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界要有勇气直面抄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4 15:0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界要有勇气直面抄袭

作者:肖鹰

中华读书报2010-03-31

  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批评清华教授、著名学者汪晖的《反抗绝望》一书存在
严重抄袭现象的署名论文,见诸报端一周来,导致的不是学界对抄袭是非进行严
肃甄别,而是在媒体报道称“多名专家称抄袭说难成立”的背景下,“说汪晖抄
袭,王彬彬遭挺汪派围剿”的局面。(《现代快报(南京)》2010年3月28日)
  这一近年来并不鲜见的现象,再次重演,令人在为中国学界深感悲哀的同时,
难以沉默。

  一、钱理群等三位学者为汪晖的辩护,缺少学者应有的严谨和责任

  王彬彬对汪晖的抄袭指证是否成立,甄别是非的关键是将王文与汪著作比对,
逐条核对所指抄袭是否确凿。第一个公开表示“抄袭之说不成立”的学者是著名
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然而他发表这个意见的前提却是“他
刚刚听闻此事,王彬彬的那篇文章尚未读完,而且手头没有《反抗绝望》一书可
以查阅,所以只能根据他此前对该书及汪晖本人的了解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京华时报》2010年3月25日)紧接在钱理群之后公开表态的两位鲁迅研究学
者,在重复“抄袭之说不成立”的意见时同样没有对王彬彬指证的抄袭情况作具
体甄别。

  虽然没有做具体甄别,钱理群等三位学者却给出了“抄袭之说不成立”的三
点理由:第一,汪著是作者在读博士生时的著作,写作时间离现在已过20年,当
时缺少严格的学术规范要求;第二,王文指出的汪著抄袭问题,只是不合学术规
范的技术问题,不是有意抄袭的学风问题;第三,汪著的核心观点应该是汪晖独
立思考的结果,其对鲁迅研究的贡献不能否定。基于这三个理由,钱理群向媒体
表示 “此事最好是到此为止,因为各方已经表达了他们的看法”。(《钱江晚
报》2010年3月26日)

  钱理群等三位学者为汪著所做的“抄袭之说不成立”的辩护,是根本站不着
脚的。首先,《反抗绝望》一书,来自于汪晖20年前的博士论文不假,但是,此
书先后在台湾久大(1990)、上海人民(1991)、河北教育(2000)和北京三联
(2008)发行四版。按照出版规则,新版属于新书。王彬彬批评针对的是2000年
河北版汪著――汪著最后修订版(2008三联版未修订),按作者《新版序》,此
版是“修订再版”,实际上作者也作了删节和文字修订,作者理应为书中内容全
部负责。同时,以“80年代缺少学术规范”和“博士生不成熟”作辩护,也是不
尊重史实和不负责任的说辞。其次,用“技术问题”化解“抄袭责任”,是回避
了王文的具体指证。王文共计具体指证汪著抄袭他人著作10例,在其中,根据笔
者的核对和参考汪著上下文,有两例是明显不能成立的(汪著58-59页,涉及李
泽厚著作;汪著72页,涉及勒文森著作),有两例可以宽容地归结为“技术问题”
(汪著68页、69页,涉及勒文森著作),但是,其余6例,是确凿的抄袭(逐字
逐句的抄袭),而且抄袭意识明显可见(或者没有任何注释,或者注释明显是误
导读者的)。最后,抄袭和学术成就,是两个概念,两者不可互相代替。不能用
“有成就”证明“无抄袭”;但是,如果抄袭现象严重,关系到主要立论和观念,
“成就”就要打折,甚至瓦解。

  严肃讲,钱理群三人为汪晖做的辩护,不仅站不住脚,而且还令人遗憾地看
到三位学人缺少作为学者应有的严谨和责任。

  二、个案分析:汪著抄袭学者李龙牧《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
刊物——“新青年”》一文

  在王文中,有一节专门分析汪著第61-62页中的一自然段“以搅拌、组装、
拼凑等多种方式”抄自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一书。将王文摘录的汪著与林
著相关段落比对,两者主要内容令人感到似是而非;参照两著相关段落,读王文
的分析,更觉王说搅混、牵强。笔者在“豆瓣网”读到网友“vivo的日记”一帖
(2010-03-27),其称汪著此文抄袭自李龙牧1958年发表于《新闻战线》第1期
上的文章《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刊物——“新青年”》。经查对
原发期刊李文和汪著,情况确实如“vivo的日记”所言。下面全文录出汪著该段
文字:

  《新青年》开始出版正是在袁世凯极力巩固其卖国统治,准备扮演帝制丑剧
的时候。辛亥革命在人们心里点燃的短暂的虚妄的希望已经幻灭了,建立了四年
的“中华民国”不仅没有真正走上富强之道,连“民国”的招牌都岌岌可危。于
是,《新青年》的第一个结论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在中国建立起民主政治,还需要
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争取实现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国。这种政治
性结论直接引导了“五四”知识者对思想文化的重视。袁世凯称帝前便已在提倡
祭天祀孔,以便从思想体系上为帝制作张本;《新青年》在袁世凯称帝时发表的
文章中也便开始具体地反对儒家的“三纲”和“忠、孝、节”等奴隶道德。①
1916年秋,保皇党康有为上书黎元洪、段其瑞,主张定孔教为“国教”,列入
“宪法”,《新青年》便陆续发表了许多文章,从反对康有为扩大到对整个封建
伦理道德的批判。②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复古逆流确与帝制复辟的阴谋有关,而
更重要的是当时进步的思想界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即认为要想在中国实现民
主政治,便必须有一个思想革命,或者如当时所说的“国民性”改造,从而断言
“伦理之觉悟为最后之觉悟”③——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政治革
命到文化批判,“传统”的各个层面至此被想象为一种具有必然联系的整体而遭
到彻底的否定,其标志便是普遍皇权与社会文化传统的内在关联得到深刻的揭示,
而“中庸”的思想模式,“折中”、“公允” 的生活态度被激烈的、否定性的、
整体观的思维模式所代替。④(第61-62页)

  比对李文和汪著,我们可以发现:第一,汪著这个自然段全文约6百字,前
约六分之五来自对李文第二、四自然段的抄袭,抄袭基本是逐字逐句,但有几处
跳跃;第二,该自然段后六分之一,即“从‘中体西用’”开始,汪著对李文第
四自然段结尾进行了改写,并且很快转入对王彬彬指出的林毓生著作相关段落结
尾部分文句的揉和式使用。第三,在汪著这个自然段中,加了四个注(王文引用
此段时略去了)。这个四个注,前两个是完整照抄李文原注,后两个是汪著作者
加上的。加第3注,是因为汪著作者在抄袭的李文语句中加上了一句自己引用的
陈独秀的原话,注释内容是陈著书名;汪著第4注内容如是:“鲁迅对‘中庸’
的批判可参见邱存平《关于鲁迅对中庸思想的批判》一文,见《鲁迅研究动态》
1987年第10期。”

  从上分析,可见汪著这个自然段有三个特点:第一,抄袭严重;第二,抄袭
手法混用;第三,作者是熟悉注释规则的。对于钱理群等用“技术问题”来否定
王文指证的抄袭,我们有必要提请他们注意:汪著这个自然段与邱文,相同点只
有“中庸”、“折中”、“公允”三词;相反,这个自然段,主要文字直接抄自
李文,结尾文字和意思又基本属于林著,为什么汪著作者不注李文和林著,反而
注邱文呢?

  王文长达万余言,但仅具体指证了汪著第一编,即三分之一篇幅(全书共三
编)的抄袭问题。尽管如前文所言,王文的指证能确凿落实“抄袭”的,只是六
处;但这六处中有四处是大段落抄袭。因此仅就汪著这三分之一而言,恐怕抄袭
情况也不可谓之不严重。这样的抄袭情况,无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在今天;
也无论是对于专家学者,还是对于博士学生,恐怕都难以用“不够学术规范”或
“不成熟”来开脱之罢?

  三、勿以混搅历史的办法强拉古人为今日抄袭之辈背黑锅、作保护

  严肃认真地揭露和甄别抄袭是非,消极地讲,是惩戒学术不端行为;积极地
讲是鼓励和保护学术创新。实际上,对抄袭的揭露和甄别,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重
要学术价值的活动。学术抄袭不仅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向读者、
甚至学术界屏蔽了真实的学术源流。抄袭的屏蔽作用,在那些一度被推崇为杰作、
甚至经典的“抄袭之作”的流传中,影响更大。甄别抄袭,就是一个正本清源的
工作。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这次揭露抄袭似乎非但未给中国学界带来积极的帮助,
反而激发了某些学者把今天学者的抄袭帐赖在古人身上的勇气。比如,扬州大学
教授姚文放在向媒体为校友汪晖的抄袭辩护时,公然使用了“古人也曾把名著据
为己有”的奇论,并且说:“现代以来许多知名学人也有类似情况,例如鲁迅评
价陶渊明并不是浑身静穆,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闲适的一面,
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存’这样金刚怒目的一面。此话最早是朱熹说的,
但鲁迅当时也没有说明引用何处——这在当时,是完全许可的。”(《扬州晚报》
2010年3月29日)。鲁迅真是把朱熹的妙语“据为己有”,而“不说明”吗?我
们看看这两位先师究竟如何说的:

  李太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底,如首篇“大雅久不作”,多少和
缓!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
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论文
下(诗)》)

  又如被选家录取了《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就是
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
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
再加抑扬,更离真实。(《鲁迅全集·“题未定”草(六)》)

  朱喜讲陶渊明“豪放得来不觉耳”,称其《咏荆轲》是“露出本相者”;鲁
迅讲陶渊明有“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两面,用的例是《读山海经》。
朱熹讲陶是豪放与平淡的统一,鲁迅讲陶是飘逸与怒目的对立。鲁迅如何“剽窃”
了朱熹呢?精卫填海等于荆轲刺秦?姚文放教授是真不知原委,还是蓄意搅混历
史以便拉起在九泉下长眠了数十载的鲁迅来给当代抄袭之辈背黑锅呢?这样的学
识和态度,如何面对鲁迅?如何面对讲台下的子弟?

  有识之士都承认,学术剽窃已成中国学术的大害。中国学术欲得救治,学界
必须有勇气直面抄袭。如果以无原则的庇护和无理的赖账,中国学术未来必无生
机可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15:21 , Processed in 0.14182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