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严华银语文行思录》后记及其后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7 13:1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严华银语文行思录》后记及其后记 

严华银

蒙张玉新兄和长春出版社之厚爱,拙著《严华银语文行思录》(吉林出版社2011年版)如此快地就出来了。此一工程启动较迟,但动作较快,快得令人吃惊。这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北人做事风格的认识,南风北渐,速度、效率显示市场化的进程,这是北方人学习和改变的结果,还是北人本质上就是如此不过是被媒体和传言误解所致,大概就不必去辨出是非了。总之这件事还真是让我感受到世界和时代的大变化和真变化,当然是很高兴的。

书出得不错,版式大气,封面很雅,与我的预估有悬殊。这倒让我有点不踏实,生怕因内容的不实不厚重影响到套书的整体,影响了编辑们的苦心。但事已至此,只能听任读者裁决了。

尽管如此,还是要感谢语文报刊社、中华语文网给我搭建了网络的平台,有机会与广大的语文人对话和交流,让不成熟的意见接受众多同行、同仁和同好的点评和批判;感谢广大语文网的语文网友对我的信任、支持和抬举,竟然让我这样一个几乎可以说是懒散的朋友变成了

所谓的“最语文”人。尽管我还没有彻底地弄明白这一概念的确切的含义,但我知道这是一种抬爱,是一种高评,当然更是一种鞭策。我自觉,只能用自己的真切实践、体验,自己的真实的理性思考和理论学习之后的真话,表达我对语文、语文教育、语文人的挚爱以及挚爱之下的真实感觉和看法。至于是正确、比较正确还是错误甚或荒唐,全靠语文同好们随意地发表仁智之见了。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所有的评价,无论我开始看了高兴还是不大高兴甚至很不舒服的,结果我都会逐渐开心并深深地感谢每一位读过拙文的朋友,关键是你不论说了什么,只要你真的很开心,而且是让你在如今如在沙漠里艰难跋涉着的语文教育的行程中像喝到清凉的泉水一样的愉悦,我将真心地为你高兴。

书题几经反复,定名“行思录”,无非是告知一种真实,语文教育行走的事实记载,思考的过程和结果的呈现,几乎全是实录,不虚夸,不隐情,学步时的浅薄,成长时的烦苦,有点成绩后的喜悦和感激,都如敝帚自珍般陈述。希望大家能从中感知一个语文人的赤诚、坦然和真实。这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眼中语文人或者说是中国教师的底线要求。

当然我更要感谢张玉新的热心,感谢他对我长期以来的关注和友情。因为他和王鹏伟兄,让我重新找回了“仁”“义” 古风。

今将拙著的后记附录,以表达这诸多的感激:

《严华银语文行思录》后记

北人豪爽,这是公认。我的朋友张玉新,吉林省语文教研员,全国语文名师,兼着东北师大教授,学问不必我论,成果影响在那儿,身份职衔摆那儿;要说的是个性和品质,大概还要在豪爽之外,添加仗义二字。市场化之后,仗义二字在国人身上已是荡然,唯此兄古风犹存。我那一年带团到东北,多年神交之后的谋面,自然激动,但激动是情感,更多的是情投意合的神聊。真的是一见如故,于是从此定为至交。

因为这层关系,新年之后的某一日,此兄忽然电告我,要我加盟其策划的“名师成长丛书”的阵营。始而颇觉惊愕,不知所自何由。后来才知是中华语文网搞了个网上评选,我等不经意间受语文同仁们抬举,获了个什么“之星”,张兄大概受了出版人之怂恿,加之自身也是一个很以网络和博客为然的“语文网虫”,就有了这样的一个创举。

我算得上是一个“被网络”且“被边缘”而又不甘离弃语文的语文人,自中华语文网邀我“入伙”,经年也没有多少文字上传,可能是杂事难堪,对网络和博客也有些生分,偶尔续上一两回,似乎多为应景。心里常有内疚,深觉对不住语文报社主持网络的那一位美编。现下这一个所谓“之星”倒是应了“无意插柳”的古话,让我对网络便提振了许多兴致。张兄的此一策划,我虽然心里不大认同,总觉得有点“小题大做”,孤芳自赏,但感于其心热、情挚、趣高、意好,便无从推却。否则似乎就是南人常常给人诟病的势利和失礼了。

但一接触正题,真的开始“编”书,才觉得难度不小。以“名师”之称谓加身,就甚为惶恐,所写文字,所选文章,原来粗疏草率也就罢了,一旦冠以一个“名”字,假如再信手拈来,似乎就心里不大踏实;好在有“成长”二字在那边摆着,便又有点安然,反正谁都是从牙牙学语开始,谁能担保不说错话,不写真的拙文呢!正因为如此思考,所以,本书在选择文章时,当然首先选择那些自认为能够代表自己思想、经验和实践的最好水平的文字,但也绝不回避学步阶段、草创时期的“涂鸦”。旨在以此让读者诸君看到一个语文老师、一个同行朋友真实的成长故事、成长过程、成长轨迹;而且可以让同行们从我或正或反的材料中,既分享那少有的成功经验,又从难免的教训中获得警醒。

近几年来,承蒙出版部门青睐,已连续几本小书面世,而且据说还有一定的市场影响。网络上看,还有不少同仁就拙著中很多观点发表或支持或商榷的意见,心里还是颇有几分高兴。中国语文教育事业正需要我们语文人贡献实践创新之力,贡献思索探求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小书虽小,微薄之力虽微,也是一种贡献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20:59 , Processed in 0.10886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