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学素养”跟文理科没什么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7 14:4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学素养”跟文理科没什么关系

文章作者:朱迅垚 来源:南方日报 2012-1-13



    最近,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千人在线调查显示,近6成人感觉当前大学文科生科学素养差,近7成人认为文科生最欠缺理性思维,同时,还有8成人认为文科生科学素养差对社会影响大。假设文科生科学素养差这个前提成立的话,那么,只是对文科生自己不利也就罢了,要是对整个社会都有不良影响,那就是很严重的公共话题。公众认为文科生最缺的科学素养到底是什么呢?调查给出的答案是理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学常识、质疑精神,等等。其中前两项被公认为是文科生最缺的两种“科学素养”。
  我不想讨论是不是文科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定比理科生差,这种讨论基本无解。我比较有兴趣的是,社会对文科生的认知可能存在话语和实际的差别。换句话说,调查只能说明社会对文科生存在贬低性认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国民间社会就流行一种“理科崇拜”,同时也普遍存在对文科的误解。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总的来说,与社会发展形势有很大关系。建国之后,出于工业发展以及社会建设的需要,理工科成为社会显学,从那一段时期宣传树立的大量典型都是数学家、物理学家之类就可以看出来,以至于那时候,老师问小朋友长大以后的理想,大部分都脱口而出“科学家”。科学家崇拜以及理科崇拜成为中国教育哺育起来的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如果说树立科学家典型的政治宣传对学生心理产生较大影响,那么,之后靠技术起家的官员群在中国政界的集体崛起又是另一个更为强大的现实影响力,因为现实权力掌握在理科生手上。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技术官僚和技术型管理人员成为政界企业界的潮流。近年来,除了经济、金融、法学逐渐成为显学之外,大部分文科仍然相对于理工科较为弱势。
  大众对文科及文科生想象有好有坏,贬低性想象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务虚、不识时务、夸夸其谈、不入流、迂腐、行动涣散、缺乏纪律性等等。而对理科生则普遍认为:务实、深谙现实、纪律性强、行动力强、技术水平高。从一个普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来看,学了理工科,以后只要有了技术怎么都不会丢饭碗;相反,学了文科总让人不确定孩子到底学了什么,好像什么都没学。
  以上介绍这么多,无外乎想说明一个事实,民间对文科的认识不仅仅是“逻辑能力”和“理性能力”或者“科学素养”这样抽象含混的词语可以概括的,而是掺杂了种种现实考量因素,是一种贬低性的集体想象,但是在话语表达层面往往概括为“缺少科学素养”之类,以显示其客观性和非歧视性。其实,什么叫科学素养呢?难道学了物理、化学就有科学素养了吗?难道没学数学就没有逻辑思考能力吗?如果把科学定义为广义的反映自然、社会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那么我们社会里缺少科学素养的人的确太多,但绝不是因为文科理科的区别。牛奶企业的技术人员都很懂怎么生产牛奶,但问题牛奶照样频繁出现;搞食品添加剂的人可能是学化学出身,但可能将添加剂用来做非法勾当;金融学得好的人,会用金融知识进行诈骗……能说他们科学素养好吗?同样,学法律的不一定有法律精神,学经济的不一定遵守市场规则……如果将科学素养直接跟文科理科挂钩,未免太可笑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12:58 , Processed in 0.14993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