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教材:难以平衡的尷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5 20:37: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教材:难以平衡的尷尬  
2005-4-6
作者:kyrootcn  


  翻开初中语文新教材。一股清新之气便扑面而来。陈腐的课文多被删减,取而代之的,是更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时人美文、哲理佳作。课文前后,是精美的插图和亲切的对话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组合,更易引起中学生的共鸣,体现出“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崭新理念。相对于旧教材来说,新教材的使用无疑是挖掘语文学科内在魅力、提高国人母语水平的一个必要的步骤。
  但是,对于新教材这道美味大餐,我常常感到色尽而味不足,味至而香不够——就是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仿佛那个著名的“航海家悖论”:一直向西,最后将走到东边。不知不觉间,物极必反。新教材也是这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不平衡之处,让学生费解、让教师尴尬。




  知识与智慧难以平衡的尴尬
  语文新教材的选文体现了一个总体的特色:张扬人生智慧。也许我们所要求“积累、熏陶、感悟”的也正是这些人生智慧吧。其中包含对生命的态度(《敬畏生命》等),对苦难的态度(《我的老师》等),对美的态度(《花的话》等)……所有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体现着一种更显著的人文精神。
  应该说,这一系列的文章,都在诉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人生哲理,而这种人文精神,与我们现在普遍重视的信仰缺失问题又息息相关,更加切合时代对于国人人文素质的要求。所以,这种对人生智慧的侧重,应该说是非常必要的。
  可是,我们看到,新教材一方面强调人文教养,另一方面却“故意”忽视了对语文知识的奠基工作。虽然,在教材中专门开辟了“汉语知识”的单元,似乎是对于语文知识的一个集中要求。可这个单元所编排的内容全然没有旧教材严密的系统性,与课文无结合可言。有的还失之偏颇,设计一些让教师也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第一册的“比拟”,把本来很清晰的“比喻”“拟人”概念搞乱,非要让初一学生去分辨“喻”与“拟”的区别,实在是难为他们了。
  其次,新教材对于课文把握的要求大大降低:过去许多要求背诵的课文不再做明确的要求,课后的练习题大大减少,让老师们对作业的设计感到很头疼。常常是一节课下来,气氛很好,可学生却不知道究竟学到了什么知识,针对什么发出自己的疑问。教师也不清楚该怎样把知识的讲授与课文很好的结合起来。二者都处在了尴尬的境地。

  素质与应试难以平衡的尴尬
  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最近常叹气说:“新教材使出题越来越难。”使用新教材后,最让人为难的就是教学评估。我们目前采用的测试手段十分单一,就是使用试卷进行考试。可是,新教材所强调的语文能力与这种测试方式却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客观的说,笔试的形式非常适合对于语文知识的考察,可“积累、熏陶、感悟”单单用笔头又如何能够科学地评估出来?如果真要检测新教材所要求达到的语文水平,我建议最好能加入无纸化考试、面试、听力、社会实践等更多的评估方式,而从现实来看,这显然在近期不太可能。
  过去我们常说考试出了“偏”题,就是指考试题目超过了大纲规定。现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对于知识和能力要求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可以预见,将来我们的学生所遇到的“偏”题、“怪”题将会随之越来越多!更自然的是,到了毕业年级,为了应试我们的老师依然会坚持过去的复习方法,这样我们的初三学生在前两年的轻松过后猛然转变学习套路,反而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这时,一种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估之间的尴尬就产生了。


  “高不成”与“低不就” 难以平衡的尴尬
  新教材推出了,许多地区都在进行如火如荼的实验。新教材培训会上,实验学校的老师对他们各种围绕新教材的语文活动作了报告和总结,可以说是搞得有声有色,让人眼花缭乱。学生的作品更是妙趣横生,让许多老师徒生羡慕,恨不得马上拿到自己的学生身上一用。
  可是这一用,问题就出来了,很多手段竟行不通!究其原因,学生水平不同。对于那些基础扎实、聪慧过人的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在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上搞新教材的活动是如虎添翼,可用在更多的平凡普通、基础薄弱的孩子们身上却是痴人说梦。没有基石,哪来积累?没有经验,哪来熏陶?没有功底,哪来感悟?
  如果说过去的教材是“繁”、“难”,新教材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就显得有点“飘”、“虚”。看则好看,入口不实在。对他们而言,真还得先把基础夯牢实了,他才感得出来,悟得出来,否则,就是空对空,就是莫名其妙。
  遗憾的是,新教材的编排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这个实际。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一点就通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适应语文活动的。实际上,有些学生能够举手回答问题就已经很不错了,猛然要求他博学敏感,那是不可能也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应该说,对知识的识记是一种低标的要求,熏陶和感悟是一种高标的要求,忽视低标要求去追求高标要求,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也许会成为侃侃空谈却不学无术的“知道分子”,而陷入眼高手低的尴尬境地中。
  新教材所存在的所有尴尬,总的来说,就是一种不平衡的走了极端的尴尬。这极端,就是太模糊,太虚浮,让老师难以把握,对学生不切实际。在此想建议我们编写教材的老师:系统编得细一点,步子放得慢一点。可千万别在陶醉中走得太远,突然发现,一直往西走,却走到了东边啊!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第十四中学  作者:刘静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09:37 , Processed in 0.07913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