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稻草人应该倒在哪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3 16:3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稻草人》是叶圣陶先生童话的代表作,也是中等师范教材曾经用过的课文。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稻草人”这一文学形象,概括了当时大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情劳动人民,不满现实,渴求光明,但又缺乏行动勇气像“稻草人”一样无能为力的性格特征。
   《稻草人》凝聚着叶老多年的心血,叶老曾借再版的机会,多处修改文中的字句,使其日臻完善,只可惜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第二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农人把这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课文结尾也交代了稻草人站的地方:“大家跑过来问,劝她,看见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
    这里的“田地中间”,一般人往往会理解成田地靠里边或者田地中心的位置,如果是这样的话,本文前后则有失照应,因为后面写中年渔妇拉罾时,那个“盛鱼的木桶就在稻草人的脚旁边。”——有过钓鱼、扳鱼经历的人都知道,为了方便,渔夫往往都将渔篓之类的东西放在就近的地方。在没有帮手,孩子在河边船舱生病哭闹的情况下,渔妇会舍近求远把“盛鱼的木桶”放在“水正合适”的“田地中间”的稻草人的“脚旁边”吗?
    如果“田地中间”是指田埂边的话,则太过牵强。为了驱赶鸟虫,农民一般都将稻草人插在水田中间,尽量让他管得面积大一些,免得路边玩耍的小孩轻易损坏了它。很显然,稻草人“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不成问题,只是作者不该将“盛鱼的木桶”放在稻草人的“脚旁边”。
    假如仔细阅读原文,不妥的地方好象还不止一处:第六自然段有“新出的稻穗一个挨一个”的描述,而后文一夜之间“老妇人到田间来了,她弯着腰,看看田里的水正合适,不必再从河里车水进来。又看看她手中的稻子,全很壮实:摸摸稻穗,沉甸甸的。”
    针对这个“沉甸甸的”问题,我专门请教了一些种植水稻的专家、行家,得知水稻的生长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秧苗期、分蘖期、长穗期、灌浆期。“新出的稻穗”就算是长穗期的稻穗,而长穗期到灌浆期、结实期又不是一朝一夕的时间了。即使是稻穗扬花时一般也是直挺向上的,怎么会有成熟时的“沉甸甸的”感觉呢?
    当然,童话创作允许虚构,允许夸张,但文中有关水稻生长情况的描述显然不是作者刻意要夸张的内容,理应有真实性。要知道这个童话对大大小小的读者有多大的影响啊!
    事实上,叶老也多次对其成名之作进行过修改,这就足以说明叶老严谨谦虚的创作态度。令人遗憾的是,叶老当了多年的老师,可能对稼穑之事不甚了解,以致《稻草人》中有关水稻的描述有失客观。
    第十二自然段中写道:“稻草人听见他们咬嚼稻叶的声音,也看见他们越吃越谗的嘴脸。渐渐地,一大片浓绿的稻全不见了,只剩下光杆儿。”
    水稻行家们认为,水稻“灌浆高峰期过后,叶色和茎色都应逐渐褪淡,绿中带黄。”(《作物栽培学》第122页,湖北农牧业厅科技教育处编)如果前文中的稻穗是“沉甸甸的”话,后文中的稻叶则不应该是“浓绿”的了。
    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确属上乘之作,我等晚辈本不应妄加猜疑,特别是叶老的教学理论和师道风范广为今人所景仰,但传世之作中出现了以上知识性失误,迟早也会有后人为之惊讶。现斗胆指出,前辈有知,定会体凉晚生的唐突。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16:36:21 | 只看该作者
此文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学与研究》杂志1998年教师论文评比一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3:30 , Processed in 0.17025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