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得到真正发展——对张思明教育教学艺术的理性剖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6 14:0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得到真正发展——对张思明教育教学艺术的理性剖析


●长期以来,为应付竞争激烈的升学考试,我国的数学教育过于注重结论和解题的方法、技巧。这是陷入误区的数学教育,是忽视学生内动力、数学能力、数学文化素养培养的数学教育。而理想的数学教育应该为提高学生全面的数学文化素养而努力。   ●“让数学回归生活”,是一种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把数学和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习数学,将学习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育工作者承担的是促进和引领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发展和成长的重任,教师应充分保持正确的角色意识。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教育工作者,面对错综复杂的各种挑战,应有敏锐的学术意识和洞察力。

  在与张思明老师长期的、但不算密切的交往中,我被他的人格魅力所震撼。“张思明老师,作为新世纪教师的优秀代表,他成长的奥秘在哪?”这是我十多年来一直思考和试图寻求答案的一个问题。我对张思明老师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数学建模课题研究者的张思明,到数学特级教师的张思明,最后到教育家的张思明的变化过程。我深深感到,一个源于教育实践、扎根于教育实践的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想,需要我们不断去认识和体悟。
  基点 “用心做教育”
  基于多年来在数学教学以及班主任工作中所做的开拓性研究,张思明老师以“用心做教育”这一质朴、凝练的表述阐明了他“让学生得到真正发展”的现代教育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数学教育的认识。张思明老师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过分关注数学作为严谨科学的演绎性,为应付竞争激烈的升学考试,教师过于注重结论和解题的方法、技巧,注重数学的逻辑性,没有看到作为创造性过程中的数学,没有看到数学的文化性。因此,数学学习就被简化为“大量的难题操练”。这种只做“中段练习”、丧失了源和流的数学教育,是陷入误区的数学教育,是忽视学生内动力、数学能力、数学文化素养培养的数学教育。而理想的数学教育应该为提高学生全面的数学文化素养而努力。
  将数学教育上升到数学文化层面,意味着不仅要使学生理解运用数学概念方法,组织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准确有效的计算和估算,而且要会检索阅读相应的数学书刊文献,会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能从模糊的生活实际中形成相应的数学问题,会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工具和策略;会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同时,学生还应具备观察问题的全面深刻性,计划策略的主导性与严密性,处理方法的条理性与简洁性,反思总结的批判性与概括性,以及勤奋求实、善于反思批判、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新的数学教育观。
  2.对教育的认识。在现代意义上,如何重新认识“教育”这一概念,是人们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对教育认识的核心,在于要确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张思明老师认为,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主发展能力且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3.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张思明老师认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要进行换位思考,鼓励学生对教师的“错误”进行批判,成为学生的“同事、参谋、建议者、欣赏者”。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科研课题,在师生合作研究中探索事物的奥秘。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无论是数学建模单元课题的设计,还是“关沟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张思明老师都是以一个实践者的身分在探索,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特色 “让数学回归生活”
  张思明老师多年来以数学教育为切入点,“让数学回归生活”,从而形成了自己教育教学的特色。
  1.“让数学回归生活”的基本内涵。
  “让数学回归生活”,是一种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把数学和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习数学。这些问题不仅是对学生理性思维的挑战,而且是对社会问题复杂性、多样性、变化性的认识和把握。因此,张思明老师提倡回归生活的数学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理解社会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性,并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将学习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2.“数学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以及实践活动的四种主要形式。张思明老师构建了让学生经历理解社会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过程:发现数学成分——符号化——概念化——模型化。也就是说,把一个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经过适当的刻画、加工、抽象表达成一个数学问题,进而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去求解。这种真正的问题学习,让学生学习“活的数学”,让学生自主地吸纳知识。张思明老师在实践探讨基础上,总结了数学课题学习的四种基本形式: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实验、数学主题阅读,他将这四种形式作为“数学回归生活”的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它们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数学的敏感性以及对社会生活进行持续批判和超越的意识,从而满足其理智生活、情感生活、审美生活、道德生活的需要。
  3.以“自主、主动、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数学回归生活”的学习,首先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在张思明老师的典型案例中,既有在学习“欧拉公式的发展”中对三类不同学生学习特点的观察分析,也有体现不同要求的三类课堂作业。他还精心设计了用于发展学生数学意识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可自主选择的七类假期作业。通过自主选择性学习,张思明老师强调的是差异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留有空间。“数学回归生活”的学习,是一种反思性学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反思的内容包括:调查、求解的过程和结果是否简明合理,是否提出有价值的求解设计以及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等。只有学会批判性反思,才会实现自我超越。
  启示 新型教师的成长之路
  通过对张思明老师教育教学的审视,我们看到了一个新型教师、教育家的成长之路——“用心做教育”。每一个教育家都有不可替代的、不可重复的鲜明个性与特色,但有两点却是共通的。
  1.目标、角色和责任。无论在自学成才的道路上,还是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张思明老师都有着很高的目标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一个富有爱心和教养的人,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一个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的人,一个能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教育工作者承担的是促进和引领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发展和成长的重任,教师应充分保持正确的角色意识。有了巨大的原动力、内动力,教师就能克服“匠气”,不断超越自我;就能将自己作为“一眼泉”,虚心学习,海纳百川,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
  2.批判、突破与超越。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教育工作者,面对错综复杂的各种挑战,应有敏锐的学术意识和洞察力。张思明老师的教育观念,正是在对传统教育的不合理因素进行批判、突破和超越中,在对学生自主学习发展规律的探索揭示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数学回归生活”观的构建,表明张思明老师具备很强的理论思维能力,一种高屋建瓴的构建能力。作为在教育实践中成长发展的教师,他没有停留在直觉的把握、经验的感悟上,而是从理清结构、把握关系的角度,运用理论对大量的实践现象进行分析、抽象、提炼。正是这种思维透析力,使他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理论上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始终保持着敏锐的学术意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5:11 , Processed in 0.09214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