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杂志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20 09:3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杂志有感

朱煜




我曾对朋友说过, 薛法根老师对语文教学本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这将使其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走得更稳更远。在读了《小学语文教师》今年第二期上的文章后,我原先的想法再次得到证实。

薛老师去海南参加一次辨课活动。辨课主题是人文性强的文章怎么教。从刊出的文章来看,好像并没有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它之所以难答,是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范畴下,这个问题提得不妥当。

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就是文章教学。如果教师有能力,可以用文学鉴赏的方式来处理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能力,那就把文学作品当作文章来教。文章教学和文学教学的区别是什么,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文章教学和文学教学都关注字词。文章教学中关注字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像作者那样使用字词,学会表达。而文学教学中关注字词,则是通过字词感受人物形象,获得审美体验,关联自己的生活、感受。文学教学对师生都有一定的要求。概念没有厘清,目标、策略没有调整,仓促上马,必会让教室中的一部分孩子沦为陪读。

所以,比较好的提法是,在文章教学的背景下,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分别应该怎么教。在文学教学的背景下,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童话等分别应该怎么教。这样说还比较粗,研究的切口还可以再小一点,比如,在记叙文中还可以分出若干个种类开展专题研究。

薛老师在辨课中对情感体验式读写结合训练谈了很有价值的观点。可能因为当时的环境,谈得还比较婉转。我的观点是,根本不应该进行情感体验式读写结合训练。一直以来,很多老师总是希望学生在语文课上被打动被感染。甚至还有教师将学生受到感动当作语文教学的目标。殊不知,一个人被感动,是有很多前提条件的。比如当时所处环境、生活经历、个性特征、情感迁移的程度,甚至还有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等等。所以,在当下,想用课文打动学生,是很难的。即便有少部分学生被你打动,还要思考一下,有多少是真感动,有多少是因为媒体、教师的渲染而感动。从课堂教学评价的角度看,情感体验式的读写结合训练所反映出来的成果与语文教学中的写的训练没有关系。其反映出来的情感方面的成果也是空泛的,只是应景文字而已。考察课堂的效益最基本的标准是班级中的学生是否全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发展,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今天语文教研组针对《小学语文教师》今年第二期上的辩课进行学习讨论。主持人先对辩课谈了自己的基本认识。特别对辩课改变了执教者和听课评课者的关系,以及辩课的深层次的作用作了很全面的阐释。

然后是对两堂课开展讨论。主持人让大家对两篇课堂实录的标题(一个是“体验一种精神,感悟一种人生态度”,另一个是“琴声有旋律,语言有韵律”)发表意见。主持人邀请了几位骨干教师来说。大家的意见很统一,认为后者才符合语文学习的要求。随后主持人又抽出实录中的重点环节,引导大家发表观点。老师们一致觉得薛法根老师的课更好。

第三个环节是讨论辩课的三个议题。这次主持人特意邀请了几个青年教师。一位女教师认为“要不要告诉学生真相”不需要讨论。告诉与否都无所谓。和语文课没有关系。她认为“人文性情感性强的文章怎么教”是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而且急于想知道答案。一位男教师认为,最后价值的就是“要不要告诉学生真相”。从辩论的角度看,这个题目是真正的辩论题。其余两个都是问题的阐述,不是辩论题。而且教材的真实性的问题很重要。

主持人小结,从两位老师的发言上可以看出男女教师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确实很有意思。最后意思的是主持人读出一位老师辩课中的意见——这样的设计既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又能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得很好——并提醒大家,希望在今后的讨论中我们不要说出类似的废话。

我看,这话首先是错话。现在的学生能通过读了课文,写了句子就走进几十年前一个流浪街头的盲人的内心?语文文字训练到底是什么?怎么练的,练的主题是什么,练的效果如何,能详细说出来吗?

主持人请骨干教师来谈课,以促进所有教师在核心问题上达成共识。再请青年教师对辩论主题发表意见,给新教师机会,发现他们的优势与不足。

可惜时间太短,一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讲透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21 04:40 , Processed in 0.08483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