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读陈姓历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4 10:2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解读陈姓历史
据《姓纂》的记载,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据《史记·陈杞世家》载:舜娶帝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为妻。因为他们居住在妫汭,子女以水名为姓氏,称妫氏。舜死后禹继位,他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县北)。商均的第三十二代孙逷父(又称阏父)投附周国任陶正(管制陶之官)。周武王灭商后,封逷父的儿子妫满封于太昊之墟陈(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妫满谥号胡公,人称胡公满,是陈姓的血缘始祖。
陈国在春秋时期国势积弱不振,内忧外患,几次遭受覆国之祸。这一方面是陈国的不幸,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陈国的多灾多难,陈姓子孙被迫迁徙,星散各地,在异地他乡重新生根开花,生息繁衍,这却又为陈姓子孙撒遍神州,发展成为中华望族提供了条件。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祸福”,陈国的多灾多难,反而磨砺了陈姓子孙坚韧的生存能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陈姓的生灭盛衰、聚散悲欢,是一部饱含着血和泪的历史,也是一部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历史!
陈姓子孙承袭着先祖大舜的盛德,生息繁衍,万世不绝。陈姓血脉,一如浩瀚的长江大河,汩汩不尽,流遍九州!

(一)陈国覆亡后,其宗室后裔分脉播迁的情况:

1、早在春秋中期,从陈国宗室中分支出去的陈完后裔,是陈姓中最为显赫的一支。这一支陈姓子孙后改姓为田,另立门户,在齐国发展,并在战国时取代姜姓齐国,建立田姓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后又从中分化出许多中华大姓。据《田敬仲完世家》等史料记载:春秋周惠阆五年(公元前672年),陈国在第十二位国君陈桓死后,其弟陈佗杀太子免自立为君,史称陈厉公。后来太子免的3个弟弟利用美人计杀了陈厉公,陈厉公的儿子陈完避祸逃奔齐国。陈完到齐国后以田为氏,为齐国田氏之祖。春秋周灵王泄心二十七年(公元前545年),田完四世孙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灭栾、高二氏。田桓子为了拢络齐国的民心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百姓则“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取得公族与百姓的支持。齐景公时,公室腐败,对百姓却剥削惨重,“百姓苦怨以万数”。田桓子之子田乞(田僖子)为了进一步争取民众,收税用小斗,借贷用大斗,偿还再用小斗;于是,“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百姓纷纷从公室逃至私家田氏,“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周敬王匄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后,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为国王(齐晏孺子荼)。田乞驱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为国王(齐悼公),自立为相。从此,田氏掌握了齐国国政。周敬王匄四十年,田乞杀齐简公,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战国周安王骄十一年(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周安王骄十六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周安王册封田和为齐侯。周安王骄二十三年齐康公死后姜姓的齐国绝祀。田氏取代姜姓,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公元前221年,田齐为秦所灭。田齐王建的第三子田轸逃亡,重入河南颍川,复姓陈。陈轸为颍川派陈氏的开基始祖。

2、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其后裔以陈为氏。

公元前571年,陈成公去世,其子弱继位,即是陈哀公。哀公夫人是郑国女子,生太子师。哀公有两个宠妾,长妾生的儿子叫留,少妾生的儿子叫胜。哀公喜爱留,委托弟弟司徒招照顾。尽管哀公喜留,却怕引起内乱,不敢废掉太子师,此想法被招看出,司徒招乘哀公生病之机,杀死了太子师,宣布留为太子。哀公对招的做法非常恼火,欲杀招,但招抢先聚兵围攻哀公,哀公怕被俘受辱,上吊自杀。于是招大胆立留为君。局势稳定后,招派人去楚说明情况,楚灵王当场杀死陈使,派公子弃疾率兵伐陈,陈不敌,国君留出逃。楚灵王任命弃疾为陈公。这是陈国第一次亡国。留逃到郑国避难,他以国为姓,史称“陈留”。他居住的地方也因而得名——陈留(今河南开封县南陈留镇)。如今住在陈留一带的陈姓人,除外来户外,大都是陈留的后世子孙。

3、楚灭陈后,最后一位国君陈闵公次子全温,避难于晋,以陈为姓,史称陈全温。

后晋卿公孙路麾推荐他到魏国,担任浚仪大夫(即今河南开封县西北)。陈全温这一支在浚仪发展壮大,成为浚仪支派。全温谥文子,传九世到陈武,已是秦汉之间,陈武投同宗陈平部下,屡立战功,封棘津侯。传十一世陈鱼,任江王太傅。鱼生公望,为汉武帝春秋博士。浚仪陈氏后裔传至东汉时,有陈孟琏,为固始侯相,迁居固始,葬浮光山,遂为固始陈氏开基祖。固始陈氏到了唐代,开始南迁入闽,后裔出了“开漳圣王”陈元光。这一脉在东南发展,并渡海入台,成为台湾大姓。

4、陈吴是被司徒招杀害的哀公太子师的儿子,在他的父亲被杀后,他逃到陈国属邑柘城(今河南柘城),以陈为姓,史称“陈吴”,寄食于同族胡襄的家里(今柘城东1公里有胡襄城),即以这里为家。

陈吴在这里留下一支,后来成为柘城一大姓。陈吴在柘城,后恐被楚追杀,又跑到晋国。过了五年,楚国公子弃疾弑杀楚灵王,回国自立为王,称楚平王。为了争取诸侯的支持,巩固他的王位,平王放弃了对陈国的占领,全面退兵,陈国又到晋国找回了太子师的儿子陈吴回国当陈侯,是为陈惠公。惠公回国后,把弃疾占领的五年也接上,以他的祖父哀公去世那一年为元年,在位28年。陈惠公陈吴死后,仍葬于他曾避难过的地方胡襄城。据《柘邑陈氏族谱自叙》载:“今按我柘邑陈氏由来已久矣,而溯其始,自周武王封舜后胡公满于陈,配以元女大姬,以备三恪,世守侯封,即以地为姓。其后为楚所灭,惠公遂徙居属邑柘城东,寄食同族胡襄家,今胡襄城是也。及薨,葬于柘城东约二里许,而子孙遂以胡襄为家焉。”此支陈氏人丁兴旺,仅柘城县境就有四万多人,尊陈吴为始祖。

5、陈亢(公元前511年—公元前433年),字子禽,孔子弟子。

陈亢是陈胡公的第20代孙,原为庶支。因陈国屡遭外侵,避难于卫国的河阳,后到鲁国求学,受业于孔子。子禽能举一反三,少年有成,成为孔子高足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一生没有做官,设馆教徒,颇有名声。后卒于卫国,他的两个儿子陈德和陈瑶(又谓陈尧),率领陈亢的弟子20余人护灵返回故里,治丧于原陈国都城陈城(此时陈已被楚国所灭,由楚将镇守),葬于今太康县北10余公里的来凤岗。他的子孙除留在陈城外,因守墓,其另一支就以来凤岗为家了。而留在陈城的陈亢后裔,因金兵南侵,在北宋末年南迁。其中有迁往安徽盯眙的,在那里形成了一支陈氏家族。明朝初年,从盯眙又迁回一支,定居于今扶沟县的陈马岗(今为包屯)。后来,又分别居于陈家岗、小岗、吕潭、季历岗、陈潭等地。太康《陈氏族谱》卷一《家谱世系图文》说:“我始祖先贤子禽,系虞舜之苗裔,始居妫汭因以妫为姓,及禹受禅封嗣子商均于虞,以奉舜祀。传至虞君讳思,佐少康以中兴。越商及周有讳阏父者,夫阏父为周武王之陶正,能利器用,遂以孟姬妻子满,封于陈,以备三恪,谥曰胡公。易姚姓为妫,传十二代至桓公又八世,而子禽予则陈其姓矣。” 陈亢作为孔子贤徒,汉代以后,就从祀于孔庙,并被追封为颍伯,北宋真宗时,又加封为南顿侯。

(二)陈平与户牖衍派

陈国的最后一位国君是陈闵公,陈闵公名越,他的长子名衍。陈闵公二十年(前479年),楚灭陈。衍弃国避难于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兰考县陈寨一带),以故国名为姓,称陈衍。陈衍的子孙在阳武户牖居住繁衍,到西汉时,这一支出了著名的丞相陈平。作为陈国宗室直系后裔的户牖衍派陈姓,自西汉陈平之后冠冕相承,代有名人,子孙繁盛,蔚为望族,播迁全国,成为现代陈姓的主要来源。从陈衍到陈平,中间大约传承10代,从末代王侯到逃亡贵族,历代战国时代200余年的世事沧桑,到秦汉时的陈平,已沦落为一介平民了。《史记·陈丞相世家》载:“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其兄陈伯在家耕田,支持陈平四处游学。兄弟俩住在穷乡陋巷,以破席为门,然而陈平好学多友,“门外多有长者车辙”。乡中举办社祭时,常以陈平为社宰(主持人),他每次分配祭肉都非常恰当公平,颇受乡人称赞,陈平说:“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此时的陈平,已经有志于天下了。秦末陈胜起义,在陈地称王,天下群雄并起,正是英雄纵横的时候。陈平辞别其兄,先从魏王咎,再从楚霸王项羽,后奔汉王刘邦。在刘邦帐下,陈平颇得赏识,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陈平辅佐刘邦,六出奇计而定天下:一是行反间计,离间项羽的重臣钟离昧、谋臣范增等人,气死范增;二是夜出女子二千人诈降,解除刘邦荥阳之围;三是劝刘邦封韩信为王,利用他为刘邦打天下;四是与张良一起定计,穷寇宜追,垓下灭楚;五是为刘邦设计假称游云梦,在陈城擒拿韩信;六是使用反美人计,解刘邦白登之围。史家评说:“陈平奇计,叹为观止。” 陈平六出奇计,每次都得到封赏,先被封为户牖乡侯,后被封为曲逆侯,食邑三万户。刘邦称帝后,大屠功臣,连张良也遁迹学仙,而陈平却避过一次又一次的谗言,先后担任汉高帝、汉惠帝、汉文帝三朝丞相。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陈平去世,谥号为献侯。其子陈买、孙陈恢相继承袭侯位。到陈恢之子陈何时,因罪失爵。

(三)陈汤与山阳支派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东北)人,西汉著名将领。相传为陈平第6代孙。陈汤出身贫寒,经人举荐为郎官。当时匈奴郅支单于联合西域各小国,侵略汉朝西部国土,成为当时的大患。陈汤请缨出战,讨伐匈奴,檄文中发出豪言壮语:“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元帝时(公元前43年),陈汤任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正职)一起出使西域。陈汤“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每当路过城镇或高山大川时,他都登高远望,认真观察、记忆。这次出使西域,只带着一支护卫军队,而不是征讨大军。当他们走出国境时,陈汤便对甘延寿说:“郅支单于剽悍残暴,称雄于西域,如果他再发展下去,必定是西域的祸患。现在他居地遥远,没有可以固守的城池,也没有善于使用强弩的将士,如果我们召集起屯田戍边的兵卒,再调用乌孙等国的兵员,直接去攻击郅支,他守是守不住的,逃跑也没有可藏之处,这正是我们建功立业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啊!”甘延寿认为他的分析很有道理,便说要奏请朝廷同意后行动。陈汤说:“这是一项大胆的计划,那些朝廷公卿都是些凡庸之辈,一经他们讨论,必然认为不可行。”甘延寿考虑还是应该履行奏请的手续,这时他得病了。陈汤等了一天又一天,焦急之中便果断地采取了假传圣旨的措施,调集汉朝屯田之兵及车师国的兵员,准备行动。甘延寿在病榻上听到这一消息,大吃一惊,想立即制止陈汤这种犯法的举动,陈汤愤怒地手握剑柄,以威胁的口气呵叱延寿:“大军已经汇集而来,你还想阻挡大军吗?不抓住战机出击,还算什么将领?”甘延寿只好依从他,带领起各路、各族军兵四万多人,规定了统一的号令,编组了分支队伍序列,大张旗鼓向北进发。甘延寿与陈汤将大军分为六路直抵郅支城都赖水边,四面包围其城,展开了激战。郅支单于身穿甲衣带领他的妻妾数十人一齐登上城楼,汉军冲进土城,击杀郅支。入城将士搜捕敌军,诛杀了郅支单于的妻妾、太子以及得封的王公等共1518人,生擒官吏145人。另外俘虏敌兵1000余人,都交给了参与打击郅支的小国军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矫诏立奇功”。这次胜利,结束了西汉与匈奴的百年战争,提高了汉朝在西域各国的威信。时人称叹:“枭俊擒敌之臣,独有一陈汤耳!” 战后,甘延寿与陈汤立即写出上报朝廷的奏疏,派人连同郅支首级送回长安,朝廷封陈汤为关内侯。王莽执政后,又追谥陈汤为破胡壮侯,封其子陈冯为破胡侯,陈勋为讨狄侯。陈汤一支起于山阳,被称为陈氏山阳支派。陈汤之后,又三代为侯。到东汉末年时,出于山阳陈氏的陈翔,官至御史中丞。陈翔为官清廉,颇有政声。陈翔迁至许地(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他的后代有汉太丘长陈寔,是陈姓最为显赫的一支颍川陈氏的始祖。

(四) 陈寔与颍川支派

在汉末魏晋以后的历代陈氏谱谍中,东汉时的颍川陈寔是一位极其关键的人物。陈氏世系源流中,各派都以虞舜为陈姓的“血缘先祖”,从虞舜以下,传至胡公妫满在陈地立国得姓,天下陈氏又以胡公妫满为“得姓始祖”。胡公之后,陈氏有陈完齐田支系、陈平户牖支系——陈汤山阳支系、陈全温俊仪支系等,这些主要支系最后都归结于颍川陈氏的始祖陈寔。陈寔之后,陈朝长城支系——江州义门派、开漳派等,又都以陈寔为祖。可以说,陈寔是陈姓继虞舜、妫满之后的第三位重要始祖。陈寔(104-187年),字仲弓。颍川许(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后汉书》有传。陈寔少时家境贫寒,曾在县里作小吏,做事任劳任怨,而又有志好学,受到县令的赏识,让他去太学读书。后来陈寔先后任郡督邮、功曹,深明大义,“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其高尚的德行为远近所叹服。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司空黄琼选任陈寔为闻喜长,后又改任太丘(在今河南永城)长。在地方任上,陈寔以德施治,关心、爱护百姓,邻县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要迁居到他属下的地方。后来沛国相违法赋敛,加重百姓负担,陈寔无法阻止,便辞官归里。陈寔德冠当时,成为远近宗师的名士之首,荀爽、贾彪、李膺、韩融、王烈、管宁、华歆、邴原等都曾向他问学。陈寔作为名士领袖的活动为各方所关注,按照贤人上应星象的说法,陈寔出行,据说掌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从观测德星(即木星,旧谓主祥瑞之星)出现上也看出来了。东汉末年,宦官弄权,大兴“党锢之祸”,对士族名士进行迫害。延熹九年(166年),李膺等二百余人受诬为党人,被捕下狱,陈寔也在其列。其他人大多逃避求免,但他却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大义凛然地自请入狱。第二年才遇赦出狱。建宁元年(168年)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谋除宦官,征召陈寔为掾属,参与共定计策。但不久事败,窦武等被杀,宦官更大规模地缉捕党人,死徙废禁达六七百人。陈寔再受党锢,隐居家乡。陈寔在乡里,注意以高尚的道德感化人们,威信很高,人们都很重视他的意见,认为“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宁愿接受刑罚,也不愿听到陈寔的批评。一次,有个小偷躲到他家屋梁上,准备夜间行窃。陈寔发觉后,不动声色,把儿孙们叫到屋里,教育他们要努力上进,正正当当做人,不要象梁上君子那样养成了坏习惯。伏在梁上的小偷听了很受感动,跳下来向他请罪。这事传开后,其他人也都受到了教育,县里盗窃案也减少了。“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就此而来。党锢解除后,大臣们都纷纷推荐陈寔,朝廷也多次以公相之位相召,但他都推辞了。中平四年(187年),陈寔病逝于家中,享年84岁。各地赶来吊祭的有3万多人,送殡的车子千辆,披麻戴孝者500多人,大将军何进也遣使出席,公元188年,豫州刺史为陈寔褒功,建庙立碑,谥为“文范先生”,著名文学家蔡邕撰写碑文,并将他的图像张帖百城,树为朝野吏民学习的道德典范。后又追封为颍川侯,钦赐龙牌。陈寔共有六个儿子,其中陈纪、陈谌最有贤名。当时人们把他们父子三人并称为“三君”。其孙陈群为魏司空,是“九品中正制”的创建者,陈群之子陈泰也位至魏之司空。汉末魏晋颍川陈氏家族成员史实见载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及《世说新语》等书,其中陈寔及其子孙陈纪、陈群、陈泰都在《后汉书》、《三国志》中列有专传。颍川陈氏由汉末入于魏晋,成为当时的一流高门,子孙历十余世冠冕相承、名士风流,家族地位历三百年而不坠,可说是魏晋间历史最为悠远的世家大族之一。相比而言,所谓王谢之家也只能算是后起之秀了。虽然颍川陈氏主支南迁,但在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定士族,在历史上首次以朝廷的威权采取法律形式明确制定门阀序列,陈氏也一直列为颍川首姓。颍川陈氏成为中华望族,天下陈氏共以颍川陈寔为祖,这不仅在陈姓氏族历史上,而且在中华各姓的历史上,也是一个奇观。因而,我们有必要探讨清楚这其中的缘由。事实上,据《后汉书·陈寔传》所载,陈寔“出于单微”,其先祖渊源并无可考。他之所以被尊奉为颍川陈氏之祖,并为后来天下大多数陈氏子孙共同尊崇,有以下原因:
其一,陈寔虽不是位极人臣的高官,也没有彪炳千秋的功业,但他品德高尚, “兼资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总修百行。”陈寔谥号“文范先生”:“文为德表,范为士则。”在中国古人“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中,“立德”是最高境界。比之于他以前的陈姓名人,陈胡公妫满是第一个得姓的人,但他和他的公室后裔并不姓陈,而姓妫;公子完奔齐,以故国为姓,称陈完,但不久改姓为田;陈国亡后,公室子孙多无显贵者;陈胜称王,但他是反者;陈平位至汉相,但多用阴谋;陈汤有军功,但人品有疵。而陈寔道德为后世旌表,是陈氏先贤中最为突出者。

其二,陈寔及其家庭所处的汉末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士族门阀制度最为鼎盛的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对政治起着巨大的作用,士族名士成为士大夫的核心,所以姓氏郡望多起于汉末魏晋时代。颍川陈氏正是以汉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因而,后世修撰家谱者总要追溯至汉末魏晋时期的名望家族,尤其是明清以来民间跨地域联宗修谱活动,使各姓氏支派先祖渊源的合流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其三,陈寔一系,从东汉到三国魏晋,子孙历十余世显贵,家族地位延续三百年。尤其是自南朝陈代立国者陈霸先“自云汉太丘长陈寔之后”以来,以颍川陈氏广布南北的事实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来看,天下陈氏共祖颍川的情况于理于情都还是合理的。

(五)陈朝与长城支派

颍川陈氏是陈氏家族中人数最多的一支,他们从东汉太丘长陈寔起,在许昌、长葛一带度过了一个半世纪的安定生活,历史便推进到了西晋末年。那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中原版荡,士民纷纷向南迁徙。当时长江以南地区尚未被战争波及,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陈姓和林、郑、黄等姓越山度江,来到了闽中。到了南朝时期,陈姓成为闽中四大姓之一。有关资料表明,他们之中大多数是颖川派始祖陈寔之后。陈寔的玄孙陈淮,曾在晋朝当过太尉,官职不小。他的孙子陈达在晋室南渡后当过长城县(今浙江长兴县)令。长城位于浙江北部,与安徽、江苏毗邻,是个偏僻的小县,可是这里风光宜人,一丘一壑都显得空净明丽。陈达喜爱这里的山水之美,便携家人居于此。陈达选择长兴作为定居地时,曾有过预言:“此地山川秀丽,当有王者兴焉,二百年后,我子孙必钟斯运。”到陈达之后的第十代陈霸先时,预言果然应验。陈达的儿子陈康,曾当过东晋丞相的掾属。从此以后,陈家每代都有人做官,虽算不上簪缨世家,可也称得上书香门第。传至第九世陈文赞时,生了三个儿子:谈先、霸先、休先。

陈霸先创立了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将陈姓家族又推向一个黄金时代!高祖武皇帝讳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下若里人,汉太丘长陈寔之后也。世居颍川。寔玄孙准,晋太尉。准生匡,匡生达,永嘉南迁,为丞相椽,历太子洗马,出为长城令,悦其山水,遂家焉。尝谓所亲曰:‘此地山川秀丽,当有王者兴,二百年后,我子孙必钟斯运。’达生康,复为丞相椽,咸和中土断,故为长城人。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书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骑侍郎高,高生怀安令咏,咏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皇考文赞。陈霸先(公元503~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庙号陈高祖,史称陈武帝,浙江长兴人。陈霸先志度弘远,恭俭勤劳。在中国众多的封建皇帝中,陈霸先应属于其中的一代贤明君主。陈霸先青少年时打鱼练武,兴趣广泛。古代正史对他青少年时有这样的评价:倜傥大度,志度弘远,不理家产,“明达果断,为当时所推服,”又称陈霸先“及长,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到陈霸先时,陈达在长兴的子孙经过十世繁衍,已蔚然成为人数众多的大家族。陈霸先起先担任过里司、油库库吏,不久,担任了新喻侯萧映(梁武帝侄子)侯府的传令吏。由于受到萧映器重,萧映任广州刺史,授陈霸先为中直兵参军,不久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梁大同十年(544年),广州爆发兵乱,萧映被围。陈霸先率三千精兵,一战解围,受到梁武帝瞩目。梁大同十一年,陈霸先受任为交州司马,兼武平(在今越南永安附近)太守,前往交州讨伐地方分离势力。交州平定,已是梁太清二年(548年)。梁朝首都被侯景围困,梁武帝饿死,萧纲被扶为傀儡皇帝。陈霸先得知都城被围,立即准备赴援,但从广州到建康,大大小小的地方藩镇势力或勾结侯景,或拥兵自重,层层设阻,处处为难。陈霸先以国家大局为重,与这些藩镇势力展开了顽强的斗争。太清三年底,陈霸先遣使往江陵,投到湘东王萧绎门下,取得了北伐的合法权。在战胜各种地方割据势力后,陈霸先大军于大宝二年(551年)六月发兵南康,沿赣江北下。大宝二年十月,侯景残杀梁简文帝萧纲,十一月自立为皇帝。大宝三年正月,陈霸先南路征讨大军从豫章(今江西南昌)出发,这时已有甲士三万人。陈霸先与西路都督王僧辩会师后,三月,在建康与侯景展开了大决战,终于彻底摧毁了侯景势力。萧绎就在江陵称帝,即历史上的梁元帝。陈霸先奉命镇守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王僧辩镇守在建康。梁承圣三年(554年)九月,西魏发兵突袭江陵,王僧辩未及时救援,梁元帝被杀。陈霸先与王僧辩反复商议,迎梁元帝第九子萧方智(543~558年)至建康,准备称帝。承圣四年,北齐乘梁国多次遭遇兵祸之机,派兵南向,护送贞阳侯萧渊明来登梁国帝位,企图培植傀儡皇帝。王僧辩屈从北齐压力,于七月迎萧渊明到建康称帝。陈霸先出于国家利益,九月,在京口举兵,除去王僧辩,把萧渊明赶下台,萧方智登基称帝。陈霸先任大都督,总摄梁朝军国大事,分别于绍泰元年(555年)底和太平元年(556年)六月,先后击溃北齐两支武装力量的大规模进犯。于是梁朝皇帝封陈霸先为陈王。陈霸先于太平二年(557年)禅梁称帝,建立陈朝。陈霸先代梁而立,实际上受命于危难之际,既是民情所需,也是时局所迫。陈霸先生逢乱世,尽管身经百战,收拾的却是百废待兴的江山,在位三年,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公元559年6月,陈霸先病逝。陈霸先在抵御落后势力摧残,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代先贤对陈霸先的历史地位和功绩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唐代魏徵认为陈霸先效命梁朝,立下丰功伟绩,功勋不下曹操、刘裕;三分天下,能够“决机百胜”,雄豪无愧刘备、孙权。毛也曾经要求人们读读《陈书》,了解陈霸先的身世经历。有关陈霸先的事迹,记载在《陈书》中。除《陈书》之外,还记载于《梁书》、《南史》、《资治通鉴》等史著之中。陈霸先的坟墓在南京,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朝共有三代五帝:陈武帝(霸先)、陈文帝(蒨)、陈废帝(伯宗)、陈宣帝(顼)、陈后主(叔宝)。陈朝立国33年,公元557年建国,公元589年被隋朝吞并。陈朝的疆域约相当于今天的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包括海南岛和越南的北越部分。陈朝立国,正值侯景之乱不久,连续数年的战乱对南方的经济、文化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陈朝的几位君主一边平定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据,一边医治战争创伤,南方的经济、文化逐渐得到了恢复。陈霸先打下基础后,继承人陈文帝励精图治,国势逐渐强盛起来;陈宣帝为了实现陈霸先的统一遗愿,兴兵北伐,战败北齐,拥有了淮南之地,这是陈朝鼎盛时期。后因陈后主溺于文酒,不图进取,江山拱手让给了隋朝。中国史学界公认,中国强盛的隋唐文化,主要继承了南朝文化。早在东晋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就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接近黄河流域未遭破坏时的经济水平,文化的兴盛,更远远超过当时的北方。经过宋、齐、梁三代的建设,江南的经济与文化已渐渐成为当时整个中国的重心所在,尽管经过梁末战火摧残,江南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隋唐文化继承南朝,隋唐经济也依仗南方,数全国财富,‘扬一益二’,就是长江流域开发的结果。到唐中期,韩愈说‘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长江流域地位更见重要。”又说:“中国古文化极盛时期,首推汉唐两朝,南朝却是继汉开唐的转化时期。唐朝文化上的成就,大体是南朝文化的更高发展。”  正如范文澜所说:“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在少数族统治下,长期遭受严重的破坏,汉族在长江流域建立本族政权,抵抗少数族的南来蹂躏,这是有利于民众的事业,不能看作分裂和割据。”陈朝立国时间虽然不长,但在保护南方华夏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陈霸先毕生奋斗,不仅为整个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还把陈姓家族从政治上提升到了辉煌的顶点。陈霸先使天下陈氏引为自豪,各种陈氏家谱都载有陈霸先像,把这位英雄先祖作为楷模来教导子孙。继陈霸先而立的是他的兄长陈谈先之子陈蒨,陈蒨为陈文帝,文帝共有11位儿子。文帝传位于其弟陈顼,陈顼为陈宣帝,宣帝有39位儿子。这些陈氏子弟在陈朝时都被授予王位,到了隋朝,大部分仍然得到分封,受任为地方守宰,因而遍布天下。这是陈氏子弟面向全国的一次强势推进。

(六)江州义门支派

陈氏后裔是一个庞大的姓氏网络,派系众多。目前天下陈氏最有名的一支是“江州义门陈氏”,其祖先根据宋代兵部侍郎胡旦考证,“江州义门陈氏”是陈朝宜都王陈叔明的后裔。陈朝灭亡后,陈后主陈叔宝的弟弟宜都王陈叔明一支避居福建泉州仙游(今莆田县),陈叔明五世孙陈兼,在唐玄宗时考中进士,任右补阙。陈兼的长子陈当派下的天湖支系始祖陈邦植后裔,子孙兴旺,广泛分布于现在的闽北、浙西地区。陈兼的三子陈京,在唐德宗时居官。京无子,以侄陈褒为嗣,陈褒任盐官(浙江海宁县西南盐官镇南)县令。陈褒的孙子陈环任临海(今属浙江)县令。陈环之子陈伯宣居江西庐山,陈姓从此开始了又一轮迁移运动,并创造了旷世奇迹。

(七)陈氏入闽、迁台与走向世界

1、开漳圣王派:在唐代,有一支陈姓因为接受唐王的君命,率子弟兵南下征伐叛乱,就在闽南地区发展起来。唐代中原陈氏入闽,影响相当深远。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闽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攻城克池,斩将搴旗,把地方政权冲得七零八落,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朝廷。高宗派河南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三千多人前往讨伐,但是那些少数民族均是土生土长,熟悉地理,剽悍晓勇,陈政招架不住,只好据城固守。后加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固始58姓军校前去增援。不料陈敏、陈敷不适应瘴疠之乡的恶劣气候,先后染疾死去。一时军中无主,乱作一团,陈敏之母魏氏(据说是唐太宗宰相魏征之妹)适在军中,便挺身而出,统率军队,驻扎在福建云霄县。陈政于仪凤二年(667年)死于军中,由他的儿子陈元光代替领兵。当时元光正是20岁的青年,他博览群书,通晓文韬武略,指挥军事,得心应手。经过9年苦战,终于大败蛮獠,平息战乱。为了开发闽南这片沃土,陈政奏请朝廷设立漳州郡,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元光不惮辛劳,亲自经营擘画,选贤任能,开垦荒田,招徕流亡,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设置学校,使闽南大地上无烽火干戈之扰,百姓安居乐业,被人称为乐土,陈元光后来就长眠在这里。他祖孙四代一直担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历时一个世纪之久,使这块荒凉偏僻的边徼之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陈元光的后裔也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当地的一支望族,分居在饶平、澄海等地,当地人称元光为“北庙”始祖,并尊称为开漳圣王,这个称呼是名副其实的。陈元光的子孙称“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为了表达对陈元光的祟敬之情,许多地方建有陈圣王庙,福建有一百多座,台湾有53座,南洋诸岛也有20多座。闽南的几座“开漳圣王庙”,如燕翼宫、威惠庙等,其规模之在,香火之盛大,不亚于国内一些大型的佛、道教寺观。台湾宜兰县礁溪乡集惠庙里的一副对联,以颂“开漳圣王”陈元光:
    2、太傅派:唐朝中期,陈邕为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玄宗时率家由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迁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徒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陈邕的裔孙陈洪进,福建仙游人,在闽主王延政手下任统军使,以才勇闻,屡立战功。王延政死后,陈洪进降南唐,并把王延政之子王绍送去作见面礼。南唐后主李煜大为高兴,封陈洪进为泉南等州观察使。南唐被北宋攻灭,陈洪进自知无力与宋朝抗衡,于是去朝见宋太宗,主动献出漳、泉二州,被封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宰相),留居汴京(今河南开封市)。陈洪进的两个儿子文福、文灏分别任泉州刺史和温州刺史,子孙兴旺,后在闽南发展成为望族,以先祖陈邕官太子太傅之故而称“太傅派”陈氏,并尊陈邕为“南院”始祖。唐末五代时,光州固始人王潮在王绪部下为军正,随军入闽,后任福建观察使等职,死后由其弟王审知继任威武军节度使。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其后并建立闽国。跟随王氏弟兄入闽的有27姓军校,第一便是陈姓。明刘球《陈叔刚行状》:“陈之先,光州固始人,唐末之乱,有讳檄者,从王审知入闽,官闽至大尉。其子令镕居闽之大义,令图居侯官之古灵。令图为宋直学士襄曾祖。”北宋孙觉《陈襄墓志铭》:“其先光州固始人。五代时,王氏入闽,因随家焉。今为福州侯官县古灵人。曾祖讳令图,仕闽通显。”陈襄为宋世硕学名臣,学者称古灵先生。古灵、大义陈氏及其支系胪雷、南阳、螺江陈氏等广泛分布于现在的闽东地区。
    3、陈氏迁台: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陈姓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有“陈林半天下”之誉。
    4、越南陈朝: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至宋代人数更多,有的成为安南王朝的重臣。其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炅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传8世13王历时175年,促进了陈姓人口的发展。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
    5、走向世界: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后有的在琉球群岛落户。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谋生。福建永春人陈臣留,到马来西亚经商,后又率领亲族百余人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分别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分布相当广泛,他们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1 04:53 , Processed in 0.12460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