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抓到这副烂牌如何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20 09:42: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抓到这副烂牌如何打

作者:千岛   出自:千岛春色

今天在泰州实小参加《小学语文教师》组织的“辩课”活动,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六下的《古诗两首》。这两首诗怎么样,用苏州大学陈教授的话来说是“一副烂牌”。抓到这副烂牌怎么打?想说几点:

1.  两首诗的特点:咏物诗。(而非所谓的励志诗)

2.  既然是咏物诗,用陈教授“用诗的方法教诗”来推论,我们当然也应当教出咏物诗的特点。鉴赏诗歌离不开意象与意境这两个利器,魏星老师今天把意象拿来当作教学内容有他的合理性。但问题是这两首诗是咏物诗,家乡先贤刘熙载在《艺概》中言:“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有我”是什么?有我的志向、我的志趣。 “托物言志”应当是咏物诗最显著的特点,这样的文体特点应当成为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选择。

3.  同样是写物,《咏柳》与《石灰吟》(包括《墨梅》)是不一样的。《咏柳》我们看到的是碧玉装扮、细叶初剪的柔美之姿,《石灰吟》吟出的是“不怕”的英雄之志。《咏柳》中我们看到的是物,《石灰吟》中看到的则是人,为什么?盖“写景诗”(强调的是情与景的交融)与“咏物诗”(强调从“形似”到“神似”的跨越)之别也。魏老师今天课上引用了《咏柳》,如果从这方面比较一番,是不是很有意思?

4.  基于以上两点考察,魏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发现两首诗相同的地方”,我想是应当在“咏物诗”的特点来把握的,我期待魏老师在“石灰——清白 墨梅——清气 ”后板书象征或托物言志的,可惜魏老师却在“意象”上做文章,可惜了“意象”这个好名词——这两首诗有意象吗?(我理解意象的阐释空间应当是开放无限的)

5.  诗歌教什么?“用诗的方法教诗”,当然要引导学生在吟诵中体悟诗歌的音韵之美。但这两首诗用语实在粗陋,用“吟”的方法来读实在糟蹋了“吟”字的美好。当然这首诗是不是不可以教读了?不是。今天魏老师教学《墨梅》时的指导朗读就十分有效。让一生上前读,第一句“吾家洗砚池头树”读完,师问“这是谁家的梅树?”学生再读表现了兴奋自豪之情。生读第二句“朵朵花开淡墨痕”后,师提醒“让人看到梅花朵朵花开的情景”,学生把“朵朵花开”读得悠长美好。教师又提醒,“与那些艳丽的梅花相似,这些梅花有什么特点”,学生朗读中或重读,或重音虚读强调出“谈”。最精彩的是最后两句的朗读指导。一引:“流动着,流动着,香气充满了书房,充满了庭院。读。”二引:“流动着,流动着,香气溢出了庭院,弥漫在天地之间。读。”三引:“流动着,流动着,香气流荡在王冕的心中,流进了我们的心里……读。”我们常常讲,朗读指导不应该纯粹是技巧的指导,理解上的点拨是最好的朗读指导。魏老师在这里无疑给我们做了示范。这是“读”与“解”的融会。

6.  在教学“咏物体同”之后教学“表达不同”,当会让课堂摇曳生姿。是的,在课堂上,学生把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思常常统混为“鄙视流俗,不屈服”。我们在肯定学生认识的同时,还要把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入。我同意何伟俊主任的观点,于谦是为了入世而“不怕”,王冕是为了出世而“不要”。一个刚正不阿,一个飘逸潇洒。也就是说他们“不屈服”的姿态是不一样的,一个直面,一个不屑。“留”与“流”的鉴赏比较可以助推这种认知,“要留清白”与“只流清气”的朗读比较显然可以让于谦与王冕的形象区分开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9 08:05 , Processed in 0.11690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