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课时,也能缔造亮丽风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6 15:0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课时,也能缔造亮丽风景
休宁县榆村中心小学  汪颖巧

    痴迷于生趣盎然、扎扎实实的朗读;折服于不着痕迹、精当巧妙的评价;眷恋于匠心独运、行云流水的过渡……

    这是我参加“2009省小语年会”的深切感受。因为在会上,王小红、陈金龙、骆正位、赵守纯四位省教坛新星,给广大语文教师带来了一场精神的盛宴。细细品味着那精彩的一幕幕,四位教师的胆识与魄力又震撼着我的心灵。因为曾听过不少语文公开课,阅读教学展示的几乎都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大家都认为第一课时内容索然、乏味。第一课时似乎已从这个竞技场中隐退,可省教坛新星们却出人意料地选择第一课时执教,并以自己精湛的教学艺术,缔造出一道道亮丽风景。
    一、激情启智,自然导入
    赞科夫说过:“不管你在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陌生的课文。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一个匠心独运的导入,能迅速而巧妙地缩短教师与学生、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效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王小红老师用“夏天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句俗话与学生聊出《雷雨》;陈金龙老师在自我介绍中引出《乡下人家》;骆正位老师借助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带领学生穿越时空,来到“狼牙山”认识“五壮士”。不同的导入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出奇制胜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引到文本的学习中来。
    二、灵活多变,扎实训练读书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引领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初步领悟文本内涵。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通不开讲”就是指阅读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如何让学生爱上这种看似单调的反复读文,把文章读好呢?陈金龙老师给我们作了精彩的示范。
    1.审题读整体。板书课题《乡下人家》后,陈老师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问学生:“去过乡下吗?谁来说说乡下的印象?”学生说后,陈老师接道:“难怪画家把乡下画在画中!”顺势出示乡下风景图。接着陈老师又请同学们欣赏着画面再次读课题,学生读后,陈老师神秘地问道:“想知道乡下孩子的生活吗?”,于是《乡下孩子》和《晨牧》两首现代诗依次展现在学生眼前,孩子们立刻饶有兴趣地读起来。欣赏诗后,陈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课题,学生读第一遍语速较快,陈老师的引领道:“请慢慢读——”学生慢慢读但较平淡,陈老师接着提示:“请想着读——”这时,学生读出了课题中的韵味,陈老师高兴地表扬道:“真棒,读出画面了!”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把文章的题目比之于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道出了题目对文章的重要意义。《乡下人家》这个课题蕴含了文章思想的精华。陈老师针对合肥市区的学生对乡下较陌生的不足,在审题时舍得花时间,创设情境、引进资料、巧妙引导,把学生带到乡下,带进文本。
    2.检查读,步步落实。学生带问题初读课文后,陈老师采用按自然段指名读的方式检查自读效果。在读中老师随机进行细致指导:标点符号的停顿、正音、根据词语特征采用恰当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根据内容提炼画面等。
    3.快速度,找准切入点。课文读通后,陈老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找出可入画的内容,删繁就简,迅速找准切入点。
    4.以读代讲,体味情感。且看陈老师教学“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xié)的田园风景画。”这一片断的过程——
    生:齐读。
    师:舒服吗?
    生:舒服!(又读)
    师:美吗?
    生:美!(再读)
    师:女同学来读读。
    女生:读。
    师:男生来读读。我要给男生提高点难度,敢挑战吗?
    课件出示:
    天边的(   )
    向晚的(   )
    头上飞过的(   )
    都是(   )
    它们和(     )
    绘成了(      )
    男生:读。(不太流利)
    师:女生来挑战吧!
    女生:读。(很流利)
    师:(出示画面)再请男生看着画面读读。
    男生:读。(很流利)
    师:请同学们一齐看着画面读。
    生:齐读。
    师:(饱含激情地)这就是乡下人家,这就是诗,这就是画!
    如此层层推进,读中引导,读中体味,读中积累,读中内化。既让学生读好了书,又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让学生感悟文本,同时还潜移默化渗透读书方法。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精彩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绽放。
    三、花样翻新,训练语言文字
    众所周知,因课标中未明显提出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所以纵观今日的阅读教学课堂,语言文字的训练似乎已淡出。我们的省教坛新星,却在课堂上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勇敢地留下来,并精彩地进行演绎。
    1.字词教学,不拘一格。王小红老师采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为一个个生字赋予生命和活力,将识字写字教学演绎得美轮美奂。如:做动作教学“压”“乱摆”;讲故事教学“虹”;通过比较、观察、书写教学“垂”等等。并且王老师还注重写字习惯的培养。
    2.抠字抠词,多元理解。如陈金龙老师教学《乡下人家》第一段时,抓住“攀”“爬”“结”等动词引导学生比较、想象、用心品读,把理解语言文字与感悟乡下美有机结合。赵守纯老师在教学林肯的第一段演讲辞时,紧紧抓住“辱”字的字形分析、书写,引导学生领会出“林肯将参议员的侮辱一寸一寸强压在心中”的情感;扣住“忠告”一词,通过理解词义,联系上下文比较、品读来揣摩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骆正位老师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瞅准时机,将“战士”和“壮士”两个词从文中拎出来,借助解释、引进屈原、荆轲、项羽的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两个词的异同,从而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情感的基础。新颖、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教学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适当引入,实现课内外有机融合
    语文课标中强调了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说明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内的知识,而是应该有更广阔的范围。在课堂中,四位老师都有针对性地引进了一些课外资料。如陈金龙老师在引导学生破题时,引进《乡下的孩子》和《晨牧》两首诗;骆正位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补充介绍宋学义全家被日寇残害的遭遇,帮助学生领悟宋学义此时的内心情感;赵守纯老师在结课时出示斯宾诺对林肯的评价: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美国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而后抛出问题:“斯宾诺为什么称林肯为这三个“第一人”呢?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林肯的资料,下节课交流。”既点明了林肯的品质,又明确了下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还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王小红老师在接近课堂尾声时,巧妙地借插图中的小男孩引入儿童诗《欢迎小雨点》,激发学生写日记,记录天气变化的热情。将课外知识与课内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大大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乐园。它,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流淌着和谐对话的温馨,洋溢着情感共鸣的恬美,镌刻着思维共振的欣喜……听一堂好课,就像在欣赏一处优美的风景,是一种享受,是陶冶情操的理想境界。参加省小语会,对我是一次提高,也是一次促进,它让我认识到教师专业成长中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博采众长,积淀教学素养,也为自己的教学生涯缔造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05:43 , Processed in 0.22489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