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时间赛跑》课堂实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6 20:1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在我心中”
——《和时间赛跑》课堂实录(南京版)

                                        执教:杭州市现代实验小学 张祖庆
                                    点评:杭州市教研室            钱正权

                第一板块  质疑问难  建构话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散文,题目是《和时间赛跑》(板书,引导学生注意赛字的写法),作者林清玄(板书:林 玄),林中小溪的“林”,清清浅浅的“清”,有点玄的“玄”。有人说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林中小溪一样“清清浅浅”,表面上一读就懂,但是仔细细品读,却又有点儿玄妙。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品一品林清玄的散文《和时间赛跑》。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预习,将难读的句子或认为的重要段落多读几遍;在特别有感悟或者想不明白的地方,做个记号。之后,教师检查预习,通读课文,书写难写的生字。紧接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师:好,谁来提问?时间有限,我们只限提8个问题,大家要提有价值有质量的真问题哦。
生:我想问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说不出的滋味”是什么意思?
师:请同学拿起笔,在这句话边上打个问号。这位同学在班级里的学号是?
生:34
师:好,请大家就在问号边上注上“34”,表示34号同学提出的问题。还有谁想提问?
(以下环节,学生先后提出了如下问题)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成功”?
我想问,“使我的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我赢过了太阳“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为什么“或许明天飞过这段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呢?
为什么说“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但是却很有用”?
“后来的20年,我一直受益无穷”,“我”受到了什么益?
“明天还会飞过同样的路线,但你永远不是今天了。”为什么“永远不是今天了”?

师:刚才大家提了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回过头来,按照课文的顺序梳理一下。(教师按课文顺序再次梳理问题,并确认是哪个同学提的,请大家在边上注上该同学的号次。)

                   第二板块:扣疑解“迷” 细品课文

师:同学们,会提问题,很了不起;会解决问题,更了不起!大家提的好多问题啊,就集中在一个字上,什么字?(生:“谜”)。(板书:谜)如果把这个“谜”解开了,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你认为文章哪一段读懂了,这个“谜”就解开了?
生:第四自然段。
师:好,请你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话,爸爸说了几句?你认为哪一句话就是我所指的那个“谜”。
(学生读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下列字样)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师:爸爸一共说了几句话?
生(齐):4
师:认真地再想一想,哪句话是你认为爸爸对我说的那个“谜”?不要忙着举手。
(学生说一、二、三、四句的都有)
师:(把四位同学请上台)现在台上站着四位同学,分别代表四句话,如果让你从这四位同学中选出一个领导,你认为应该选谁?认真研究课文,你就知道了。
生:我选第一位同学为领导。
师:为什么?
生:因为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总起句,其他几句,都是爸爸这句话作出的说明。
师:谁有补充或者反对?
生:我也认为第一句。这是一个总起句,而后面都是爸爸对第一句话的阐述以及说明。
师:你的用词非常贴切,“阐述、说明”,哪一句话是爸爸说的“谜”,现在懂了吗?
生(齐):第一句
(老师请其他三位学生回座位,说第一句的学生暂留在台上)
师:你把这个“谜”再读一遍。
生: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林清玄当时只有三年级,我们现在也是三年级。我们来猜猜看,爸爸这句话到底想要告诉林清玄什么?
生(四位学生依次回答):告诉林清玄不要浪费时间;我觉得爸爸要告诉林清玄,时间过去了就永远不能再回来了;只要是过去了的时间,就永远成为了过去,就不会再重复一遍了,这是谁都改变不了的规律。
师:了不起,你们能把这个“谜”猜成这样,相当不容易。带着这样的初步理解,读这一段话。
(生齐读。)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再去猜的话,也许大家理解得会更深入。看到屏幕上来,“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也就是说时间把很多事物都带走了。(板书:带走)
师:时间分别带走了什么呢?研究爸爸说的话,想一想:时间分别带走了什么?可以轻轻地读出来。
(生轻声读)
生:时间带走了昨天。
师:昨天。你说一个我板书一个。
生:时间带走爸爸的童年。
(师相继板书:昨天、童年)
生:我觉得时间还带走了外祖母——
师:外祖母的——生命(板书:生命)
师:请同学看黑板,发现了什么?(手指向板书,用手势画圈演示)
生:我发现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昨天”比“童年”更加小,“童年”比“生命”更加小。
师:那么,爸爸为什么先说带走了昨天,再说带走了童年,最后说带走了生命呢?我能否这样把爸爸说话的顺序给调一调,先说带走了外祖母的生命,再说带走爸爸的童年,最后说带走了昨天。这样说行不行?
生:我认为不行的,因为昨天比童年的时间还要短,一个人的童年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师:好!你发现爸爸说这一段话,先说短的时间,再说稍微长一点的时间,最后说更长的时间。还有谁有不同的想法?
生:我觉得爸爸说“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昨天是所有时间里事物稍微短暂一点的,童年时比昨天稍长一点的时间里的事物,而生命是比童年更长的,所以爸爸要这样说。
师:理解得真好,还有谁有更深刻的理解?你说说看。
生:我认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师:为什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生:因为昨天的时间很短,那么童年的时间也许会稍长,一生比童年的时间还要更长的时间。
师:是啊,你的理解真深刻!童年、生命都是由一个又一个昨天组成的。时间带走了很多个昨天;(教师在“昨天”两字外画圈)很多个昨天过去了,一个童年也过去了;(板画圈,圈住“昨天、童年”)长长的生命也就过去了,(板画圈,圈住“昨天、童年、生命”)。时间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把人的一天带走,把人的童年带走,把人的生命带走了。相信再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一定会有别样的感触。
师:谁来读爸爸说的这段话,把这份别样的感触读出来。
(生读,语速缓慢,有点深沉。)
师:你已经通过朗读走进了爸爸的心,我们一起读这一部分话,读出爸爸想要表达的意思。
师(深情地引):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生(齐):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
师:读得真好!根据推算,林清玄的爸爸当时在说这一番话的时候应该在40岁左右,也相当于张老师现在的年纪,我也很想把这一番话说给我的儿子听,说给你们听,好吗?
(师配乐深情范读第四自然段爸爸说的话,读毕师生鼓掌。)
师:我在读这一番话的时候,你听出我把哪一些词语读得特别慢,特别轻?
生:我听到老师把“永远”读得很慢。
师:这里的“永远”出现了几次?
生:3次。
师:我还把哪一个词语读得特别轻,特别慢?
生:再也。
师:“再也”出现了几次?
生:两次。
师:两次。同学们,不要小看这些看起来平平常常的“永远、再也”,它能表达很微妙的感情。另外,这段话里还有一个字,反反复复地出现了六次,你找到了吗?
生:“了”字。
师:对!“了”,不要小看它啊!同学们,林清玄散文的玄妙就藏在这“永远、再也、了”看起来很平凡的词语。不相信,我们来对比着读读,试试。
师:找一个同学和张老师合作朗读,我读左边的,你读相应句子的右边部分,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觉?听了同学的朗读,你又有什么感觉?






                           左边为老师读                     右边为同学读

师:谁来说一说,我的朗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同学的朗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老师的朗读把“永远、再也”去掉之后,感觉很冷静,一点也不惋惜时间的流逝。
生:我觉得同学的朗读,带给我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无助。
生:我感觉把“永远、再也、了”去掉,没有父亲对孩子说话的深情了。
生:老师的朗读,没有了句子中蕴含着的那种悲伤了。
师:爸爸的话里蕴含着的仅仅是悲伤吗?
生:我觉得父亲语重心长地想安慰林清玄,让儿子懂得时间流逝的无情后,才能忘记自己的哀伤。
师:说得真好,安慰在里边了,伤感在里边了,语重心长也在里边了,无奈无助也在里边了。用上“了”、“再也”、“永远”这些词语,传递的情感不同了。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清清浅浅,有点玄。这么好的文字,我们应该把它读好,记住。
    (教师利用总分结构的段式特点,帮助学生记忆。五分钟后,全部学生会背了。)
师:不到5分钟时间,整段话全部背下来,真能干!所以背书是有窍门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理解了这一段话,把握了这一段话的结构,品味了它们的妙处,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师:同学们,时间带走了每个人的昨天,时间也带走了每一个人的童年,时间也必将带走所有人的生命。时间把一切都带走了。
(教师依次擦掉板书中的“昨天、童年、生命”,在大圆圈中板书:一切)
师:包括今天的会场,今天的这一堂和时间有关的课,也会被时间带走的。
当时的林清玄听到爸爸的这一番话之后,他忽然明白了很多很多,他心里受到了触动。一起读文章第五自然段。
(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34号同学,现在请你起立,你说一说,为什么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滋味里边到底包含着什么?
34号学生:我认为这滋味里边包含了他对外祖母的思念和心里的忧伤。
师:很多很多,他说不出,你们认为“说不出的滋味”还有哪些?这滋味是——
生:我觉得这说不出的滋味还有对时间的畏惧。
师:对时间的畏惧,敬畏。说得真好!你说。
生:他当时也明白了爸爸说的道理,要珍惜时间。
师:他已经默默地在心里想,一定要珍惜时间,这种种感觉说不出。但是他朦朦胧胧地明白了,在他眼里,以前平平常常的事物,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继续往下读。
生:(齐读第六段)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你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师:他看到鸟儿,又感悟到今天的鸟儿也不再是昨天的鸟儿了,读——
生:(齐读第七段)鸟儿飞到天空,明天它们飞过同样的路线,永远不是今天了。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
师:6号同学请起立,你说说为什么“永远不是今天”了?
6号学生:因为时间过得很快,飞过这条路线的鸟儿——
师:不再是昨天的鸟儿——
生:而是今天的鸟儿了。
师:9号同学,你说说为什么飞过这条路线的“不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呢?
9号同学:因为有可能时间把老鸟带走了,飞回来的,可能是它的孩子了。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的那些很平凡的事物中,今天是这样的,明天却不再是这样的,你能发现吗?你能仿照着课文第67段的写法写几句吗?拿起笔开始写——
(学生在淡淡的音乐背景中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生齐读:“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1:我看见老鹰飞上蓝天。它们飞得很快呀!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许永远不是今天了,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鹰而是小鹰了。
2: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皱纹渐渐地爬上了母亲的头,就知道时间把母亲的青春带走了。母亲,永远不再年轻了。(掌声)
师:时间,把母亲的青春带走了。
3:我看到蜘蛛在织网,它们可真是不屈不挠啊。可是到了明天,这一蜘蛛和这一张网也永远不是今天的了。或许明天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只新的蜘蛛和一张新的网。(掌声)
4:我看到叶子从枝头冒出,闪耀着翠绿的颜色,明天也许也会有许多新叶冒出,但永远不是今天了。或许有一天,冒出这个枝头的是另一批新叶了,而上一批已经默默地掉落了。
师: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啊!
5:我看见树叶在微风中摆动,明年它也会重新生长在这棵大树上,但永远不是今天的了,或许明年长在这棵树上的,不是这些树叶而是一些新的树叶了。
6:今天,张老师给我们上课课,明天可能也会有其他老师上,但这次是这一个老师,下次可能不会是同样的老师了。(台下老师掌声、笑声)
师(沉吟一会儿):我希望,我还能够给大家上课(掌声热烈,台下老师笑)。我明白了这位同学这句话中包含的意思:即便你站在同样的舞台上,上同样的课,也永远不会是今天的课了。今天的课是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同学们,时间,就这样带走了一切一切,所以小小的林清玄当时心里要——要怎么样啊?回到课文中,思考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为什么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现在说说看,为什么“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呢?
刚才提问的同学回答:因为他开始知道这一天真的过完了。
师:如果再不加把劲——
生:如果再不加把劲的话,明天——
师:谁能把这位同学没说出来的话继续补充完整。
生:我认为,“我的小心眼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因为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时间将带走生命。生命是严肃的,在我的生命日历里,也许时间会是永远地,永远消失。(掌声)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无论是昨天、童年,还是生命,无论是落下去升起来的太阳,无论是在天空飞来飞去的小鸟,都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
生齐读: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所以,林清玄要和时间——
师生齐:赛跑。
               
第三板块  深究拓展升华认识

师:快速默读读文章最后三段,想一想,你从什么地方读懂了林清玄“一直和时间赛跑”,注意“一直”这个词语。快速浏览,找重点句,圈关键词,一会儿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回答。
(生浏览,跳读,师生对话,理解作者用“和太阳赛跑、和西北风赛跑、和作业赛跑”的事例,写出“一直和时间赛跑——教学过程从略)
师:上面我们所说的,都是具体用事例来说明“和时间赛跑”。其实还有一些语句暗含在文章里面,谁读出来了吗?
生:我觉得“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也说明了林清玄一直和时间赛跑。
师:记得这个问题是3号同学提出来的,3号同学,你能从这一句话读出他一直和时间赛跑了吗?
3号学生:他因此“受益无穷”,我从这个“无穷”看出他经常和时间赛跑。
师:说的好,你现在已经明白了一点点,待会儿,你看了老师提供的资料后,一定会感悟更深。你先站一会儿吧。
师:还有吗?你从哪里也读出了林清玄确实一直和时间赛跑?
生: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生:我从“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但用途却很大很大”读懂了林清玄一直在和时间赛跑。
师:好,让我们一起去见证林清玄是怎么和时间赛跑的,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出示:一直和时间赛跑的林清玄,林清玄,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
师配乐介绍:
10岁,立志做一名作家;
17岁,发表第一篇作品;
30岁,获遍台湾重要文学奖;
57岁,写出了100多本著作。生命在继续,写作在继续。
(紧接着,屏幕上依次呈现林清玄的作品封面:《在云上》……《林泉》、《清欢》、《玄想》(画面最后定格在这三部作品的封面上,封面上方依次出现“林、清、玄“三个字……
师:同学们,一个写出了那么多好作品的作家,长什么样,你们想知道吗?
生齐答:想
师:闭上眼睛,我把林清玄请到屏幕上来。
(屏幕出示林清玄的照片)
师:睁开眼睛。
生:啊?……(台下老师和学生大笑。)
师:你为什么嘴巴张得大大的?
生:因为,我还以为他……他……他,就是他秃头么!
师:你的意思,他的脑袋应该很茂盛的(学生笑)。
生:他长得太谦虚了(台下笑)。
师:哈哈,总而言之,跟你心目中的林清玄相差太远了,是吗?
生齐答:是
师:同学们,2006年,林清玄来到浙江绍兴讲学的时候,一上台,全场爆笑。林清玄静静地对台下的老师说:“我知道你们想笑什么,你们一定在想,林清玄,怎么可以长成这样呢?”(师生笑)“但是,如果你们看了这一组数据,我不到57岁就写出了100多本书。你就明白了,我这个地方为什么这么稀少(教师用手摸自己的额头)。
师:现在你来回答(指刚才还站着的学生),为什么说:“此后,一直让我受益无穷”?
生:因为林清玄和时间赛跑,经常赢过时间,所以他——
师:写出了——
生:100多本书
师:写出了那么多的书,取得那么大的成绩,所以说“受益无穷”,是吧!
(生点头)
师:刚才那位同学,你说,为什么“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就能成功“,你能用林清玄的生平告诉大家吗?
生:我觉得在每走一步的时候,稍微提前干以后需要干的事情的话,到后来,你会发现,一直这样下去,很多事情会快好几步的。
师:是啊,就在不知不觉之间,做出了不起的成就。就像林清玄一样,虽然时间带走了一切,包括带走了他脑袋上原本茂盛的头发(笑),但是,他一直和时间赛跑,通过写作,留住了美好的一切。(板书:写作,留住)
师:所以,林清玄要和时间赛跑,所以他深有感触地说——
生齐读: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快好几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师:如果将来,我有什么可以告诉我的孩子的,我一定会说——
生齐读: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师:时间在不断地流逝着,这篇文章,林清玄写于30岁。到了40岁,林清玄对时间的认识又变了。40岁的时候,他写了一篇散文,题目是《和太阳赛跑》。老师把有关的精彩句子摘录到屏幕上了,老师读黑色的字,咱们读蓝色的字,我们合作来朗读。
师:到了40岁,可能说不出“跑赢太阳了”这样有豪情的话。
生:但是,每天我起床的时候,对着镜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的影像说:“嗨!让我今天来为生命创造一点什么吧?”
师:每天,都含着笑意,来与宇宙时空的无情、与岁月生命的多变,共同运转,那么在大化中,也会有江上明月,
生:山间清风,岸边垂柳,那样的美景,不断地映现。
师:我,宁与微笑的自己做搭档,不要与烦恼的自己同住。
生:我,要不断地与太阳赛跑,不断穿过泥泞的田路,看着远处的光明。
师:这是林清玄在40岁时候对时间的感悟,你们感悟到了吗?
(很多学生点头。)
师:恭喜你们,你们已经提前成熟了(台下老师笑)!同学们,老师今年40岁了,但在时间面前,我依然困惑。因为困惑,我去读一本关于时间的小说。当我读完了这本小说,我更困惑了(台下笑)。
师:这本书就是《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在我心中”,是这本书中最关键的一句话。这句话,也许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思索。
下课!

(实录整理:天台县平桥镇中心小学 陈素萍)




一堂始终关注学生“学”的语文课
钱正权
学生成长是语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成长,须在语言发展中提升精神世界。读了实录,感到这样的要求做到了。始终关注学生“学”是本课的主要特点。我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质疑释疑一条线
深入地阅读课文是从让学生认认真真提问题、“建构话题”开始的。老师让学生提了8个问题。这些问题几乎涵盖全文的主要内容,利于学生全面而有深度的学习。(可惜这些问题中没有一个是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不急于回答,把它作为阅读的向导。语文课程标准里讲,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对话需要话题,话题从哪里来?话题当然可以由老师提出来,现在大多数老师是这样做的,但最好还是由学生提出来。问题由学生提出来好处很多:它能激励提问者积极主动地在阅读中思考,在探究中学习;教学有了真实的起点,即便于从文本的未知处或疑惑处入手;提问更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
质疑释疑像一条经线贯穿着教学过程。学生提的8个问题有主次之分,当突破了首要问题之后,余下的问题迎刃而解。如34号同学问的“说不出的滋味”是什么意思?这“滋味”里边包含着对外祖母的思念和自己的忧伤,还有对时间的畏惧等等。学生提的所有问题,随着教学进程一一有着落,一一有回音。这样做是对学生学习的尊重,折射出先学后导、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其教学效果的“生成”也显而易见。
突破重点见真谛
重视学生提问,教师是学生提的问题的细心“管理者”。像一位尽职的仓库保管员,对问题按课文内容顺序作了梳理,并一一记上提问者的学号。释疑从何处着手?第五自然段开头有句话:“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它针对第四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这样,由解“谜”切入,“品”课文顺理成章
怎么“品”这段话呢?品的层次分明,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第一步,在这段话中找出写这个“谜”的是哪一句——“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是总起句,“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有必要先品它的含义。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它告诉我们“不要浪费时间”,因为“时间过去了就永远不能再回来了”。第二步,再品这段话的表达顺序。这段话先说短暂时间(昨天),再说较长时间(童年),最后说更长时间(一生)。这个顺序不能颠倒,既是内容合乎逻辑的理解,又是表达形式的领悟。第三步,转而指导朗读。学生把“这份别样感触”在读中表达出来。有了内容与表达形式的理解和领悟,学生情感起了变化,读得语速缓慢,有点深沉,有些感伤。第四步,顺势深入品读词语。读的那种玄妙感,是哪些词语在发挥作用呢——“永远、再也、了”。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在句中有还是无,对比着读,就会感到玄妙所在了。第五步,积累语言。利用总分结构的段式,这段话学生仅花五分钟就会背了。
读写结合有新意
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结合屡见不鲜。本课有何新意呢?学生写前齐声朗读中心句:“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写是读的延续和深入,写是读的移情体验。“老鹰飞上蓝天”“皱纹爬上妈妈的额头”“蜘蛛织成新网”“枝头冒出新叶”等,学生从课文中得到启发,联想身边寻常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时间在飞逝。这又为第五板块理解作者“和时间赛跑”作了铺垫。写又有写本身的任务,从课文中习得语言表达形式,应用于表达实践。学生较成功地迁移了第6、7两段的写法。
写的交流本质上是思与想的交流,是智慧的交流,更是语言的交流。语言的粗疏或者精致,就是思想的含混或者缜密。交流的任务既要互相启迪共同分享,又须发现问题指导矫正。学生写,不是会写了再来交流,而是不会写来交流学习写。写的困惑,不在思考要表达的内容,而在于组织和运用要表达的语言。假如对学生写的句子在语言上择要做些适当评价,那学就更踏实,课也就更完美。


一堂关注语言风格的好课
                ——赏张祖庆《和时间赛跑》一课
      转引自  幽香无痕的博客
    最近,有缘听了张祖庆老师《和时间赛跑》一课。在他后来的讲座中,以及很多老师的评论中都提到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是体现出来的“生本思想”。的确,生本重要,是根基,也是方向。但问题是如何在“生本思想”的观照下,实现语文教学价值的最大最优化。
    对于这堂课,很多老师觉得,张老师的这种理念体现在教师的“隐遁”,学生的“彰显”。诸如课堂上,尊重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在问中学,以学生之问统领课堂等等。诚然,这看法有道理。但对此,本人有些愚见。窃以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或者模式,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于永正老师在多年前就使用过了(当然,究竟是否为于老师首创,我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于老师早就用过这招了。)因此,这并非张老师的创新,而是一种继承和延续。
    那么,在我看来,张老师课体现“生本思想”观照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什么地方呢?诚如题之所言,关注文章语言风格,是张老师此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在其教学中做足了这方面的功课,在无形中让学生初步习得了驾驭这种风格的能力。在4——7自然段的教学中,这种教学尤为明显,其教学步骤大致有以下几步:
    一、浸润和理解
    此步骤在语文教学中常见,但在这堂课中,张老师借此实现了感受林清玄散文风格的第一步。在第四自然段教学的第一步骤中,张老师基本是以:爸爸说了几句话?哪句是一个谜?时间带走了什么?这三个问题贯穿教学的,在问题的引领下,在思维的冲突,碰撞,交汇中学生读懂了语言的意义和结构。无形中渗透了林清玄散文清晰,理性的风格。
    二、点拨和引导
    在学生明晰了语言的意义和结构之后,张老师用自己的范读,引发了“老师的朗读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思考。在教师的这一点拨和引导下,发现“再也”、“永远”、“了”这些词反复使用了,这是对林清玄散文语言风格之文字符号的特殊性的点拨,由此,张老师把学生引向了一个陌生却富有重要意义的崭新领域。
    三、对比和体悟
    接下来,张老师采用师生分读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在体验中,感受有“再也”、“永远”、“了”这些词的语言跟没有这些词的区别,让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生发切身感受,从而渗透散文大师林清玄语言风格自然、细腻、温婉、隽永的特质。从语言的表象符号——文字,揭开了语言风格的神秘面纱,这是张老师的课给我的一大收获。
    四、朗读和内化
    然后是对5,6,7自然段的朗读。有了体验,有了理解,有了感受,再加上画面的衬托,音乐的渲染,朗读的功能被艺术化,学生心灵被同化了,对语言的感觉被同化了。这就是对语言风格的无声吸纳。
    五、迁移和表达
    “拿起笔,仿照第6,7节写一写,还有哪些事物跟昨天不一样了”。这是对林清玄语言风格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在运用中我们嗅到了这种语言风格的气息,听到了学生充满灵性的思考。“月亮、路线、花、铃声、溪流、小鱼、玉树”都和昨天不一样了。总之,因为生命的介入这种语言风格被活化了。
   六、拓展和丰富
    在张老师后面的教学中,我还看到他拓展了林清玄在《和太阳赛跑》一文中的一些句子,我想这可以算作是本堂课中张老师对于语言风格教学的尾声,播一颗种子在课堂,收一片绿荫于课外。
    凡上种种,让我鲜明地感受到张老师对于语言风格的敏感和深层的把握。所以,我想说,其教学是根基于语言风格基础上的语文教学,正是凭借着这一点,在课堂上能够鲜明地看到学生扎扎实实地发展。因为我相信在这种语言风格的调养中,学生必定受到了作家精神世界的观照,得到了人文情怀的滋润,同时也获得了语言格调的熏染,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视野,提高了语言的驾驭能力,从而实现工具和人文的双赢。
    所以,我觉得这节课张老师正是凭借着语言风格这一个教学载体体现“生本思想”,实现语文教堂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20 06:46 , Processed in 0.09464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