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陡岗古镇老民居 文/丹霞白鹤[孝南陡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3 21:0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陡岗古镇老民居


    老房子老街道,是史实厚重的书,让人们看到一个城镇的本质。
    费孝通先生言,“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是我们身上文化基因的源,是我们生命与发展的自信和自重的本质力量。乡土中国的情结将一直通过民族的血脉传承下去。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直观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陡岗民居老房子,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陡岗民居,有北方民居的实在:具有北方民居造型简单的特点,房屋多为一层带阁楼,不像江南民居那样高大气派,那样飞檐斗拱。屋檐一般与山墙齐平,最多也就超过一点儿。屋脊两端稍稍翘起的装饰,如金鸡报晓,如喜鹊登枝,是典型的吉祥物,。
    陡岗民居,有南方民居的秀丽:多以天井为中心的徽居风格,“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临街屋面的横梁、门楣等处,多有精美的徽雕,显示店铺主人的大气;除两三家高墙大院,其余家家店铺,青一色前店后宅街屋式。靠街一边全用木料,五行中木属阳,代表四季之春,象征兴旺发达,故铺面常有春联:生意如春意
    陡岗居居,与大多数徽居不同的是,不是单一的粉墙,而多是青墙。那青墙不是青砖的本色,而是碧蓝青黛的涂层,与碧水蓝天共一色,被星星点点的粉墙点缀,好似大片青天,些许白云,如白鹤玉兔,遥相呼应,饶有情趣;又好似一泓清流,几只白鹅戏水,极富韵味。
    陡岗民居。开间有三间和两间,三间的二道门多开在进屋的右侧,两间的二道门多开在进屋的左侧。后墙和巷道边墙,多为空斗砖砌法。房屋造型线条富于变化,比现代仿古建筑所谓徽居柔美得多。
    店铺都有户外柜台,一般在房屋街面朝向的右边。柜台多用砖砌,一部分是木柜台,柜台上边都是木窗。街面大门全可拆卸。房屋内的光源除开门外,全靠天井和屋上的阳瓦(亮瓦)。后墙和边墙都无窗,许是出于安全和暗室聚财的心理。
    房屋沿河西岸丘陵坡地分布,极目西边南边及河东,居高而凌下,视野开阔,如登白云黄鹤,令人神清气爽。河街和南街有的房屋临街一面还有干栏式阳台;临河一边,有成排的吊楼,为半干栏式吊楼,大有空中楼阁的诗情画意。陡岗的小河吊楼,朴实无华不媚不俏,像只见硕果不见开花的无花果树,给古镇悄悄带来无比的芬芳和甘甜。
    陡岗民居,崇尚自然,借鉴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风格。房屋依地形而建,街市蜿蜒起伏,线条曲折悠美,层次丰富,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充满动感和生机。陡岗古镇的街市走向,极像一个精心打造的“人”字,又像一条升腾的龙,给人进取向上的心理导向。
    街道都不太长,百米之间,也不太宽,四米左右,最适宜行走和观瞻。街巷起伏蜿蜒,倘佯其间,移步异景,视觉的兴奋不断交变,志趣无穷。儿时在这样的街道中追逐,上坡时步步登高,有一种拼搏向上的感觉;下坡时居高临下,借助风势往下冲,如哪吒脚踏风火轮,格外地兴奋。
    陡岗没有多少树,树多在小河对岸的河堤边。过去讲究前不种槐,后不种桃,周边不种桑。“槐”有个“鬼”,“桃”同“逃”,“桑”同“丧”,都很不吉利。陡岗似乎还有个讲究,也不种柳,许是柳树倒垂的柳条,很像蓬头散发的吊颈鬼。民居的屋后,到是种杨的。那杨树的枝叶很像柳,却不是无病呻吟地下垂的样子,而是精神抖擞地向上勃发,显露出蓬勃向上的生机。
    陡岗古镇,一个“古”字,价值连城。
    一处处古建筑,一栋栋老房子,像《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映射一个时代。
    陡岗民居的青墙,相对于粉墙,别具一种凝重与空灵。
    江南水乡般的小桥流水、小河吊楼、青墙黛瓦,别具一格……;
    那依山傍水的吊楼,如西子临波惜影,如鹤鹭相顾婷婷,令人称绝。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3 21:10:58 | 只看该作者
      陡岗的戏园子
    老陡岗的戏园子,在我的童年留下许多清晰的记忆。
                      原是个当铺
    那原是个当铺,在当年的正街,是一幢深宅大院,正面是灰白斑剥的青墙,右侧开了个拱形的小洞口,是供卖戏票用的,有铁钉狮环的大门。进大门是几米深的走廓,两边各一侧房,许是以前护院家丁住的。
    走廓前方,有个横向延伸的长方形天井,这与普通民居一进门是堂屋,再进去才是天井所不同的。天井四周有回廓。过了天井,又是一道大门,是成排的木质大门。两道大门显然是应当铺的安全需要。
第二道大门进去,两侧又是对称的耳房,这是主人的房间,似乎显示当年主仆有别。解放军和区政府驻扎时,东厢住首长,西厢住警卫。后来撤镇改乡,乡政府办公室也在东厢。耳房后面几米远,还有一道屏障从左右把这大宅隔开,屏障开有侧门。
                     做过新华书店
    于是在第二道大门和这道屏障之间有了一个隔开的大厅。这个大厅做过短时期的新华书店,中间放着一个很大的案板,很像现在的乒乓球台,再后边还有成排的条桌。在我似乎还高不过那个案板的时候,与小朋友把手伸上去偷过一本书,拿回去给哥哥姐姐们看,告诉我说那书名叫《小二黑结婚中不中?》,哥哥姐姐总是把这故事当笑柄,直到现在我都查不到是否确有这样的书名。
                        戏园子
    新华书店撤走后,拆除了那道屏障,就有了老陡岗镇的戏园子。而这以前唱戏,只能在北头戏楼及河街的茶楼。戏园子大厅里,两侧好像原本有好多间侧房,改戏园子后,只见空空的梁柱。戏台与现在的剧院无二致。
    戏园子上演的戏有京戏、汉戏,而花歌戏(楚戏)通常是逢年过节在戏楼上演。很像鲁迅小说中的社戏,看那种戏不用花钱买票,场面更大,可以到处跑,有许多吃的玩的,对小孩子来说更热闹些。
戏园子还上演过河南梆子。1954年淹大水,镇上涌来很多河南难民,他们在荒货场打拳耍刀表演武术、唱豫剧段子。政府留他们住宿,安排他们在戏园子里演了好多天的《秦香莲》、《木兰从军》等豫剧,很受人们欢迎。
    戏园子门口挂着牌子,写着当场的剧目。戏园子门口的墙上和最繁华的河街口、荒货场,张贴着许多的剧目预报,印象最深的是《罗汉钱》、《玉堂春》、《王宝钏》、《打渔杀家》。在我还未上学时,那些剧目上的字,就像符号,不识字也记得。
    预报广告彩色的纸,红的、绿的、黄的,非常的漂亮和醒目。每天的戏票也是不同的颜色。小孩子们总是守在戏园子门口,捡收票人随手丢在地上的戏票。回去后就清理那些戏票,、
                        混 票
    有的戏票没有撕破,还是完整的,就如获至宝,把它抚平攒起来,瞅准哪天用这种颜色的戏票,就用它混票,有时居然能蒙混过关。那种成功的喜悦,比看戏本身还要刺激。
    混票的办法不少。有时偷偷牵着大人的衣服角,不管认识不认识,装做跟大人一起看戏,检票人有时就放进去了。有时趁进场的人多,弓下身钻个空子就溜进去了。有个比我稍大的小孩,从一个人的胯下突然一钻,竟然一下子混进去了,把那个人吓得一跳,还以为是一条狗。这件事后来传为笑柄。
更多的时候还是混不进去,那些敢混票的孩子都比我大,他们像动画片里的蓝精灵,勇敢又机灵,而我最没用,总是呆呆地守在戏园子门口,等开栅子。等卖出的票收得差不多了,戏也快压锣了,守门人自己也想看,就开闸放人,叫开闸子。我有时在家里玩,常听到“开栅子啦!”一些人便进戏园子看热闹。
                   文化站的有线广播
    陡岗的戏园子,后来不知怎的萧条了,改成了文化站。
    陡岗的戏园子改成文化站后,平时并没有开展什么文化活动。有一天,戏园子进大门那个天井的东侧,安了一个有线喇叭。喇叭藏在一个邮箱大小的木箱里,听说能发出声音,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十分的神奇。一天父亲带着我去文化站看稀奇。里面早已等候有十几个人,正请求着乡政府的工作人员放声音听。
    那人“转(zhuai 3,上声)”得很,像做着个什么官似的,磨蹭着吊人们的胃口,好半天都不为所动。要是再过一会儿人们都失望地走了,没有人前呼后拥,没有人理他,看他再跟谁“转”去?
果然就见他动了。人们跟着他进东厢房办公室,打起了电话,不记得是打给肖港还是孝感,想不到他也像人们求他一样,央求起对方来。央求了半天,大家眼看失望了,那人终于眉开眼笑起来。很快,那个木箱子里不知怎的发出了歌声。我觉得好奇怪,那么小的箱子里,怎么能躲藏得下个人呢?莫不是在做梦吧?我想起了童话《八音盒里的小城》。
    那时的陡岗,之前是没有过无线广播或有线广播的。
                     文化站的春晚
    戏园子改为文化站后,重大的喜庆还是在这里举办,只是不再卖票唱戏,成了陡岗的礼堂。每年的除夕,都要在戏园子里举办春节晚会。
    晚会节目十分丰富,有折子戏,如京戏、汉剧、花歌(楚戏)、黄梅调,有湖北大鼓、快板书,还有把戏(魔术、杂技)、哑剧、童声合唱等等。
    汉剧有《打渔杀家》,花歌戏有《补锅》。黄梅调印象最深,有《夫妻观灯》、《打猪草》。《打猪草》分出《对花》,歌词“胖子来看灯,挤得汗淋淋;瘦子来看灯,挤成一把筋……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面朝东什么花?面朝东向阳花;头朝下什么花?头朝下茄子花;节节高什么花?节节高芝麻花;一口钟什么花?一口钟石榴花”十分有趣。
    马礼斋主任的湖北大鼓《古怪歌》,“往年古怪少,今年古怪多......石头滚上坡......灯草打破锅”很上口,曾广为传唱。
哑剧《赶毛驴》,用纸扎的毛驴,隐去女演员下半身,明明是演员在走,却像是骑着毛驴,道具制作得很逼真。牵毛驴的丑角歪戴帽,太阳穴上贴张膏药,随毛驴偏着头左右转,瞅着骑毛驴的女子挤眉弄眼,十分滑稽。女子左右躲闪,却笑得酽艳,集演员与观众于一身,害羞得躲,却忍不住笑。
    陡岗的戏园子,给我的童年带来过许多的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10:52 , Processed in 0.16438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