的看法,由此,引出其他同学的争议。教师的作用为导演。要引导学生争论,辩解,这样才能产生好的美术鉴赏学习效果。
对所鉴赏的美术作品,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美术鉴赏的学习并不是课堂上听着美术教师讲什么,学生去接受什么,这样的教学不是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的课堂,需要美术教师将话语权交给学生。而且,需要由学生们集体与美术教师合作,重新构成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学科知识。
例如,湖南美术出版社版高中《美术鉴赏》中,“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一课许多老师都在上,但是,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只有美术教师在讲,讲什么呢?讲得东西学生并不喜欢听,因为,这样的课堂学生并不参与创造美术学科知识。
这一教学主题里,“自画像”为学科要素,教材所提供的作品有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讲丢勒的作品,美术教师总是用布道的方式,讲丢勒与基督的关系,美术教师需要思考,教材里、或者是美术史上,仅仅这样的讲述合适吗?因为,这样的讲述并没有涉及到作品呈现的美术学科要素。即便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地讲,美术教师还是需要分析此作品中(画面的视觉图式上),丢勒是如何运用自画像特有的学科造型要素,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描绘,以此表达自己心境的。如果只讲了与丢勒相关的故事,能说教学有效吗?
讲丢勒这位艺术家的自画像,如何唤起学生的知觉经验呢?这就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学生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呢?
拿到湖南版美术鉴赏教材,美术教师要思考,要自己重新整理思路,每一教学单元中的某一课,其学科要素是什么?作品呈现出的形式原理(审美元素)又是什么?有了这个主线,再结合教材的参考书上的资源进行设计。
美术鉴赏的教学方法上,教师必须将自己“知识霸权”(对美术学科知识把握的程度)拱手让给学生。也就是说,首先,要依靠视觉的第一印象来分析作品,要启发学生从画面的第一印象开始,逐渐进入到对作品蕴涵的美术学科要素及形式原理的分析。这样才能鉴赏出作品的意义。
你需要思考:当一位学生向你发难:“老师:请你给我讲讲,这幅画好在哪里”?这个时候,你是按照教材上的东西讲,还是采用启发学生对作品质疑后的生成性、研究性学习。
当你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这样方式的美术鉴赏学习后,他们所积累下来的能力,会让美术教师吃惊的,这个时候的作业就精彩了。因为,你改变的学生的思维方式。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12:03:53 | 只看该作者
李力加:




   高中美术课太难上,特别是在美术学科要素与形式原理两条线索中,如何能够使学生学到和理解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文化。温作市老师在本次高中公开课比赛中,为湖南版《美术鉴赏》教材中托物寄情”这一主题进行了独自的阐释。这样的教学设计建立在他对教材的广泛阅读研究和比较选择后,力图使自己的诠释达到课堂教学里有效应用,在重点围绕教材里八大山人作品进行个性化解释的同时,又选择西方美术中梵高经典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并立体引用中国美术学院许江《葵园》系列作品,其想法是贴近学生的需求,使美术学科知识与形式原理的分析落实于现实生活。对于教学设计这样的创编组织,来自于温老师长期读书的结果。为了上好这一课,他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基础建立在广泛读书的基础上,目标是使高中学生能够达到美术学习中对托物寄情”意义的深刻理解。这一教学,在本次课堂评比中以一等奖第四名的成绩,让在场老师们为之一惊!我是在事后知道这个成绩的。于今想来,此课之难有几点:1.如何能够使学生喜欢中国文化。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及实施的方向。这是因为,美术课程的首要任务之一,需要传承自己的文化。但是,中国画之意境,又是离开今天中国社会现状非常远的精神状态。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斥的现实社会里,中学生们的思维状态,如何能够调整好,如何能够真正的在体验中对此境界有所认识呢?这是自己对本课教学的质疑。2.美术课堂需要这样的教学主题。但是,实施这样的教学主题又需要连续的、积累性的奠基,这样,学生们才能在精神上有所提升。为了公开课的比赛,所有的教师都可以深入地研究,尽力付出,而在常态的美术课堂上,能否持续这份特别的关注吗?如今发生的故事,均是围绕着公开课而进行的,假如没有了公开课,又是怎么样的教学状态呢?3.课堂上究竟给学生多少。看公开课比赛,最大的感触就是教学内容上“加法”太多,美术教师都想多给学生讲些什么,总认为自己讲得不清楚,要多讲。但我还是感觉,对教学目标的把握程度,始终为困扰中国美术课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点。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温老师的教学内容还是多了一点,总感觉他在教学主题的达成上没有更深入。来到黄山的晚上,与很多美术教师都谈这个问题,特别是对即将代表浙江参加全国比赛的老师,自己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否更简化、淳朴,由此而更深入呢?我的教育观:人类社会上大概可以划分出两批人:一些人是知识的创造者,还有一批人是知识的接受者。对于美术课程来说,某些人创造了美术学科知识,但是,在知识的接受者当中,学生是主体、是核心。美术教育课程的学习,不能、也不应该将少数人创造的美术学科知识、美术历史与文化知识,用单一的传授方式给大多数学生来接受。接受式的学习是在学生想接受的情况下,其自己就能够在网络里查询到的东西,这是如今时代的学习特点。而课堂上的美术学科知识,应该是学生、美术教师、美术学者、生活现状共同对话中思考、质疑、或者共识。带着这样的认识高度,即将走进徽州大剧院,看看全国美术公开课的现场,是否有美术教师能够带给我们这样境界的课堂教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5:54 , Processed in 0.13746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