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种豆南山:“都市田园”的精神祈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31 06:3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种豆南山:“都市田园”的精神祈望
——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教育创新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
李庆明
  这里是一方神奇的热土,这里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的童年乐园,这里是豪情万丈的创业者的精神家园,这里是教育的都市田园。
——摘自《科技日报》(2005年3月8日)
  呼唤教育的精神追求和皈依,反对任何形式的精神奴役,崇尚扎根于心灵深处的对自由、尊严、纯真和诗意的精神祈望。而都市田园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尝试。“都市田园教育”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温情,释放出生命灵性。它的“自由生长、适应生存、丰富生活、健全生命,培养有德性、有活力、有内涵、有情趣、有气质的都市文化人”的目标,使学生的素质明显提高。
——摘自《人民日报》( 2005年8月18日 )
  “都市田园教育”,实际上是想在学生们内心植入一块可以平复躁动的“世外桃源”,让他们面对日益复杂和残酷的生存竞争时能够固守心灵的平静。
——摘自《南方都市报》(2006年9月13日)
  深圳湾畔,涛声阵阵,红叶翻飞,白鹭翔集,演唱着千年不绝的天籁之音。在华侨城异国风情的波托菲诺社区旁边,耸立着一座中西合璧大气磅礴的校舍,登高而望,校园内黄墙绿树,翠竹鱼池,阡陌交通,风光旖旎。这就是近年来闻名遐迩的“都市田园学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央校”)。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高尚社区华侨城内,占地34000平方米,是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于2002年7月联合创办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首任校长陈如平博士,陈如平博士领导参与创校的16名员工以令人惊叹的艰苦卓绝和创造智慧,为央校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提出“有教无类、出类拔萃”的办学宗旨,“科研先导,人文关怀,环境绿色,国际视野”的办学思想,“人本、民主、科学、发展”的管理理念,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的课程主张,并在多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改革尝试,都为央校的发展留下一笔可以细细咀嚼和享用的财富。2004年1月,我正式出任第二任校长。几年来,学校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区政府和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扶持下,在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的鼎力襄助下,以“都市田园教育”这一核心理念为引领,以改革创新、追求卓越之精神为动力,创榛辟莽,不懈求索,全面推进“文化学校”、“自主学校”、“智能学校”和“都市田园学校”的办学战略,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德育创新、课程创新和队伍创新,其“都市田园教育”、“文化立校”、“草根管理”、“公民教育”、“文化阅读”、“新英才教育”、“田野式教研”等大胆而成效卓著的改革探索备受关注,冉冉成为全国素质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广东省广播电台、《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电视台、《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蛇口消息报》等媒体相继广泛报道了我校的教育创新,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任何成功的教育改革都有深刻的文化价值支撑。这种价值支撑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学校精神哲学的建立,学校精神哲学为学校的所有领域(管理、课程、教学、环境等)灌注一种积极的精神生命,成为所有员工共同而恒久的价值引领、信念向导、终极关怀和智慧追求。可以说,学校教育的改革,从根本而言,是学校哲学的改革!
  哲学是“爱智”,是“闻道”,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语)。它是直探心灵堂奥的生命智慧,是人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缺失了“活的灵魂”的教育必然会将儿童,同时也将教师自身带入一个他们倍感陌生、抽象、片面和异己的地带。学校教育需要哲学的秘密正在于此。所以,我们的改革从奠筑共同的精神基石入手,呼唤教育的精神追求和皈依,反对任何形式的精神奴役,拒斥心为物役的精神扭曲,以富有最高价值指向的文化精神为引领,崇尚扎根于心灵深处的对自由、高卓、尊严、纯真、圣爱和诗意的精神祈望与眷注,以使教育者从教育的表层领域超拔出来,进入虚静灵动的智慧境界,表现出超然物外、高瞻远瞩和得风气先的精神气质,建构积淀厚重、情理交融、充满活力、风貌独特的学校教育文化,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长久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为此,我们选择了“都市田园教育”。
  都市田园教育是回眸传统、立足现代、面向未来的一个战略选择,是对新兴都市文化发展走向对都市儿童教育诉求的一种积极回应。我在经历十多年乡村和城市教育实验的基础上,考察和梳理了田园文化思想的历史脉络,综合中国的传统哲学中的田园思想、现象学关于“回到生活世界”的观念、后现代主义的怀乡理论、当代深层生态哲学有关人类回归自然进入生态生活的见解,尤其是根据马克思有关“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以及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伟大哲学思想,提出了田园教育哲学的主张。这一主张在他2005年向现象学国际哲学大会提交的《哲学回归田园:一个现象学的透视》一文中得到详细的阐述。我认为,田园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新自然主义背景。但这种自然主义不同于卢梭刻意与文明社会对立的自然主义,不同于机械论强调外在自然环境决定社会历史进程的自然主义,不同于实证主义意义上的自然主义,也不同于各种新旧生态学意义上的自然主义(包括所谓“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而是一种融合了人类学和历史辩证法的自然主义。“田园社会,田园生活,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这样一种涉及外在自然、社会、精神文化等全部领域的新自然主义生活。”“田园世界实际上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栖居于田园世界中的人就是‘自然化的人’!在这个田园的生活世界中,人显得和谐而不混沌,宁静而不死寂,淡泊而不冷漠,自然而不蛮野,适意而有憧憬,简朴而有韵致,温情而有理性,诗意而有智慧,如此等等。”都市田园教育就是基于这一人生哲学和人性哲学思考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
  都市田园教育是一种基于自由、开放、和谐的现代都市文化情境的新教育。它以“有教无类,出类拔萃”为宗旨,以“欲仁爱智,返朴归真”为校训,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文明成果,努力挖掘新型都市文化资源和优势,创造性地继承我国优秀的教育文化传统,建构开放而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课程模式、教育模式和教学模式,全力打造有活力、有德性、有内涵、有情趣、有气质的“都市文化人”。 她的基本理念是:
  一、释放自然天性
  “儿童自身隐藏着一种生气勃勃的秘密。”(蒙台梭利语),田园教育主张重新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它坚信,儿童作为人,是亿万年生命演化的最伟大的成果,是自然进化阶梯上的最高存在物,在儿童的自然机体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天性”、自然禀赋或潜能,它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这些禀赋和潜能在适宜的情境条件下必能释放出强大的冲动和能量。既然儿童世界,儿童的“自然天性”根本不是人们想象的只是由一些需要我们改变的荒蛮野性构成的,而是富有的,灵动的,期待成为现实的,那么,教育就不单纯是一种“塑造”、一种“改变”、一种“授予”,而更应当是释放人的天性,激活人的潜能,唤醒人自身自然中沉睡的力量。一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的那样:“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只有这样,才会带来儿童的全面人格、自由个性、感性生命以及主体性、创造性的真正“解放”。这是田园教育的根本原则。
  二、体验人间温情
  田园教育认为,物化社会的缺陷、转型时代的失范、理性教育的偏颇以及应试教育的弊害所造成的人的情感世界的贬损与荒芜的确是惊人的,恰如泰戈尔诗句所言:“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刀。它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冰冷的理性教育导致了另一个意义上的“儿童致死”。我们痛切地感受到孩子感触、感觉、感受、感动、感悟的迟滞,它充分证明了理性之刻板、冷漠、二元化等弊疾。情感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无比迫切和重要。田园教育呼唤人间温情的回归与重建,希望通过情感教育,包括生存情感、理智情感、审美情感、道德情感的培育,为儿童缔结一根连缀情感与环境、情感与认知、情感与理性、情感与意志、情感与语言等,总之,情感与人性的所有方面的纽带,找回人类丢弃的诗意栖居、温情脉脉的心灵家园。
  三、回归真实生活
  田园教育认为,真实生活儿童精神世界的诞生地,是儿童生命力量得到滋养和壮大的沃壤,是儿童人格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传统教育却以教育是未来的“准备”为价值取向,割裂了教育与儿童生活、自然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闭门造车,孤芳自赏,为令人窒息的阴霾所笼罩,学生面对的是狭小的课堂,枯燥的概念,僵死的符号,现代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似乎把儿童从狭小的境域中解放出来,但过早进入虚拟世界,同样割断了儿童与活生生的真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撕裂了他完整而圆融的生命世界。因此,田园教育主张以“适应生存、丰富生活、健全生命、自由生长”为目标,回到被遗忘和遮蔽的、充满诗意的感性光辉的生活世界,回到让每个儿童自由栖居、并且全部身心都在其上蓬勃生长的大地,生命意义和价值得以彰显的澄明之境!即使是课堂,田园教育也主张对它进行改造,促进学校特别是课堂和真实生活相融通,以使儿童即使置身于校园和课堂,也会感受到世界的广阔,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息息相通,感受到生活世界的真实。
  四、提升生存智慧
  田园教育认为,传统教育重视知识智力的教育并不错,但还不够。比知识智力更重要的是智慧。智慧,包括直觉的智慧、艺术的智慧、创造的智慧等,既是本原性,又是超越性的。儿童身上天然蕴藏并不时迸发出最鲜活、最富灵性的智慧火花,它犹如生命之初正在发芽的种子,企盼萌发,期待破土而出。教育的使命就是要为智慧的增长培育土壤,提供支撑,就是要创造一种更自由开放的教育情境,呵护、激活、生成儿童的天然智慧,与此同时,又通过必要的训练、精明的洞察、严格的控制、细心的检查和深刻的检讨,培养、提炼、升华更复杂、更高超、更自由的智慧。我们相信,智慧的种子一旦在丰饶肥沃的土壤中破土而出,就会不断超越自己,个体的全部生命力量就会日益壮大起来,在它的牵引下,儿童的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社会品质,以及扎实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必然会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对儿童整个心灵的滋养与完美人格的提升。
  五、建造精神家园
  田园教育认为,汲汲于现代化、工具化、理性化、城市化、成人化的现代教育,尤其是都市教育背离自己的精神家园远矣。精神家园的失落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误、幽暗甚至荒芜,它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根底、有智力没情怀的“怪物”。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田园哲学思考、体现田园文化价值终极追求的校训:“欲仁爱智,返璞归真”。“仁”、“智”、“璞”、“真”拾级而上,渐入至境,其最高的目标就是审美人生经验的获得。“返璞归真”的“真”是“任真自得”的心灵和谐与自由,也即审美人格的解放。席勒说过:美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黑格尔也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田园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追求心灵升华而又无处不在的审美教育。它企盼通过以美发辞、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育德、以美健体的教育,令精神增益,人格升华,心灵自由,进而实现西方自康德、席勒以来,中国自蔡元培以来绵延多少年代的希翼通过审美促进人格全面生成的梦想。
  这样一个充满挑战性并且充满哲学玄想和乌托邦梦想的教育理念刚一提出,就引起议论一片。在许多人看来,“都市”和“田园”正式人类生活的历时性的两极,根本不可能实现共时性的并存与融合,现代教育应当追求的是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等目标,提倡回归田园,尤其是在一个新兴的发达城市提出这样的主张,要么过于浪漫,要么就有倒退之嫌。有人把都市田园教育讥笑为在学校圈起一片菜地瓜棚,围养一些家禽牲畜,为城市学生提供一个参加体力劳动的场所,一位教育专家在一个范围很大的教师培训会议上,不惜花费很多时间驳斥田园教育的荒谬……“央校”的老师并没有过多参与这样的争论,而是通过坚持不懈的扎根课堂,扎根实践的努力和探索,逐渐理解、体会、领悟、践行、充实、丰富并日益坚定都市田园教育的理念。如今,在央校,从校园绿色生态环境的营造,到充满文化内涵的课堂教学,到琳琅满目、意趣盎然的主题大单元活动和野外活动,到田野式的教师文化研训的探索,处处努力彰显田园文化的精神,“身处都市,心向田园”成为央校每个学生的深切感受。这是在南山区课程改革调研专家组组织的一次和央校学生的座谈中一个学生颇具代表性的内心表白。一位专家故意“刻薄”地问道:“都市里怎么可能有田园?田园里怎么可能有都市?这分明是矛盾的!”学生们立刻奋起“驳斥”。有的同学说:“一点也不矛盾!我们身处都市,心向田园!”有的同学说:“都市的学习,田园的生活。”还有同学则说:“利用都市的先进技术,享受生活中的田园乐趣。”……深刻的回答令人惊异和叹服。当晚,这位专家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调研日记在都市里享受教育的田园牧歌》,感慨在央校“真正感受到了田园牧歌的魅力,领略到田园牧歌的风采,体会到田园牧歌的意境,品味到田园牧歌的内涵。”
  “都市田园教育”——素质教育的又一个独树一帜的理念和模式诞生不久就备受瞩目。 2004年,在深圳市南山区举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会议上,“央校”的教育改革就被作为六大典型经验之首加以推介,同年,深圳商报》以《打造都市里的田园学校》为题,《深圳特区报》日以《在都市中漫步孤寂的“诗意之旅”——访田园教育倡导者李庆明》为题,《南方日报》以《唱响都市的田园牧歌》为题,广泛报道“央校”的都市田园教育试验,令教育界人士莫不对这所刚创建不到两年的新学校刮目相看。接着,《人民日报》又以《李庆明和他的田园教育》为题,《科技日报》以《南山教育模式》为题,《南方日报》以《教育“狂人”的“田园梦想”》为题,以及其他有关媒体先后大篇幅加以报道,2005年,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晓笛还就田园教育,对李庆明校长进行了近两小时的电话专访,并于10月13日的黄金时段播出了这次专访过程。都市田园教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前所长、著名教育学家朱小蔓这样评价李庆明校长倡导的田园教育:“我肯定他追求的不再是中世纪的田园,也不再是18世纪凯兴斯泰勒提倡的那个田园,也不是陶行知和晏阳初时代想象的那个田园。我想庆明好像还不是意欲回到那个田园。其实从他这种东西里面折射出来的是他对现代教育是一个不完整的教育的谴责和抗争,本质上是想追求一个完整的教育,想追求学校教育培养完整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3 04:50 , Processed in 0.11872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