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一些做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20 00:0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一些做法

                             园岭小学  李祖文

一、自主学习(预习):

1. 学什么?

(1)字词以及书本中的“日积月累”

(2)批注(针对课文内容的第一感觉)

(3)读书(要求读熟、读通顺即可)

2. 怎么学?

    因为我对我的语文课程的设置的基本原则就是“剥离”与“整合”,因此,在“自主学习”的环节,任务要求相对简单,目标比较明晰和单一。完成的是教材的“剥离”版块任务。

    (一)对于字词以及书本中的“日积月累”的“自主学习”

    说是预习,其实还是在课堂中完成的,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一般习惯称为“学前”。具体的做法是:利用第一节语文课做字词标注序号和寻找位置【课文中位置】。第二节课再做过关测试。这里基于三点:1.依托的是教材单元中的“词语盘点”;2.过关测试不是以听写为方式,而是以常见的“读拼音,写汉字”的方式出现;3.是教师没有做任何讲解与辅导,只是给予时间而已。【注明:以两个单元为一系列,比如1-2单元,3-4单元】

    因此呈现的方式为:自学、过关、反思

    具体的效果呈现:(以我当时进行如此教学安排后的反思为证)

   

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的

                    ——新学期语文尝试断思之一

上个学期严格讲,对语文教学的尝试只是浅尝辄止,很多内容因为我个人的原因,其实只是设想,并没有严格按照既定设想去实施,所以搞得有些前后脱节,前后混乱,反受其累,虽然最后有了大块时间来复习整理,但实效并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针对性措施还是很不到位,造成很多方面的缺失:如字词的遗忘解决、阅读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做题的习惯等等,基本上都没有展开。好在学习成绩并没有下滑,似乎还有小幅度的提升。这不得不说是既是“意料之中”也出乎“意料之外”。

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些启示:

1.               换种方式来学习语文,不会降低学业成绩。(这个我觉得是很关键的)表明这种方式是无害的。

2.               这种方式对孩子的自我把控能力需求比以往要高。特别是对自我批注的认真程度【对教材的第一次感知】、第二次批注的掌握程度【对与同学交流后再次感知】等等,这些都是教师无法及时掌控与做针对性措施的地方,对学生自我把控的需求很高,这也是上学期尝试的不足之处。控制措施的缺失是需要认真面对的。

3.               主题阅读与主题迁移写作的拓展面与层次安排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提前做的准备要更多。

4.               控制措施的建立十分必要,如何建立科学而有效的方式值得重视。

5.               必备的资料辅助是不可缺失的。



昨天是上课的第一天,两节语文课,做了1-2单元的字词的过关。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过关程序。而是利用第一节语文课做字词标注序号和寻找位置【课文中位置】。第二节课再做过关测试。这里基于三点:1.依托的是教材单元中的“词语盘点”;2.过关测试不是以听写为方式,而是以常见的“读拼音,写汉字”的方式出现;3.是教师没有做任何讲解与辅导,只是给予时间而已。

附测试卷:

第一单元

ɡāo ɡē   fèi qǐn wànɡshí   sī chě   rónɡzhuānɡ  xiào lǜ    lǜ tǎn

(    )(               )(     )(         )(     )(     )

tuó niǎo   chù lì  bí shǒu    róu měi   xuàn rǎn   dián yǎ  ɡōu lè

(    )  (      )(       )(       )(         )(     )(     )

dī yín   ɡuàn tōnɡ   qí lì   jīnɡshen báo mǎn   huí wèi   zhī mɑ

(    )(        )(     )(               )(     )(     )

xià mǎ wēi  sǎ tuō   yū huí   shānɡmào  yín zhuānɡ sù guǒ  jí chí

(       )(     )(     )  (        )(             )(     )

mǎ tí   yán zhèn yǐ dài   lǐ mào    jū shù    shǒu hòu     xiū sè

(    )(             )(     )(     )(      )(      )

shuāi jiāo    tiān yá    qīnɡxī    měi lún měi huàn    chěnɡ xiōnɡ

(       )(       )(     )(               )(          )

chā zuǐ    bēi shuǐ chē xīn    yāo ráo    shǐ liào bù jí   fēn biàn

(    )  (             )    (     )    (           )(      )

fǔ mō    jiè shào    xīn jiānɡ    xiàn rù    rè hu hū    jī xiè

(    )(       )(        )(      )(       )(      )

yí bì qiān lǐ   kāi záo   cuì sè yù liú    ɡú pǔ    jìn piāo dài wǔ

(          )(       )(           )(      )(            )

wēi é      hún huánɡ yì tǐ    méi tǐ    zhēnɡnínɡ  

(    )  (             )(     )(          )

第二单元

mà zhɑ    mù tónɡ   yuán ɡún ɡǔn    suō yī   xiā nào   shuǐ mò huà

(    )(        )(         )(     )(      )(         )

jī lónɡ    wō ɡuā    lián pénɡ    zhān mào    xiè méi    jǔ jué

(    )(       )(        )(       )(      )(      )

kùn jiǒnɡ   jiāo cuò   yòu zhì   shā mò   jì mò  mián ǎo   tuó rónɡ

(      )(         )(    )   (     )(     )(     )(      )

xuān nào    yīnɡtáo    páo zi    shǎ shì    shuǐ piáo    pēi tāi

(    )  (       )(     )(      )(        )(      )

huò huàn    shū zhuānɡ    chénɡ chè    huá xiánɡ    shuānɡ bì

(    )(          )(        )(        )(            )

tiān fù    táo qì    fánɡài    liǔ xù    qǐ zhǐ    chī mí    lí mǐ

(    )(       )(      )(     )(     )(      )(     )

bànɡ ké    xiū kuì    xìnɡ kuī    qū zhú    huā bāo    pò hài

(    )(       )(      )(     )(     )(       )

róu ruǎn    suí xīn suǒ yù    yí dònɡ bu dònɡ    yùn zhuǎn zì rú

(    )  (              )(             )  (             )

jiǎo jìn nǎo zhī  



如果仔细对照的话,所有的字词确实是“词语盘点”中的,但是顺序是有意调整过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灵活掌握这些字词。



批改结果出来后,让我高兴的是:没有学过,也没有讲过的字词,学生基本上掌握得七七八八。说明孩子是有能力也有可能自己掌握字词的书写问题。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意料之外”的是全班53名学生没有一个全对的。说明字词的强化与控制措施是不够的。因此今天的课(第二天)就以订正错误和再复习为主,准备再次的过关。这个过程就是让孩子明确:不会的字就是我自己不会的生字,需要自我强化了!当然,简单的强化不一定会有很大的效果,也不一定就是良药,如果第二次再次出现新的问题,还需要改变控制措施!

云还是云  雾还是雾----新学期语文尝试断思之二



截止到今天,从 2月16日开学第一天到现在,字词、日积月累的过关告一段落,总计花了14节课。这14节课的安排大致是这样:过关测试的课时是8节课,学生标注及准备的课时是6个课时。

过关测试分为四个节点:1-2单元,3-4单元,5、7-8单元,日积月累(7个单元)。每一个节点两次过关机会。第一次过关的孩子不参加第二次过关,第二次过关机会提供给第一次没有过关的学生。如果第二次仍然没有过关就需要回家在家长的协助下过关了,回家的过关的次数有多有少,但秉承一个原则就是一直到没有一个错字为止。家长签字,学生带回校给老师检查。

学生的标注及准备是依照过关测试的节点相应安排。原则是在过关测试前的一个课时。因为第五、七、八单元和七个单元的日积月累的量相对较大,所以各安排了两个课时的标注及准备的时间。

从整体的过关测试效果来说,第一次过关,学生基本上无法全对过关;第二次就有部分学生可以全对过关。第三次回到家,大部分可以一遍过关,少部分孩子需要两遍三遍过关。也就是说第三轮次全班基本上可以无错字过关。这其实算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了!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来说,对于每个词语,好一点的孩子等于是写了两遍,弱一点的孩子最多写了四遍。但从有效性的角度来看,这比单纯地在生字本上抄几遍的效度要强很多。

但要清楚地意识到这样几个问题:

1.大部分孩子是在第三轮次过关的,这个轮次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具体完成的时间、监督的力度大与小、家长的介入力度如何、是否真的没有错一个字等等,是个需要考量的。

2.这次的过关只是注重“写”,或者说只注重硬性的记忆。按照记忆的规律(研究发现:人的遗忘有先快后慢的规律,每一次识记之后,有70%左右的材料内容被迅速遗忘,只有30%左右进入缓慢遗忘过程。),遗忘的概率非常大。目前出现的基本全过关的状况只是暂时的。

3.这次过关的词语依托的是每个单元的“词语盘点”,所谓的“生字”概念只是教材和老师的定义之下的,并不能代表本身教材,特别是课文中的出现的“生字”,所以,“生字”的概念需要扩大,要更多顾及到学生的个性问题。

4.上学期的尝试只是做到了这一步就直接接触到课文的学习去了,所以,目前出现的种种情况仍然还是跟以往一致。如果没有相关的跟进措施,仍然会在未来的学习中呈现“云还是云,雾还是雾”的状态。

基于以上几点的认识,我在下来的教学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跟进,避免去年教学尝试出现的“云还是云,雾还是雾”的情况的再次发生。

1.记忆规律中,“大脑需要重复,每一次回顾记忆的时间越短,记忆越好。”,这次的过关测试在整个学期的学习序列中来说,只是字词记忆的第一步,今后的学习中不可能再有集中的时间,但一定要保证每周次有一节“字词过关”课。

2.记忆规律中,“大脑喜欢问题,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大脑会问题自动寻找答案,而且记得更加清楚”,因此在进入对课文的学习的时候,尽可能围绕字词提出问题,或者是利用字词来写片断,哪怕是写句的训练。对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孩子利用一些字词,在特定的范围和背景中练习运用。同时对比下发的语文资料,对照理解生词,出现不理解的字词作为问题提出来。

3.因为对于要将“生字”的概念放大,所以,在进入对课文学习前,在前面标注词语盘点中的词语的基础上,让孩子再从课文中寻找自己感觉不熟悉的生字生词。再统一整理到生字本上,数量上不限制,单个字也可以。

4.力争不断强化,不断深化,把整个生字的掌握过程由集中变为分散,变为一种习惯性的做法,看似不再讲了,其实在不断地反复,不停地再练习,让它成为一种教学的常态!



我希望经过这样措施的介入,不要让字词的掌握再次“云还是云,雾还是雾”。希望出现“云不是云,雾不是雾”。

(二)批注

这里的批注基本上是教师在没有讲课文之前的批注,注重孩子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关注的是孩子读书过程中的停顿与继续阅读的动力问题。

当时我的反思是这样写的:

第一单元讲什么?

——新学期语文尝试断思之三

第一单元耗费了很多时间,原因不是在学生,是在于我!在于我突然不知道该讲什么了,不知道该如何讲了。

首先从教材的安排角度来说,突然让我没有了感觉。四篇文章从内容的角度来说: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分别叙述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但四篇涉及的角度又差别很大,按照“统整”教学的设想差别很大,共同点相对比较少。

所以一直在琢磨到底讲什么?该如何讲?

突然在一本上看到这样的一番话:如果我们不知道该讲什么的时候,我们何尝不可以来欣赏一下呢?

突然间,一种想法跃入脑海。         

第一单元就来欣赏吧!



后来的设置是这样的:

先是分别欣赏别人的品析(来源于教学参考书)

是如此设置的: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这句话中,作者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小丘的线条比作一幅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

2、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4、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5、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就是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的奉献精神。

6、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7、《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8、《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9、《白杨》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10、《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歌颂了西部建设者的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



用课件依次出示这些语言,紧紧围绕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和讨论:这些品析到底是从什么角度来欣赏的?这些欣赏有没有什么规律?如果是你,你能不能写出这样的品析呢?为什么?你能写成什么样?

在预设情况的引导下,我再引导学生其实这样的品析并不难,我们跟他们的差别最多就是语言上的凝练程度不同,但不代表着我们不可以做到,引出学习的内容——圈点与批注。而在圈点与批注的学习上,我是这样做的安排:

什么是圈点?就是读书时,用一套自己规定的符号,在书页上划出文章中的重要词句,标出文章的层次段落,点出疑难之处等等。例如在生字上注音;在需要解释的词语下加——;在关键词语下加。。。;在段落的中心句下画----;在重要的句子下画====;用│划出段落内部层次;用‖划出文章的结构段;用1、2、3、4……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用一、二、三、四……标出结构段的序号等。圈点的过程是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便于复习,便于检查、摘录。

    批注,即批语注释,是指对一些生词难字加以注释;在段落层次前写大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手法加简评等等。批注是对文章的品评、鉴赏,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也是读者的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

批注的位置:

  可以是“眉批”(批在书头上),可以是“旁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批注的内容非常广泛,大体可以归纳为4类:

  1.注释: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词义,指明出处,写在空白处。

  2.提要:边看边思考,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心思想,把握文章脉络,提示语言特点。

  3.批语:读书时,会有各种思想、见解、疑问产生,这些内容可随手写在空白处。

  4.警语:在读书时,发现优美语句、典范引文、重要段落、新颖说法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上“注意!”、“重要!”、“用心记住!”“抄写笔记”等字样,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并为今后重点阅读提供条件。

做批注的方法:

    1.赏析语言特色(如修辞生动、动词准确、修饰语精当、哲理深刻------)

    2.评点人物   3.生发联想  4.剖析写法  5.批判文本  6.质疑问难

   做批注的注意点:

  “批注”时应注意用语简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繁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在原书地方写你的真实的感受,写不下可用其他纸张。有什么写什么。不拘一格。如果该书你准备阅读多次,注意每次用不同的笔写。



如此教学后,我又给了学生一个课时的时间,再做第一单元四篇文章的圈点与批注,效果就好了很多!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00:05:46 | 只看该作者
二、小组合作:

1.小组如何建设?

    一般来说,我的课堂上一般呈现两种分组的模式,一种是自然组(顺序得来就是按照学生个子的高低排列成的。这种分组,我习惯称为“异质分组”,学生的质素和程度是有差别的);一种是临时小组(可能是前后桌四人,也可能是程度相同的“同质分组”,也可能涵括了不同程度的“专家组”)。后一种是经常用的,灵活性比较高,每节课根据任务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搭配。

2.小组如何分工?

    分工是牵涉到组长的产生问题。

因为我的班级产生班干部的方式有别于常态:班干部不再是竞选,更不是老师指定,而是通过抽签的方式产生,每两周换一批班干部,每个孩子都有做班干部的机会,都有施展和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俗称:班干部轮换制)。这个学期在此基础上,加大了这个方面的力度:班干部和小组长都全员轮换,周期由两周改为一周,小组长轮换周期改为一天一换。形式上:班干部轮换直接由某个小组的同学一周全员做班干部,管理班级、值日等等事情,这周之内都由这个组担当,到了第二周又轮换到下一组。外控措施是“信任投票”,由同学针对上周班干部工作情况做出信任投票,记录在案,为各种评比作为凭证。也就是连固定的小组长都不是固定的了,这样的目的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也必须动起来:你必须去收发作业,必须去安排值日等等。而且这个小组长还担负着更重要的任务:组织小组成员在课堂上的讨论交流以及整合小组的意见以便向全班同学交流。(这是有别于目前流行的一定要选最得力的、有组织能力的孩子担当学习小组组长的做法),目的就是用外在措施“逼迫”孩子必须要动起来,不动都没有办法的。

呈现的态势是:无固定小组组长,但人人又似乎都是小组长

目的:避免小组中强势话语权出现,如果出现,小组长只是替换了教师的角色,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为合作的基础就是人人平等。

3.如何使学习小组更有质量?

    这里牵涉到关注点的问题

    我一直关注的是:组织小组成员在课堂上的讨论交流以及整合小组的意见以便向全班同学交流。

    我当时的反思是这样的:



展示过程or展示结果(第二单元如何教之一)

——新学期语文新尝试断思之四

第二单元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单元,在整本书中来说是唯一的一个有五篇文章的单元。在“童年”的主题下同时还架构了两课诗歌教学,这也是整个小学语文教材极其少见的。

    “童年”本身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容易拉近生活距离的话题,但教材的选文却又跟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因此,学生极可能产生“阅读停顿”。可能是很多内容感觉陌生;也可能是一些词语的乐趣性不够,不容易读下去;也可能是读到一些跟自己生活不太一样的地方,从而产生联想,出现“图像化”。因此,对于第六、第七、第八三课,我采取的教学方式就是“寻找自己阅读中的停顿”。

    首先布置孩子阅读文章,让孩子“不带任何任务去读”,只需感觉文章,如果有什么地方自己读不下去了,或者没有读明白的地方,再或是某一处你想反复去读。

    其实,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每个人的停顿之处绝对不会是一样的,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但是这确实是锻炼孩子讨论与交流能力的绝好机会。所以,我给学生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整合小组同学的意见,形成一个意见”。分组方式是以前后桌为准,随机四人一组。

    对于第三个任务,我在设置的时候,一直很纠结,也一直在考虑,到底如何获知学生讨论的结果,或者获知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换言之就是,我到底想知道什么,我想引导什么?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哪个意见,或者讨论出“某一个停顿之处”都不重要,即便讨论完了,但仍然还有自己的停顿之处。不会因为讨论有太多的改变。因此,我决定,第三个任务就放在“展示过程”而非“展示结果”。

    所以,学生在汇报展示讨论的情况的时候,我就让汇报的孩子要考虑三个问题:

   1.我们讨论的结果是什么?

    2.我们小组有几种不同的停顿之处,分别是谁提出来的?

    3.我们是怎么形成一种意见的?

    汇报的时候,我刻意地淡化讨论的结果,引导孩子针对第二和第三方面的汇报。这一汇报让我大吃一惊:

    首先出现了几个小组同时出现“四个孩子停顿的地方是同样的”,也就是无需整合意见。是不是真的没有不同意见?值得考量!会不会有讨论强势者出现?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其次出现了为了整合小组的意见,出现了“投票PK”方式,这是我们目前成人化习惯的统一方式。这种方式不是不好,但是在课堂上出现,极可能扼杀真正有想法的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投票给谁,考量的因素很多,比如谁的学习好,谁的一贯表现好,谁的人缘好等等因素。这不是讨论的最佳方式,但可能是现在学生讨论的时候统一意见的普遍方式。

    第三也出现了良好的整合意见的方式,比如有四个小组采用了“合并相同意见,解决不同意见”的方式。这也是我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和倡导的方式。

    从这么简单的一节课,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讨论方式,有值得我们重视的倾向,也有引发我们深思的地方,更有我们调整关注点的地方。到底该关注学生讨论的“展示过程”还是应该关注学生讨论的“展示结果”,说到底,还是“鱼”与“渔”的简单辩证关系。但我相信,这节课,学生收获远远超过获得答案的本身。



三、汇报展示:

1.哪些方法?

    平时的教学中,关于汇报展示,因为来源问题有这么两种方式

    (1).由组长(当天值日组长)展示。(前面已经叙述过)

    (2).集体展示。这里的集体展示不是每个小组就着一个问题做同一层次的展示。而是不同的问题的展示。试举一例来说明

    比如这节课要完成四个任务。先由四个自然大组各选择一个问题做集中讨论,讨论完毕后,重新组合新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了曾经讨论不同问题的同学。于是自然组完成了转变为“专家组”的蜕变。这个时候,每个成员要教会其他没有讨论过此类的问题的同学,最后汇报的时候,由没有参与自然组讨论问题的同学汇报自己在“专家组”学会的东西。

    如果说,第一类汇报的是讨论结果的话,第二类汇报的是学习结果。

2.如何对话?

    因为两种小组汇报的方式,关注的点就会不同。对话的内容也就有了变化。这里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也有“专家组”与自然组的对话,同时还会有别的同学的提示类对话。

3.如何评价?

    在我的课堂上,评价的方向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其次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00:06:21 | 只看该作者
四、关于教材的整合

1.整合的原因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对于语文教学丧失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比较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目前的教材所选课文的“趣味性”不足,说教味道较浓。我特别喜欢看到学生在发新书的时候的状态:欣喜翻开新书,然后一页页不停地翻。这是我们的教学无法达到的情况。

究其原因,不外乎我们教材所选课文内容的单一,学生对其阅读的兴趣是很难保持在3-4个月的,而我们的教学却要一遍遍反复咀嚼。这对于孩子对于“兴趣”而言是灾难性的。

教科书的特点:

1.课文主要的目的是设计来教学学生读书与识字的。

2.因考虑到学生识字量及学习量的限制,课文一般不能太长。低年级课文受学生识字量的影响,有时并不成文,只是一些句子的组合。

3.配合学生习写字量的限制,课文中的用词不会太艰深,每课的习写字量也有一定的限制。

4.课与课之间没有明显的程度及长短的差异。

5.课文多为配合单元主题重新撰写,且为集体创作,往往去除了作者个人的风格(甚至没有作者)。

6.由于文长受到限制,课文常是一种去情景化的文本。

7.课文的主题一般来说非常明确、正向、同质性高,文类也清楚。

8.以文为主,插图只是为了美化版面,不具有协助学习的功能。

儿童读物的特点:

1.故事内容提供丰富而多层次的意义,呈现在文章中或交织在图与文的细节里。

2.提供了叙述的复杂性,让阅读者有深入分析的可能性。

3.文字或图像容易唤起特定的情境,同时也唤起特定的语言对话形式。

4.藉文字与图像讯息间丰富的互文性展现其功效,使得图画书成为提供初学者最有力的媒介,协助孩子主动建构意义,特别是当小孩与有能力的成人读者一起阅读时。

5.有些作品用幽默、节奏、对话等方式来吸引读者,藉此促使读者思考、反省自己的经验。

6.故事意义的精微处不是那么明显可见,能吸引读者反复阅读,仔细留意视觉图像或文字风格,逐渐发展出对文章的回应。

7.故事之所以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凭借的不是故事的长度或情节的复杂性,而是读者在形塑文章意义过程里,所体验到的快乐。



因此,在这个学期的教学中,我就将儿童读物(俗称童书)引入课堂,比如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走入西部”,我就将《楼兰古国的奇幻之旅》引入课堂教学;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童年”,我就将《活宝三人组》引入课堂。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浓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就不会出现难点了。

2.如何整合

    因为内容的增加,所以,在“教”的方式上也必须改变。主要是通过“统整”的方式来学习和利用加入的资料。我当时的反思是这样的:



童诗可以这样教(第二单元如何教之二)

——新学期语文新尝试断思之五

    注明:因为教学进度到了这里,正好赶上台湾刘振中老师来观课,因此我很想做一个关于童诗的统整,以便向他请教!



    第二单元另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分别在单元的第一课和最后一课安排了“诗歌教学”,但两篇诗歌又不尽相同,虽然主题是“童年”,但诗歌的类型不同:一个是古诗词,一个是现代诗歌。从语言与内容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一个偏重于反映成年人眼中的童趣;一个偏重于模仿儿童视角来对事物进行观感。

    究其实质,都是成人眼中的“童年”,因此,我决定,对于诗歌的统整就定位在“童诗的读与写”上,企求让学生明白“童诗不难写”、“童诗我也可以写”、“我写的童诗也不错”。

    整个的教学是这样的一种思路:

    先用课件显示这样四首诗: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我 想

高洪波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bāo),

牵着万缕(lǚ)阳光,

悠(yōu)呀,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

汲(jí)取甜美的营养,

长呀,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péng)帐。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róu)软,

瞧太阳多明亮,

望呀,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huī),

变小花,开得漂亮。

成为柳絮(xù)和蒲公英,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飞呀,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诗歌是否熟悉?它们来自哪里?

    继而再出示:

四个小男孩

【台湾】  七星潭



四个小男孩,

一个煮蛋,

一个剥蛋,

一个吃蛋,

还有一个呢?

一个生蛋呀?!

怎么可能?

四个小男孩在一起,

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让学生思考:这首诗跟前面的四首诗词有什么不同,你的感觉如何?

    最后出示这样三首诗歌:

影子是什么



影子是什么,

影子是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形状十分奇特。



影子是什么,

影子是我们的朋友,

它陪伴着我们,

度过开心或泣不成声一天



影子是什么,

它也是人,

只不过作不了人做的事。

气球



气球

气球

轻轻一吹

他就长大了一些



挖土机



妈妈,

对面的挖土机累了,

不动了,

怎么办呢?
我们去喂点吃的给它吧,

它吃饱了就有力气了的

    让学生比较:这三首诗跟前面五首诗有何不同?

    这里的教学我特别引导学生做两个方面的考量:1.内容的区别?2.注意作者的区别。最后告知学生:倒数第三首是一个五年级学生的诗歌,最后两首是老师3岁的女儿写的。引导学生感知到:原来写诗是如此容易呀!

    在学生感知到这个理念后,教学进入到“童诗我也可以写”的环节

    首先,我用课件出示绘本《冬芽合唱团》的一幅图画:



    启发学生观图,让学生头脑中保留第一印象,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第一观感。然后继续启发学生:你觉得它是什么?把你想到的东西都写下来。

    继续给出两幅图:

   

    引导学生按照第一幅图的方式也写几句话,同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融合在里面。

    完成单幅的写话准备后,我再次同时出示三幅图:



         

    让学生尝试着根据三幅图的情况,将自己写的关于每幅图的话语按照诗歌的体例整理出来。同时让学生与同学交流,修改自己的“诗歌”。特别要求最好以某个同学的诗歌为主体,融入每个同学的诗歌,哪怕是一句诗。

    完成了诗歌的创作后,下来我就安排了诗歌发表会:将自己与同学合作的诗歌念给大家听。制定的发表规则是:首先要将自己与同学合作的诗歌完整而又有感情地念给大家听;其次,要告知同学自己念的诗歌是以谁的为主体;最后要告知同学哪句是谁的诗句。

    可能因为比较注意引导写什么内容,学生出现了形式和语言的雷同,大多都是这样的诗歌,最多就是物象的不同而已

    这是什么?

    是毛绒玩具?

    是形状特别的蛋糕?

    还仅仅是一块石头……

   

    这是什么?

    是chocolate candy?

    是一只变异了的兔子?

    还是外星生物……



    这是什么?

    是变瘦了的猪八戒?

    是橡皮泥?

    还是长着胡子的铁扇公主……



    哦,我明白了

    原来这是活苗三件组——

    变形兔苗,发霉糖果苗和乞丐打狗棒苗。



    总感觉着哪里不对劲,总觉得是不是可以帮孩子提升一下,我突然想到,可不可以“变”角度?把这首诗里的“这是”依次替换成“你”、“我”、“他”,于是,诗歌呈现出这样的情况:

你是什么?

    是毛绒玩具?

    是形状特别的蛋糕?

    还仅仅是一块石头……

   

    我是什么?

    是chocolate candy?

    是一只变异了的兔子?

    还是外星生物……



    他是什么?

    是变瘦了的猪八戒?

    是橡皮泥?

    还是长着胡子的铁扇公主……



    哦,大家明白了

    原来我们是活苗三件组——

    变形兔苗,发霉糖果苗和乞丐打狗棒苗。



没有想到整个教学的最后,我将《冬芽合唱团》完整展示给学生看的时候,学生不禁对着绘本所配文字评头论足起来,十分不满意!虽然学生未必理解作者真实的目的,但是从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下来,孩子真的明白了:“童诗不难写”、“童诗我也可以写”、“我写的童诗也不错”。

返璞才能归真(第三单元怎么教?)

——新学期语文尝试断思之六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艺术”,分别安排了文言文《杨氏之子》,历史故事《晏子使楚》,剧本《半截蜡烛》,相声《打电话》。从编者的角度来说,目的不外乎这样三个: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这个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也很有趣。但又很特殊,从这个单元开始,孩子开始接触到中国传统的语言艺术,特别是文言文。

    对于这个单元的目标达成,我觉得最大的难点还是对文言文的感知上。虽然学生有过学习古诗的经验,也有中国几千年汉语言传承的优势。但从大语文教学观的角度来看,文言文的教学都是难点、重点。特别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地在课堂上接触文言文,不得不让我谨慎起来。

    对于四篇课文来说,《杨氏之子》、《半截蜡烛》、《打电话》都很好地诠释了语言的艺术。但《晏子使楚》因为改编于文言文的缘故,只能属于诠释语言艺术的一个故事,本身并不能属于体现语言艺术的文章。因此,如何利用好这篇文章,颇费周章!

    因为课文《晏子使楚》来源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也就是说源自文言文。加上本单元的重点难点都在文言文的感知上,所以,我决定将《杨氏之子》《晏子使楚》放在一起,采用“返璞归真”的原则,重新编排两篇文章的教学。基本思路是:从《晏子使楚》的文言文原版与课文的对比,让学生感知文言文;让学生从内容、语言的差别,了解文言文;尝试着利用各种方法翻译《杨氏之子》,熟悉文言文;思考反思学习过程,深化对文言文的感知。

    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我用课件显示《晏子使楚》文言文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让学生来说说,你看懂了什么?你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从课堂的实际效果的角度来说,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大概的意思,虽然不是特别的准确,但大概的意思还是可以讲得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文言文内容的初步感知,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大难度的事情,但力求精准到位,对于孩子来说,就真的是极具挑战性的了。

从熟悉文言文的角度来说,我下来设置的问题跟以往不同:为什么你可以读懂大概的意思?

这里的设置目的让学生回味、总结和交流自己读文言文的过程和方法。现场的课堂效果来说,这点证明了我的预设,学生有的说因为自己读过书上的课文,利用课文可以大概知道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有的学生说,因为自己曾经背了《古文观止》,古人说话的习惯已经有所了解了;有的学生说,古人的语言跟我们现在说话有所区别,但是有些地方跟我们现在的差不多,自己把读懂的地方连起来,没有读懂的地方就猜测一下,这样大概的意思就出来了。不得不说,孩子们的阅读策略很好,也很真实,也很耐人思考!

但不能因为孩子大概读懂了文言文的意思就浅尝辄止,我紧接着出示第二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篇文言文虽然也是在说晏子使楚,跟我们的课文有什么区别?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探知两篇同主题,但内容语言都有差异的文章,我特意将文言文原文和相关注释印出来发给学生,引导他们动笔一一对照,从内容上,从语言上细致对比。

附所印内容: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和外交家。
  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
  何以也:用什么方法呢?
  楚王闻之,之:代词:这个消息。
  吾欲辱之,之,代词:指晏子。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
  为:于。
  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
  傧者:傧,音宾。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淄,音资。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闾:音驴,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三百闾,表示人口众多。
  袂:音媚,就是衣袖。
  踵:音种,就是人的脚后跟。
  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不肖:不才。
  谓左右曰 谓……曰:对……说
  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捆绑 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习辞者 习:熟练 辞:言辞
今方来 方:将要
  婴闻之,之:代词:这样的事
  何坐 坐:犯罪 坐盗 盗:偷窃
从实际的情况来说,学生是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一步的,无论是内容,还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孩子都能精准地把握差别。但细微的差别,因为孩子的认知水平也许达不到,但恰恰是下一步教学的时机,这节课的最后,我让学生思考:我们可以怎样来利用这篇文言文原文?这样的设置不外乎为《杨氏之子》的教学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有时候,我们总说“返璞归真”,但是如何“返璞归真”?其实只有“返璞”,才能真正“归真”!也许这个教学片断就是明证!



当然,这些都还是尝试,具体的问题还有很多,还需要不断地尝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00:24 , Processed in 0.2519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