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开玖老师二甲中学讲座实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3 18:4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开玖老师二甲中学讲座实录(1)

凌宗伟:

今天下午的培训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陈老师是我们的老乡,刘桥人,主要的工作经历是在基础教育,但是呢,也有高等教育的经历。那么她将会在她阅历的基础上就教师的生命谈她个人的认识,也许她所谈的跟上午茅老师所谈的有所区别,因为茅老师是作为一个记者,一个编辑,他的视野度是在整个教育的宏观的背景下来阐述他对教育的认识;而陈老师是作为一个一线教师,可能她的视野更贴近我们的教育生活。

上午听讲的秩序总体上可以,但是也不乏一些杂音,茅老师今天在这里讲课后,我问他我们的秩序和其他学校相比如何?茅老师说差不多。

大家都是文人啊,应该听得懂是什么意思,“差不多”的意思就是“差得多”!我建议:不再听到手机声响,也建议不再听到孩子说话。我记得我来以后就讲过一个要求:孩子不要带进会场。双职工的,一个人在家里带孩子。如果有这种现象,我还是衷心地希望一个人把孩子带回家,还有一个人在这专心的听讲。好,下面我们以掌声欢迎陈老师演讲。

(热烈掌声响起)



陈开玖:

各位老师,下午好!

少小离家老大回,近乡情更怯,对我来说通州有特别的意义。我前一次回到通州是18年前,那时候还带着男朋友回来。我是在刘桥中学读到初三的。此后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有机会回到故园,终于今天有了这样一次的机会。

今天我和大家谈的是“生命的表达”,我想从教育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化的角度来谈。

我指的“生命”是两个概念,一个是指活生生的个体的人,包括语言作品中的人;一个指组合体,比方说二甲中学,比方说“张文质之友读书会”,这样一个团体。“表达”在这里的概念是指语言表达、文字表达。通俗一点说,可以这么理解:生命化教育的语言文字表达。我的观点是:什么样的生命就有什么样的表达,什么样的表达就隐含着什么样的生命。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校园人主要是老师、同学,所以,我们要审慎地表达。“审慎”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说不要随意地表达出来,而要仔细想一想,再说,再呈现出来。

提起生命化教育或者生命教育,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谁?是我们的张文质老师!南京有位学者(冯建军)也是做这个的。生命化教育已经成为张文质老师本人的一个代名词和关键词。

他到我们二甲中学来过三次,不知道各位老师对他印象怎么样?(答:蛮好!博学。)哦,博学。我在凌校长的博客上发现了张老师来过三次的讲话录,我都仔细学习过了。除了博学,大家还有什么印象?(答:很睿智,智慧。)大家是否注意到他的讲话有什么特点?很亲切。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第一次见到张老师的印象。第一次遇见他,是今年四月份。在杭州下沙浙江传媒学院里举办一个生命教育的主题研讨会,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包括高校里的校长去参加。张老师因为这次研讨会讲课、主持到杭州;我在杭州高校里兼职。那天晚上,我们,包括杭州拱墅区语文教研员闫学老师,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她是大夏书系《教育中的爱与怕》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的作者。当时我们三个人在那边聚了一下,但约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是傍晚五六点钟了。张老师从东边赶过去,我是从西边赶过去,我们都是打的过去,花了一两个小时。我告诉张老师说我有什么事情要先安排掉,然后张老师就跟我说:不着急,慢慢来。这是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不着急,慢慢来。”那果然我就慢慢来,一两个小时之后我才见到他。小坐交谈之后,分别时走到夜色之下后我才发现,站起来自己比他高多了,但是我看到他在夜色中的背影又非常高大。我对张老师的印象就是这样两个:一个是“慢慢来”,一个是虽然个头不大,但是他的某些东西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大家知道,张老师主编的一本杂志叫做《慢的教育》,后来我在读张文质的教育立场时(一套有四本书),觉得第四本书非常有意思,叫做《我的写作是献给自己的祈祷书》,这本书里他认为一个好老师一定要有三个标准——我知道我们学校有“张文质之友读书会”,但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这个——第一,是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功,第二点是看上去年轻五岁,第三点是看上去像个老师。

当时我把这三点拿来问我的孩子,第一点她不敢说,第二点她说妈妈看上去没有年轻5岁,第三点说看上去还像个老师。大家是否注意到这三点其实正是张文质老师对教师的完美表达。除了“慢慢来”以外,还有一个印象就是他非常年轻。他本身就是这三个条件的范本。凡是范本,我称之为“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教育学者是教育人的范本,范本是教育人生意义的最好表达,比如说“慢慢来”,比如说“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先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功,其次是自己看上去年轻五岁,同时看上去就像一个老师”,像这样的表达已经跟张文质老师作为一名教育学者融为一体,已经跟他的教育生命融为一体。

我同时注意到凌宗伟校长也用“范本”这个词。在他的博客上我读到学校教育文化发展纲要里面,有三点特别引人注目:校长应该成为教师的范本,荣誉应该给那些默默无闻的人,培训是最好的福利。我非常欣赏这三点。校长应该是教师的范本,教师又应该成为谁的范本?有一首歌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那个是说长大后我就拥有你的思维,你的情感,你的学识,你的道德观念等等。用范本的说法就是“重要他人”,那么谁是我生命的重要他人?我的行为,我走的路,我走在路上的行走方式,不知不觉我在模仿什么人?是老师吗?那么我又是谁的“重要他人”?我又是谁的范本?建议大家读一读刘良华老师的一本书,书名叫《教育自传》。

我以为生命表达还有一个是:称呼。我称它是人和人的自我定位,是人和人交流的良好的开始。良好的称呼是成功交流的一半。我不知道老师们平时是怎么称呼的?比如说像我们学校,说“段长”、“校长”、“局长”,是把“长”字拿掉的,比如说姓刘的段长,称为“刘段”——我们学校也是这样吗?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比如说局长姓“张”,我们就喊他“张局”,凌校长我还没听到有谁叫“凌校” 。我倒是注意到凌校长最初给自己的博客起名字叫“宗叔”。好奇怪,第一个印象。我以为这个名字当中的“宗”字非常好(老师们笑),“凌”是什么意思啊?凌云壮志,一种空间上的上升感;“伟”是什么意思?伟大,高大,高傲,也是一种空间的气势感。而“宗”字,则有一种历史上的时间感、沧桑感。中午的时候我在凌校长的办公室里注意到墙上有一幅字,在我看来这幅字跟这个“宗叔”有一定的关联:“心平气和方成事,性情简淡即养生”(出示校长室书法作品照片)。大家想想看,是不是有种微妙的内在联系?

在温州市教研院有一个教研室主任,他在工作QQ群给自己起名叫什么?叫“家兄”,家里的兄弟啊,那感觉上像家里的大哥,我感觉起得也非常好,就是让老师们有份亲切感、信赖感。

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的组织、关系、身份都不大确定,大家经常转换角色,在家里我们是孩子的父母亲,又是父母的孩子,又是伴侣的伴侣,在单位里我们是部下和领导的关系,在社会里我们又是伙伴、朋友,我们是很多角色的交叉者。我们是否准确的定位了我们的人生角色呢?按照马克思的话来说,人的本质从现实性来说是各种关系的总合。这一点我想还是可以从称呼这个角度来说一说:老师们,如果是你自己的亲兄弟一年多没有见面,你会怎么称呼他?你会怎么做?我昨天接到一个18年没有见面的堂兄的电话,我就开心得不得了,赶紧用方言大声地叫他“哥哥、哥哥……”,很开心。

可是《水浒》的第23回中,武大郎在相隔一年之后遇到了武松,武松排行老二,他应该喊武松是“二郎”,可是他喊的却是“武都头”。那时候武松刚刚打虎,成为英雄,被县官看上后给了个“都头”的职位。也就是说语言是精神不由自主的反射,对武大郎来说,首先是权势关系,武松有可以被依赖的官位。所以武大郎不仅是外型比较卑微矮小,他的精神生命也是如此。

惊涛骇浪的掀起是迟早的事情,在下一回当中潘金莲设家宴款待武松,嘘寒问暖,殷勤挑逗,她的称呼是什么?不是 “武都头”,而是连续12声的“叔叔”:“叔叔冷吗?”“叔叔怎么不来吃早饭啊。”“叔叔请烤火。”“叔叔请满饮此杯。”“叔叔穿的这么少不冷吗?”等等,连说了12次。“叔叔”这个称呼还是准确的,武松是她小叔子么。

最终呢,武松一直沉默着,而潘金莲却错解了对方的意思,到最后12个“叔叔”说完之后她就蹦出了一个“你”字,她说“你若有心请吃了我这半盏残酒”。这个“你”可是你潘金莲能叫的?打虎英雄勃然大怒:“嫂嫂请自重。”称呼的变化越了规矩,破坏了人际的和谐,此后潘金莲羞愤之余那种恶的欲望被催开了,最终被武松所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15:56 , Processed in 0.12583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