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云梦睡虎地秦简看隶书的生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3 19:44: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云梦睡虎地秦简看隶书的生成
   陈谷栋

云梦睡虎地秦简

    考察隶书产生发展的轨迹,研究『隶变』过程及其意义和书法价值,历来是书法界研究的重要内容。汉字的产生及其演变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由篆书向隶书的转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也是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进入到今文字阶段的一个过程。隶书的产生,历来众说纷纭。考察『隶变』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从文献和实事二者相互参照中求印证,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现从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有关材料来探求隶书的生成问题,也算笔者一管之见。

             一  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历史背景

    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到公元前二零八年,秦王朝瓦解,仅仅只有十四年的时间,虽然秦统一六国后的立国时间很短暂,但它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湖北省云梦县城西郊的睡虎地墓地发掘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二一七年)的墓葬。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是有湖北省博物馆以及当时的孝感地区和云梦县文化部门的考古工作者,从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代墓里发掘出来的,这是自古以来首次发现的秦简。这次出土的秦简数量达一千一百五十五枚,内容极其丰富,每枚整简长23-27.8cm,宽0.5-0.8cm。简书为墨书隶体,字迹清晰可见,内容有《编年纪》、《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乙种等。云梦睡虎地秦简,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

        二  从云梦睡虎地秦简窥视隶书在秦代的广泛使用

    关于隶书的产生,历来认为是秦始皇时程邈所造。肯定性的记载是唐张怀瓘所造的《书断》,『按隶书者,秦下邦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 ,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千年以来,张怀瓘这种说法一直影响着大多数学者。还有古文献中关于隶书生成的记载不胜枚举,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取省宜,施之于徒隶也。』也是说秦始皇时造隶书。汉许慎《说文解字·序》:『秦焼灭经书,  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取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许慎的『隶书始于秦』说长期流行。

    其实不然,从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一千一百多枚竹简来看,简文均用墨书,清晰可辨,为隶书书写。从秦简《编年纪》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结论:通过对『喜』这个人的分析可知墓中至少有一部分竹简是抄写与秦始皇时期的。《编年纪》详记了喜的个人经历,『喜』生于昭王四十五年,十七岁傅籍,十九岁始为吏,二十二岁为安陆令史,二十三岁为鄢令史,二十八岁时为治狱鄢,二十九岁从军,三十一岁从平阳军,参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从墓中人骨经过鉴定来看,系四十多岁男性,『喜』四十六岁而终,正好相合,说明了墓主人应是『喜』。『喜』生前的经历主要是担任当时与法律有关的职务。墓中竹简多为法律文书,应该和身份相符的。『喜』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二六二年),据《编年纪》记于秦始皇三十年推测,他死时四十六岁。看来『喜』是《编年纪》的作者,另据《史记·秦始皇本记》秦始皇二十八年有一次大的出巡,先东后南,最后自南郡武关归。《编年纪》于同年记有『今过安陆』一事,安陆为南郡辖地,二者记载一致。『今』指的当然是秦始皇。这都说明《编年纪》的作者是秦始皇时期的,《编年纪》又只记到秦始皇三十年这更加证明它撰写与秦始皇时期。所以『喜』在工作之余拿笔在竹简上记事,应是当时通行的字体吧。
   
    《编年纪》所抄录内容从秦昭襄王元年(前三0六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前二一七年)止,逐年记录了秦国军政大事。可猜测『喜』出生前的内容估计是本人在青年时期听上辈人所讲的事迹而记,用笔简率刚毅,纵横斩斫,英气逼人。后来部分可能是『喜』正值中年所书,行笔沉凝稳健。如果从《编年纪》的字体来看,昭王元年到秦王政十一年的的大事记载大约是一次写成。这一段内关于『喜』及其家事的记载和秦王政十二年以后不得简文字迹相比较,字迹较粗,可能是后续补书的结果。而且在行气上也不相连,简书不是一次写成的,应该是多次写成,也可以猜想一部分是『喜』书写,一部分是别人再写,不管是『喜』书写或是他人再写,由此可以说明隶书在那个时期已长期通行。

    从秦简《语书》来看,当是秦始皇时期的一份文件。《语书》中记载『廿年四月丙戌朔丁亥,南郡守腾』。据《史记》南郡为秦首先建立的郡制,时间应该推算为公元前二二七年,也是秦始皇二十年。文书凡遇『正』字便写作『端』。这在当时是避讳,显然是避秦始皇讳。假设这个文件是『喜』本人抄录的,说明当时他是遵照上级『南郡守腾』的命令抄写的。如果不是『喜』本人抄写,是上级政府部门下发的文件,到『喜』这一级执行的话,进而又可以证明,当时秦始皇时期,隶书通行于官方。官方的正式文件,已用隶书书写了。

      另外四号墓出土的木牍,是两个士兵写的家书,是两个叫『黑父』和『惊』的士兵的家信。当时秦国有规定,在服役期间,士兵的部分费用还要由服役的士兵的家中承担,因而两个士兵写家书要求家中赶紧寄钱和布料。真实的记录了秦始皇时期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再次说明了秦始皇时期,普通老百姓已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隶书。

    综上所述,秦代不光隶书通行,而且也在广泛使用了。显然,隶书非一人创造,『程邈造隶』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应该说程邈顺应历史潮流,对隶书进行整理加工推广,推动了隶书的发展。历史上一个字体的产生决非一朝一夕,它需要一个漫长的酝酿、演变的过程。同时我们也看到,隶书最起码在先秦时期就有着自己比较成熟的形态。

                三  对隶书生成问题的考察

    文献记载:秦始皇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中国后,为了便于统治,实行了一系列的新的措施。其中最典型的一项便是『书同文』。说是由秦朝的宰相李斯,中书令赵高等人在战国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统一了通行全国的官方文字—小篆。以往人们一提到秦始皇时期的『书同文』,就以为是只是推行秦篆的说法。

    从云梦睡虎地《秦简》图来看,这种秦隶字体,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促,逐渐体现出了字体的简洁明了,线条的活泼规范。显然这一过程需要漫长的时间。由此可以说,由篆书演变成隶书的漫长过程,也说明了秦统一中国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便已形成了古隶书,而且在广泛应用,远不是文献所说的『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今求佐书,曰隶书』那样。

     秦朝重法,秦始皇曾刻石批评古代的帝王是『法度不明』的,称自己是『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所以说『喜』身为县吏,必须熟习法律,严守教令,有关的法律文书要常记,带在身边,为自己所用。『喜』按说作为政府人员抄写文书应该是用国家统一文字,而我们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没有看到,看到的只是隶书。在法律严治的时代,试想『喜』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吗?

   《日书》说秦『正月』,不避秦始皇讳改正月为瑞月,可以看出它开始流行的年代较早,文字记载也应该早于秦始皇时期。《封诊式》记参加攻打刑丘城战斗的士伍和公士,为争夺一颗人头,而打官司的事。《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夏,攻魏,取刑丘,怀』。说明这书写之人应该在秦始皇时期之前。

   《为吏之道》是一种教令,恐不是喜本人所写。其一,『政之本医,从政之经,掇民之欲政乃立,索其政』,犯秦王政讳。其二,『必精洁正直,正以矫之,正行修身,夬狱不正,发正乱昭,表若不正』,犯秦王政嫌名讳(正)。以上可断定,这应是秦始皇以前就有了的一种文书,断不是当朝人所写。另《为吏之道》的末尾又附有两条《魏律》和一条杂文,更说明不是秦国人所写:其一,『沟渠水道』,犯孝公讳(渠梁):其二,『四马弗能追也』犯惠文王嫌名讳(驷):其三,『治则敬自赖之』犯昭王讳(则)。由此可以判定,此卷书不是秦国的文书,应是六国人书写之作。

   『皇帝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从秦简的字体成熟来看,隶书在秦代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成形期应该在秦代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一九七二年,郭沫若先生发表了《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文中对隶书的产生及隶书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推论:『秦代的隶书究竟是怎样很难断言,因为秦代的竹木简,一直到现在尚无发现,将来无疑是有发现可能的,今传秦代度量衡上和若干兵器上的刻文和《泰山刻石》等比较起来,是草率急就的,无疑是草篆,大约也就是秦代的隶书吧。』并对秦代隶书进行了大胆的推断:『隶书并不始于秦始皇时的程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七?榖水注》中载有:『孙畅之尝见青州刺史傅弘仁说:「临淄人发古冢得铜棺,前和外隐为隶字。」』钱玄同在《章草考》中就指出隶书『当通行于战国,为通俗所用』。还有唐杜光庭云:『隶书之兴,兴于周代,……当时未全行,犹与「古文」相参,自秦程邈以来,乃废「古文」全用隶体,故程邈等擅其名,非创造也』。认为『隶书始于周』。从云梦睡虎地秦简分析看,杜光庭所云有一定的道理,不能说『隶书始于周』,也应该是很早就有隶书存在的,而不是秦代,更不是秦代创隶书说。

    隶书的产生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是中国汉字发展规律的必然反映,它有其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说到:秦简上的文字不但数量多,而且是直接用毛笔书写的,由此可以看到当时日常使用的文字的真正面貌。仔细观察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上的大批竹简上的文字,可以知道在这批竹简抄写的时代,隶书已经形成,甚至会更早:

    其一,从秦简的书写字体来看。秦简中的隶书字体,线条简洁,流畅自如,线条活泼规范。书写者用笔娴熟敏捷,字体排布均匀,棱角分明,出现提、按、顿、挫的用笔手法,字形趋于扁方,整齐美观。书写者熟记于心,挥洒自如,说明隶书在当时的应用时间已经是很久远了,『喜』很可能是学上辈人的字体来记事的。

     其二,从广泛应用来看。秦简中有从事政府工作的工作人员在应用这种字体,军队士兵的家书也在应用这种字体,可记国事、可记家事等等,可见隶书通行全国,生活中在广泛使用这种字体。一种字体使用这么广泛且普及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经过长期的积淀、演变,人们才接受它、应用它。

     其三,从竹简文中的古字也可窥视一斑。如『妪』字,简文作『區女』,金文中从『女』之字大多将『女』写在右侧,其简文从金文中来,保留了古文遗意,从中可窥视简文是上承金文时代,不是空穴来风。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20:46:21 | 只看该作者
睡虎地秦墓竹简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20:47:04 | 只看该作者
内容

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其中《语书》、《效律》、《封诊式》、《日书》为原书标题,其他均为后人整理拟定。   其中法律部分记载了秦代施行的二十几个单行法规的条款原文,共记载法条六百条。记载的秦律的形式主要有:   律:自秦始皇、商鞅时更“法”为律。   令(制、诏):制是皇帝对某事的批定,这种“制”做为法律形式出现时称为“令”。   式:最早出现于秦国,主要指法律文书。程式,如调查、勘验、审讯法律文书的具体程式,还包括一些诸如现在的执法人员行政管理制度。像竹简记载的“为吏之道”。   法律答问:法律解释。秦代的法律解释由国家设置的官吏统一进行,因此也具有法律效力。   廷行事:廷指官职即廷尉,廷尉是各级“*****”,事是判例廷行事,指可缓行的判决成例。   时至今日,尚未见到完整的秦代法典,所见最多的法律条文也仅是睡虎地云梦竹简所载的一千多枚竹简记录的秦朝条文。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20:47:58 | 只看该作者
秦律十八种
共202简,位于墓主身体右侧,简长27.5厘米,宽0.6厘米。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18种,律名或其简称写于每条律文尾端,内容涉及农业、仓库、货币、贸易、徭役、置吏、军爵、手工业等方面。每种律文均为摘录,非全文。
田律
  农田水利、山林保护方面的法律。
厩苑律
  畜牧饲养牛马、禁苑林囿的法律。
仓律
  国家粮食仓储、保管、发放的法律。
金布律
  货币流通、市场交易的法律。
关市律
  管理关和市的法律。
工律
  公家手工业生产管理的法律。
均工
  手工业生产管理的法律。
工人程
  手工业生产定额的法律。
徭律
  徭役征发的法律。
司空
  规定司空职务的法律。
军爵律
  军功爵的法律。
置吏律
  设置任用官吏的法律。

  核验官府物资财产及度量衡管理的法律。
传食律
  驿站传饭食供给的法律。

  公文传递的法律。
内史
  内吏为掌治京城及畿辅地区官员的法律。
尉杂
  廷尉职责的法律。
属邦
  管理所属少数民族及邦国职务的法律。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20:48:41 | 只看该作者
效律
  共61简,位于墓主腹部,简长27厘米,宽0.6 厘米。标题写在第一支简的背面。规定了对核验县和都官物资账目作了详细规定,律中对兵器、铠甲、皮革等军备物资的管理尤为严格,也对度量衡的制式、误差作了明确规定。
秦律杂抄
  共42简,位于墓主腹部,简长27.5厘米,宽0.6厘米。包括:《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劳律》、《藏律》、《公车司马猎律》、《牛羊课》、《傅律》、《屯表律》、《捕盗律》、《戍律》等墓主人生前抄录的11种律文,其中与军事相关的律文较多。
法律答问
  共210简,位于墓主颈部右侧,简长25.5厘米,宽0.6厘米。以问答形式对秦律的条文、术语及律文的意图所作解释,相当于现时的法律解释。主要是解释秦律的主体部分(即刑法),也有关于诉讼程序的说明。
封诊式
  共98简,位于墓主头部右侧,简长25.4厘米,宽0.5厘米。标题写在最后一支简的背面。简文分25节,每节第一简简首写有小标题,包括:《治狱》、《讯狱》、《封守》、《有鞫》、《覆》、《盗自告》、《□捕》、《盗马》、《争牛》、《群盗》、《夺首》、《告臣》、《黥妾》、《迁子》、《告子》、《疠》、《贼死》、《经死》、《穴盗》、《出子》、《毒言》、《奸》、《亡自出》等,还有两个小标题字迹模糊无法辨认。封诊式是关于审判原则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规定和案例。
编年纪
  共53简,位于墓主头下,简长23.2厘米,宽 0.6厘米。简文分上、下两栏书写,逐年记载秦昭王元年(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秦灭六国之战大事及墓主的生平经历等。
语书
  共14简,位于墓主腹下部,简长27.8厘米,宽0.6厘米。标题写在最后一支简的背面。
为吏之道
  共51简,位于墓主腹下,简长27.5厘米,宽0.6厘米。内容主要是关于处世做官的规矩,供官吏学习。
日书
  甲种《日书》共166简,位于墓主头部的右侧,简长25厘米,宽0.5厘米,两面书字。乙种《日书》共257简,位于墓主的足部,简长23厘米,宽0.6厘米,最后一简简背有“日书”标题。甲种《日书》载有秦、楚纪月对照。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20:49:44 | 只看该作者
云梦睡虎地秦简隶书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陈谷栋,方楚勤

[摘要]中国书法艺术所表现出来的丰富而独特的美感,不仅给鉴赏者以审美愉悦,而且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乃至美学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意义。本文从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隶书中探求其娴熟简捷的线条美、提按顿挫的节奏美、率意流畅的气韵美等书法艺术特征及其美学价值。



[关键词]云梦睡虎地;秦简隶书;书法艺术;美学价值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门类,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书法艺术表现为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汉字书写,通过点线提按的节奏和力度的变化,利用墨色布白等与美术相同的要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构图,展现出线条美、节奏美、章法美、气韵美、意境美等美的形态,有如绘画和音乐,表现出强大的艺术张力。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历来被许多书法家和理论家探求着。这种执着的探求不仅对书法创作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持续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美学的丰富和发展都具有极其深刻的促进意义。




   睡虎地秦简一九七五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境内出土,这是我国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的秦代简牍,震惊学术界。共出土竹简一千一百余枚,另有两件木牍。近四万多字的秦竹简书,简文为墨书隶体,字迹清晰可辨。本文仅从这批秦简隶书墨迹中来窥视它所呈现的书法艺术特征及其美学价值。

一、娴熟简捷的线条美
竹简作为中国文字最早的书法载体,其历史最为悠长。简书的文字直承金文,但它对商朝金文作了全面大胆的改造,这种改造就是用毛笔书写。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说到:“秦简上的文字不但数量多,而且是直接用毛笔书写的,由此可以看到当时日常使用的文字的真正面貌。” [1]

秦简隶书的出现是书法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解放了线条,开启了中国书法笔画的新时代。简书用笔画取代了线条,笔画的存在方式和形态正因为毛笔的柔软才有了姿态万种:用笔或方或园,或轻或重,或提或按,或疾或缓;用墨或浓或淡,或润或枯等。正如东汉书家蔡邕所云:“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如下图)


在秦代,纸还没有出现。秦人为了记事,就直接用毛笔在竹简上书写。从睡虎地秦简的书写字体来看,秦简中的隶书字体为了书写的便利和快捷,改线为点,变曲为直,省笔或并笔“以趣约易”,线条简洁,流畅自如;字体的线条出现了长、短、粗、细、方、圆之别,活泼规范;点、横、直、撇、捺笔画出现,用笔娴熟敏捷,并巧妙地组合起来,既变化又有统一。









睡虎地秦简隶书图(二)





如上图所示,秦简隶书笔画相对径直,用笔骏发,出锋迅疾,节奏急促,其势“彤管电流,雨下雹散”,“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正所谓奋笔疾书。这是因为简牍书多出于实用之需,在保持书写速度的同时,无意间形成了这一峻险之势,[2] 因而其书法艺术性实则是无意间的自然流露,了无矫情之态。虽记事之随作,但达到了均衡、稳定、对比、变化等书法的美学要求。例如《效律》简书,疏朗爽透,似军队排阵,大小参差,纵横错落,张弛有度,整体有序。


睡虎地秦简的书法归于自然演进的秦隶,从字形上可以看出此简文字减少了盘曲,笔意中带上了鲜明的隶书韵味。文字的横画,起笔重按,收笔轻提,已初具蚕头燕尾的笔意,展现出温润、华贵、空灵的艺术特征;用笔干净利落,不用匀挑和牵丝,有一种超然物外的率意风范。结构的繁复简略与字体的大小肥瘦各得其所,个体的生动活泼与整体的自然和谐相得益彰。笔势的被唤醒不仅大大提高了汉字的书写速度,而且直接催生了翻折、提按、绞转等前所未有的毛笔书写技巧,促成了各种变化丰富的笔画形态的出现。[3] 我们在鉴赏如此古朴精美的书法作品时,首先欣赏到的是书法的线条,通过线条结构呈现出来的形态美,鉴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享受,心灵上的震撼,进而获得人格道德上的升华。
一、提按顿挫的节奏美
中国文字的发展,由模写形象的“文”到孳乳浸多的“字”,象形字在数量方面减少了,代替它的是由抽象的点线笔画所构成的字体。[4] 如前所述,毛笔的出现为展现书法艺术的线条美提供了极高层次的发挥空间。清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中曾形象地说道:“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坚,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诚哉斯言。“筋”“骨”“血”“肉”四者构成一个人生命体,书法亦然。书法是点线的艺术,线的质感、力度、韵律等等,构成了决定书法艺术高下的核心要素。秦简隶书挣脱了小篆单一曲线的线条,变为了提按顿挫的复杂线条,实现了艺术和美学意义上的重大跨越。
书法实践告诉我们,写字不能光讲“常”和“法”,那样得不到生动活泼的书法形象。书法更须求灵活、奇巧、变化之能事,才能使作品姿态横生,丰富多彩,给人耳目一新的美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欣赏和评价秦简隶书通过点线的提按顿挫而产生的节奏美。
从文中展示的睡虎地秦简图例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秦隶字体,行笔舒缓流畅,端庄而不呆板,活泼而不流媚,竖画入笔处不露锋芒,收笔似有回锋意趣,转角处圆转流便,骨气通达,追求点画的浑厚圆润,横画重入轻出,略有波挑之势。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促,渐次体现了字形的简洁明了,点线的提按顿挫。落笔或侧锋重按如蚕头,或露锋直下似利刃;运笔或中锋徐行,粗细均匀;或侧锋取妍,奇姿百出;提按顿挫,八面出锋;收笔或自然逸出,或戛然而止,都能使观赏者感觉到速度的变化:快如疾风,慢似撑篙,有停有顿,抑扬顿挫,让人赏心悦目。这种鲜明强烈的节奏美,为后世隶书和楷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艺术与美学价值不言而喻。
秦简隶书充分利用毛笔的弹性以及笔触的自然形态来书写和组织点画构成文字,从书写者轻松而快速地写成的大量的文字来看,文字形体因笔画的多少与大小不等,字形多取扁横的造型,用笔富于提按顿挫,笔画的横向摆动明显,结构密实,笔画匀称,充分发掘与掌握了毛笔的书写性能,使书写技巧愈来愈丰富。因笔画多少不一而大小悬殊的字形,配合协调以及舒展的用笔等都显示出从容不迫的气度,充溢着相当成熟的自信和精神的尊严。
睡虎地秦简牍书,虽仍有一些篆书结字法,但大多数文字无论字体的平扁方正,用笔的提按波折,结字的简约率直,笔画的正斜相倚,都已相当成熟。有些笔画下笔粗重,收笔迅捷的写法源自于通俗的手写写法。无论是《编年记》用笔的简捷刚毅,纵横转折,英气逼人,沉凝稳健;还是《士兵家书》行笔的提按、收放、擒纵,点画的粗细、曲直、刚柔;都体现了书写者简朴直观,委婉细致,变化多端,血肉丰满,形神具备的艺术追求。更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秦简隶书提按顿挫的书写方法,使毛笔千姿百态的书写活动推动了书法艺术创造的进程。
三、率意流畅的气韵美
文献记载,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为了便于统治,实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其中最典型的一项便是“书同文”:统一了全国的官方文字——小篆。秦始皇的所谓“书同文”与其说是一种文字改革,不如说是一种政治专制下的文化专制。秦代小篆是一种没有内在生命力的单一曲线条的呆板字体,正如秦始皇的专制统治剥夺了天下百姓生存的乐趣一样,小篆将汉字书写的活泼、富有生命力的韵律美清除殆尽。小篆的结体在看不出笔画走向的一片死寂中,对空间进行冷峻而残酷的等距切割,没有热情,表情呆板,看到的只有顺驯。秦小篆虽然靠政治高压强行推广,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生命最短的文字,甚至比短命的秦王朝更短命。[5] 小篆单一均匀的平动画线,曲线整齐,法度严明,笔画繁琐,书写难度较大,欲求快速便捷书写就必须解放笔势。秦始皇曾刻石批评古代的帝王“法度不明”,称自己是“大圣作治,建立法度,显著纲纪,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而他恰恰不明白,包括文化在内的社会变革发展是以顺应时代要求和符合人民愿望为前提的历史选择,不是强权干预的结果。小篆正因为繁难诡谲,难以延续推广,官吏士人厌其不易书写,民间百姓更不认同,于是趋于简易的书体被广泛应用,来记家事、国事,通行于世。秦隶书正是在这种政治和文化背景下冲破牢笼,顺势而出,蔓延开来,求新、求变、求简的审美思想显现端倪。睡虎地简书从书写的人群来说,有达官贵族 (“喜”是当朝的政府官吏),更多的则是社会不同阶层的士人和庶民(士兵家信), 地位悬殊,个性有别,无意与书,迥然异趣 。“只有在同一个文化系统中才能找到那些有意无意间共同支持着的一些共同的元素……他们甚至可以超越时空,形成一种令人惊讶的统一性 。”[6]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具有鲜活的灵性又简捷实用的秦隶书显示出多么强大的生命力!由它替代繁复死板的小篆成为时代的主流,这是文字变革及书法艺术演进的必然,文化发展的强大生命力是任何力量也压抑不住的。






睡虎地秦简隶书图(三)

秦简隶书结字茂密紧实,外廓趋方,线条平直简净,起伏隐晦,表现了矜持内敛的韵致。秦隶具有独特形体特征和艺术韵味,字体清秀,在字体用笔上变圆曲为方折,变弧形为直线,体现了独有的艺术价值。睡虎地秦简的出土,让世人第一次目睹了秦简的书法艺术特征。

《编年记》作者“喜”拿笔在竹简上记事,原本是应该遵从前辈及当朝文字形体为规范的,但由于书写者偏重于记事,不太考虑字形的庄重典雅,加之大量文字在书写时间上要求迅捷,字形尽量简省,点画尽量一次完成,用笔尽量不拘泥等等,所以,简书是在一种不经意的自然状态下创作的。正因为如此,这些作品表现了简捷流畅、活泼自然、率意而为的气韵美,给予人们的感官以鲜明的观赏性、愉悦性。试想一想,作为政府官吏的“喜”在工作之余拿笔在竹简上记事,也就没有了条条框框束缚,胸有成竹,依照当时的通行字体,淡定闲恬,任意挥毫,不再端然肃立,不再内敛屈曲,不激不励,提按顿挫见诸笔端,或方或圆,或疾或涩,似珠落玉盘,在小小的竹片上尽兴挥洒。率意流畅的点线挥运之美,生动活泼的形体结构之美,奇肆博大的生命气韵之美,这些被中国书法艺术奉为最高境界的审美追求,在简书中以一种自然的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从睡虎地秦简图例来看,字体由修长变为扁方,线条简洁,流畅自如,用笔娴熟敏捷,字体排布匀称,棱角分明,整齐美观。章法均无定制,多拉大字距求其疏朗,便于阅读,如《效律》;为了节约空间,文字紧促安排,密密麻麻,如《编年记》;字体斜向横向的笔画得到了充分的伸展,看上去简洁洒脱,结字闳阔,字形大小、长短、宽窄、斜正不一,参差错落,如《士兵家书》;等等。这些,一扫小篆的死寂气息,显示出秦隶率意流畅的生命气韵。
综观睡虎地秦简隶书,在自然流畅的用笔中,透露出淡淡的随意活跃和浪漫飘逸,十分率意,毫不做作。不经意中振迅天真,冲破制约,无意规矩。用笔或藏或露,笔锋时行时顿,凌空筑笔似苍鹰搏兔,信笔一挥如飞舟冲浪,宛如久受压抑的心中的愤懑喷薄而出。方圆笔、中侧锋随手翻转,任我而为;曲笔圆转委婉,直笔刚劲稳重,画面气韵生动,把毛笔书写的意境表现得酣畅淋漓。其变化莫测的奇趣,洒脱奔放的神韵,凝重朴拙的气质,稚趣天然的神采,瑰丽飘逸的风姿,无不跃然简上,让人遐思,充分彰显了那个时代求新求变的共同审美追求,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其美学价值无论怎样评价都是毫不过分的。







[参考文献]


[1]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刷馆 ,1988年出版.

[2]
郑培亮. 两汉书法艺术审美特征刍议[N]. 书法导报,2006年6月,第23期第1版.

[3]
梁培先. 中国书法[J]. 2009第3期.

[4]
宗白华.《艺境·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5]
陈滞冬. 图统中国艺术史[M]. 巴蜀书社出版,1999年1月.

[6]
乌尔利希. 韦斯坦因《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第5—6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7 20:46 , Processed in 0.19983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