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会联想和想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1 14:5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会联想和想象

唐巨南
[生活事例]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经过的人似乎没看见他似的走开了。
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呢?”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道:“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
[感受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人们盼望严冬早日消逝,春天早日到来,诗人写的“春天就要来了”就如同报晓金鸡的第一声高啼,唤起了人们对春天的憧憬和遐想,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紧接着写的“可我不能见到他”真切地表达了乞丐痛苦、不幸、无比失望的情感,也表达了乞丐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于是就唤起了人们的同情、怜悯和关爱。
    这就是一句话给人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后产生的奇妙的力量。]

[活动设置]
一、活动目标
1.掌握联想、想象的方法,明确联想、想象是以知识、生活的积累为基础的奇思妙想。
2.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认识联想与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并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与想象。
3.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地说话。
二、活动步骤
1.掌握联想和想象的有关知识。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清晰的思维过程。运用联想可以拓宽思路,弘扬题旨,可以丰富和加深文章的内容。具体运用时,有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类似联想等方式。
想象是指人们凭借想象力,把不在眼前的事物,已经过去的事物或尚未出现的事物、现实中不一定存在的事物等表达出来的思维过程。想象可以表现出事物的多面性、多样性,从而获得更丰富的材料,使文章深刻丰满,形式变化多姿。具体运用时,可以用事物间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联,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可以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对未来进行想象;可以大胆虚构,超越时空,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
    有位作家说:“没有一篇真正的文学作品不创造新形象,没有一首真正的诗歌不是想象的产物,如果我们把我们对生活的感受比作金子,不管这生活多美,如果没有想象,也只不过是一座沉默的金矿。想象就是点金术,能使我们把对生活的感受化成文学,化成诗歌。”
    在写作过程中,两者往往结合运用,不能截然分开。想象和联想应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的基础上的。写作中既要大胆,又要合乎情理;不能故弄玄虚,也不能因视野所囿,而把已有的事物当作未来的事物。
2.结合生活实际,开展联想和想象训练。例如:
(1)由“绿”,你会想到什么?
提示:小草、草坪、森林、环保;春天、希望、青春;唐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等。
(2)当你看见一个圆圈时,你会想到什么?
提示:眼睛、瓶盖、地球仪,月亮、月饼、太阳,耳环、轮胎、团圆。
(3)请以“时间”为题,展开联想和想象。
提示:从名言警句方面可以想到: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莎士比亚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曾国藩说:“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3.在作文中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
三、活动资料
1.看下面四幅图,选出你认为与众不同的一个,并说明理由。
A

B
  
C   
D

2.一家公司招聘职员,有一道试题是这样的:
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你开车经过一个车站,发现有三个人正苦苦地等待公交车的到来:第一个是一个看上去濒临死亡的老妇;第二个是曾经挽救过你生命的医生;第三个是你的梦中情人。但你的汽车只能再容得下一位乘客,你会选择谁?
3.为下文续写情节。
一个小孩儿面对高山大声喊道:“你是谁?”回声也说:“你是谁?”他又尖声地大叫:“你是蠢才!”立刻有传回来“你是蠢才”的回答声。
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了这一情况。母亲皱了皱眉,注视着孩子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高山养育了我们,你怎么能这样无礼呢?”孩子说:“我懂了,明天我再去说些尊敬的话,听听它的回声。”
第二天……

[写作题目]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自以为是全才的年轻人,毕业后屡次碰壁。有一天,他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正好有一位老人从附近走过,看见了他,并救了他。老人问他为什么要走绝路,他说自己得不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重用他……
老人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就随便地扔在了地上,对年轻人说:“请你把我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
“这根本不可能!”年轻人说。
老人没有说话,从口袋里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也随便地扔在了地上,然后说:“你能不能把这颗珍珠捡起来?”
“这当然可以!”
“那你应该明白为什么了吧!你应该知道,现在你还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不能苛求别人立即承认你。如果要别人承认,那你就要想办法使自己变成一颗珍珠。”年轻人低首无语。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请你以“让自己变成一颗珍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写好这个话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话题的比喻意义。根据原材料的寓意,“珍珠”在这里可以诠释为“有用之才”、“高素质人才”等等,因此“让自己变成一颗珍珠”,就是要让自己成为有用的、高素质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别人的欣赏与重用。如果更深入地思考,还可以联想到“珍珠”的形成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经历了千磨万砺的痛苦的过程,写作时也就应该着重表现让自己变成“一颗珍珠”的艰难的蜕变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应该展现自信与坚强。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门上,一根铁杆费尽力气,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打不开,而你能轻松打开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是啊,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如果没有了解,没有沟通,没有关怀,没有温暖,是不可能打开别人的心扉,进入别人的心中。同样地,如果没有……
请以“如果没有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将标题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真情实感;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这是一个假设式半命题作文题,题目给予了假设性的提示,“没有”的内容是很宽泛的,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选择,具体的人、事、物,抽象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均可选择入文,但要注意,尽量选择自己熟悉或感受最深的方面来写,联想、想象要合乎情理,要新颖别致,能给人以启迪。在文体选择上,可写议论文,但此题更便于写记叙性文章,文笔较好擅长抒情的同学最好写成抒情性散文,擅长编述故事的同学可以构写曲折的故事情节以故事吸引人,想象力丰富的同学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奇思妙想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万物靠泥土孕育,人类在泥土上繁衍,泥土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不计回报,功高盖世不张扬个性,然而泥土却被我们忽视,面对泥土你会有什么样的联想和思考?要求题目中必须有泥土两字。
    写作提示:这个命题给予写作者以广阔的思维空间。从泥土的字面含义上看,可以与“土地”联系,引申出的含义则有“家乡”“故土”等,写作的切入点可以选在生活的土地,土地上出现的人物、发生的事件、激发的情感等,也可以由泥土的奉献精神切入联想到人。在形式上可以赞扬,也可以逆向思维批评忽略泥土的社会现象,可以选择故事新编、独幕剧、小说以及关于泥土的童话故事之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2:11 , Processed in 0.12043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